古道探寻
史海钩沉篇 雄关辑录:漫川关

我祖籍位于丹江下游的老河口这个鄂西北有名的水旱码头。上世纪50年代,父亲曾穿梭式地多次来往于陕鄂之间,或探亲,或祭祖,或水路浮舟,或旱路乘车。我从父亲口中,得知了位于陕南边陲,与湖北郧西县接壤的漫川关。
漫川关作为边陲古镇,历史悠远,人文积淀深厚。金钱河与靳家河在境内交汇后,浩浩的一河之水直奔郧西上津,形成宽阔的水面和一马平川的地域,故有“漫川”之名和“小江南”之称。这里“北连秦晋,南连吴楚”,与龙驹寨、竹林关、老河口一道,被称为陕鄂间有名的水旱码头和货物集散地。由于地控陕鄂要冲,战略位置特殊,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历史上各朝代无不据此建立关隘,设兵布阵。一遇战事起,则多为兵家必争的厮杀战场。升平之日则“百舸联樯,千骑接踵,熙熙攘攘”,商贸活动十分繁荣,水面船只如蚁,陆上驮队马帮络绎不绝,形成了一个商贾云集的大集镇。
漫川关地接鄂境,横亘陕西东西的大秦岭至此由西向东逐渐缓降,到漫川时已无太白终南山之高峻挺拔,充满霸气。虽山峦重叠,丘陵起伏,但山势低缓,海拔高度明显降低。这里气候温和,盛产茶叶、柑橘、桐油、龙须草等物,俨然已是一派标准的岭南风光。漫川关又依山傍水,四周群山环绕,它北毗骶岭,东接龙山,西连郧岭,是陕南群山环抱中的一颗明珠。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的好地方。
漫川关古属楚地,春秋时曾被称为蛮子国。战国时,楚国有致方城由此通过。今尚留存的秦楚分界碑,在无声地述说着漫川关悠远的历史。由于漫川关地理位置特殊,属陕鄂省际间的关隘要地,因此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永和十年(354年),东晋名将桓温率部四万北伐前秦,前秦高祖苻健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击败桓温后,乘势东略。他于皇始二年(352年)派遣苻菁攻取上洛郡,在漫川关置荆州,并且依此为市,通关市,招远商,以吸引南方商贾,聚集南金奇货,购买弓竿漆蜡,以致“国用充足,异贿盈积”,综合国力很快增强。西魏废帝三年(533年),元钦在此设置漫川县,治所设于郧西上津。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周武帝宇文邕又废漫川县,并入丰阳县。宋元之际,随着金钱河的水运开通,漫川关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南宋时期,随着宋金交恶,边界冲突不断,漫川关又成为宋金之间争夺厮杀的战场。到了明代,明大将邓愈用武力占领郧襄山区后,害怕川陵绵延的秦岭山啸聚盗贼,于是他采取封禁政策,严禁流民进入商洛秦岭山区。后来,郧阳一带又爆发了以刘道、石龙、李原为首的流民起义。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明朝廷于漫川关设巡检司,派重兵驻守,隶属山阳县所管辖,直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方撤销巡检司。明崇祯年间,闯王李自成八进八出商洛山后,四处流动作战。崇祯八年(1635年)明廷派周仁凤屯兵600名驻漫川关,以堵截流动作战的李闯农民军。
民国时期,漫川关作为革命老区,同样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1932年,蒋介石以30万兵力“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被迫突围长征,于1932年11月11日进入漫川关,但随即被追赶来的国民党军四个整编师和1个师2个旅,重重包围于碾子坪、漫川关、云岭等数十里的山谷之中。红军在徐向前、陈昌浩的率领下,集中优势兵力,从漫川关东部较弱的地段突围,红12师34团按照徐总命令,在团长许世友的率领下,在枪林弹雨中硬是杀开了一条血路,边战边走胜利突围而出。在关系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中,红219团团长韩亮臣等800余名指战员在此壮烈牺牲,为红四方面军胜利突围到达通江,建立川陕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同年11月25日,红三军又在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千里跃进,经丹凤进入山阳,由板仓、板庙抵达漫川关,于11月29日进入郧西,在漫川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漫川关作为军事重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同时,漫川关作为陕南的商贸重镇,从明清时期起,这里边贸生意就十分繁荣,水旱码头商贸活动十分频繁,形成了十户九商的格局。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为陕商制定了“食盐开中”的特殊政策(即政府对长期垄断的食盐专卖网开一面,允许陕商将家中存粮贩运到边关,换取经营食盐的许可证——盐引,然后再到食盐产地贩盐赚利),还有明中期后,开始“茶马交易”,都为漫川关的航运、陆运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到了清代,这种商务活动更加频繁,在漫川关不但修建有船帮会馆、骡帮会馆、山西会馆、武圣宫等建筑,还有为商旅客商文化娱乐活动而修建的双戏楼。鼎盛时期,双戏楼不同风格、不同戏班常两台戏剧同时竞相演出,或二黄或汉剧,盛况空前。
另外,作为货物集散地、交通要冲、水旱码头的漫川关,人文遗存亦十分丰厚,修筑了许多代表时代特点的建筑。而在至今尚遗存的古建筑中,骡帮会馆四水归堂式的建筑更是别具一格。骡帮会馆又名马王庙,修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分为上殿和下殿,东西两侧各建厢房三间。上殿为庙堂,是骡帮烧香拜佛、祈求平安之处;下殿为储存货物和拴骡子之处,至今尚流落民间的拴马桩,仍雕刻精细,式样繁多,成为许多收藏家手中的珍品。与骡帮会馆相毗邻位于下首的是船帮会馆,尽管比起龙驹寨船帮会馆来,这里规模要小得多,但仍为水运船家商贾的精神寄托之所在。与骡帮会馆相接,位于上首的是山西会馆,也叫北会馆,这是晋商鼎盛时期留下的杰作。它也分成上殿与下殿,始建于大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有名的晋商与北方商帮活动的场所。
漫川关另一处有名的古建遗存,当数修建于漫川码头的武圣宫。清王朝是一个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落后的游牧文化到中原后,很快地被汉民族灿烂的华夏文明所同化。清王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在祭祀孔子的同时,又极力推崇武圣人关羽,下令在全国各地县修建关帝庙。漫川关的武圣宫修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为砖砌五脊硬山顶,檐下有拱板建饰,依山面河,联接厢房。其结构紧密,木雕精美,刀法细腻,雕刻的人物花鸟虫鱼活灵活现。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堪称一绝。整个建筑庄严肃穆,显出森然气象。还有至今尚存的双戏楼,飞檐翘角,具有徽派建筑之风格。庚寅春我在对漫川关的一次考察中,曾目睹了这座古建筑,尽管由于年深日久,双戏楼古建筑已岌岌可危,但仍然如鹤立鸡群,格外惹眼,古色古香,建筑独特,别具一格,引起参观者不断地议论纷纷。这是研究古代商帮以及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与文化载体,作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至今仍有保护的必要。
同时,作为“秦头楚尾”的漫川关,其山野之富,号称“近蜀”。明代时即有山西大槐树移民,迁徙于此。明末清初经历了兵燹战乱之后,在清政府“招垦”政策的鼓励下,大量的东南客籍流民迁居于此,即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陕西”之说。漫川关居民称为“下户人”或“下湖人”的,即大多属于鄂、豫、皖、赣、广等省辗转而来的客籍流民后裔。经过了长达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他们已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成为和当地原住居民毫无二致的本籍人。但是漫川关作为客家人居住较多的古镇,仍然是研究客家文化历史沧桑的见证。它对中华民族间的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漫川关商务活动的衰落,当自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一次大洪水。由于水码头被冲毁,从此水运受阻,商务活动逐渐萎缩。特别是陇海线的贯通,使商洛地区商务活动日渐式微。漫川关作为陕鄂边陲古镇,民国后期商贸活动也逐渐衰落。
解放后百废俱兴,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发以后,漫川人用灵巧的双手重整山河,给漫川勾勒出了一个秀丽的画卷。漫川关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土,正揭开新的一页,其丰厚的人文历史遗存,正在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中外游客。漫川关作为大秦岭环抱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漫川关作为边陲古镇,历史悠远,人文积淀深厚。金钱河与靳家河在境内交汇后,浩浩的一河之水直奔郧西上津,形成宽阔的水面和一马平川的地域,故有“漫川”之名和“小江南”之称。这里“北连秦晋,南连吴楚”,与龙驹寨、竹林关、老河口一道,被称为陕鄂间有名的水旱码头和货物集散地。由于地控陕鄂要冲,战略位置特殊,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历史上各朝代无不据此建立关隘,设兵布阵。一遇战事起,则多为兵家必争的厮杀战场。升平之日则“百舸联樯,千骑接踵,熙熙攘攘”,商贸活动十分繁荣,水面船只如蚁,陆上驮队马帮络绎不绝,形成了一个商贾云集的大集镇。
漫川关地接鄂境,横亘陕西东西的大秦岭至此由西向东逐渐缓降,到漫川时已无太白终南山之高峻挺拔,充满霸气。虽山峦重叠,丘陵起伏,但山势低缓,海拔高度明显降低。这里气候温和,盛产茶叶、柑橘、桐油、龙须草等物,俨然已是一派标准的岭南风光。漫川关又依山傍水,四周群山环绕,它北毗骶岭,东接龙山,西连郧岭,是陕南群山环抱中的一颗明珠。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的好地方。
漫川关古属楚地,春秋时曾被称为蛮子国。战国时,楚国有致方城由此通过。今尚留存的秦楚分界碑,在无声地述说着漫川关悠远的历史。由于漫川关地理位置特殊,属陕鄂省际间的关隘要地,因此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永和十年(354年),东晋名将桓温率部四万北伐前秦,前秦高祖苻健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击败桓温后,乘势东略。他于皇始二年(352年)派遣苻菁攻取上洛郡,在漫川关置荆州,并且依此为市,通关市,招远商,以吸引南方商贾,聚集南金奇货,购买弓竿漆蜡,以致“国用充足,异贿盈积”,综合国力很快增强。西魏废帝三年(533年),元钦在此设置漫川县,治所设于郧西上津。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周武帝宇文邕又废漫川县,并入丰阳县。宋元之际,随着金钱河的水运开通,漫川关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南宋时期,随着宋金交恶,边界冲突不断,漫川关又成为宋金之间争夺厮杀的战场。到了明代,明大将邓愈用武力占领郧襄山区后,害怕川陵绵延的秦岭山啸聚盗贼,于是他采取封禁政策,严禁流民进入商洛秦岭山区。后来,郧阳一带又爆发了以刘道、石龙、李原为首的流民起义。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明朝廷于漫川关设巡检司,派重兵驻守,隶属山阳县所管辖,直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方撤销巡检司。明崇祯年间,闯王李自成八进八出商洛山后,四处流动作战。崇祯八年(1635年)明廷派周仁凤屯兵600名驻漫川关,以堵截流动作战的李闯农民军。
民国时期,漫川关作为革命老区,同样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1932年,蒋介石以30万兵力“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被迫突围长征,于1932年11月11日进入漫川关,但随即被追赶来的国民党军四个整编师和1个师2个旅,重重包围于碾子坪、漫川关、云岭等数十里的山谷之中。红军在徐向前、陈昌浩的率领下,集中优势兵力,从漫川关东部较弱的地段突围,红12师34团按照徐总命令,在团长许世友的率领下,在枪林弹雨中硬是杀开了一条血路,边战边走胜利突围而出。在关系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中,红219团团长韩亮臣等800余名指战员在此壮烈牺牲,为红四方面军胜利突围到达通江,建立川陕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同年11月25日,红三军又在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千里跃进,经丹凤进入山阳,由板仓、板庙抵达漫川关,于11月29日进入郧西,在漫川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漫川关作为军事重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同时,漫川关作为陕南的商贸重镇,从明清时期起,这里边贸生意就十分繁荣,水旱码头商贸活动十分频繁,形成了十户九商的格局。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为陕商制定了“食盐开中”的特殊政策(即政府对长期垄断的食盐专卖网开一面,允许陕商将家中存粮贩运到边关,换取经营食盐的许可证——盐引,然后再到食盐产地贩盐赚利),还有明中期后,开始“茶马交易”,都为漫川关的航运、陆运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到了清代,这种商务活动更加频繁,在漫川关不但修建有船帮会馆、骡帮会馆、山西会馆、武圣宫等建筑,还有为商旅客商文化娱乐活动而修建的双戏楼。鼎盛时期,双戏楼不同风格、不同戏班常两台戏剧同时竞相演出,或二黄或汉剧,盛况空前。
另外,作为货物集散地、交通要冲、水旱码头的漫川关,人文遗存亦十分丰厚,修筑了许多代表时代特点的建筑。而在至今尚遗存的古建筑中,骡帮会馆四水归堂式的建筑更是别具一格。骡帮会馆又名马王庙,修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分为上殿和下殿,东西两侧各建厢房三间。上殿为庙堂,是骡帮烧香拜佛、祈求平安之处;下殿为储存货物和拴骡子之处,至今尚流落民间的拴马桩,仍雕刻精细,式样繁多,成为许多收藏家手中的珍品。与骡帮会馆相毗邻位于下首的是船帮会馆,尽管比起龙驹寨船帮会馆来,这里规模要小得多,但仍为水运船家商贾的精神寄托之所在。与骡帮会馆相接,位于上首的是山西会馆,也叫北会馆,这是晋商鼎盛时期留下的杰作。它也分成上殿与下殿,始建于大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有名的晋商与北方商帮活动的场所。
漫川关另一处有名的古建遗存,当数修建于漫川码头的武圣宫。清王朝是一个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落后的游牧文化到中原后,很快地被汉民族灿烂的华夏文明所同化。清王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在祭祀孔子的同时,又极力推崇武圣人关羽,下令在全国各地县修建关帝庙。漫川关的武圣宫修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为砖砌五脊硬山顶,檐下有拱板建饰,依山面河,联接厢房。其结构紧密,木雕精美,刀法细腻,雕刻的人物花鸟虫鱼活灵活现。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堪称一绝。整个建筑庄严肃穆,显出森然气象。还有至今尚存的双戏楼,飞檐翘角,具有徽派建筑之风格。庚寅春我在对漫川关的一次考察中,曾目睹了这座古建筑,尽管由于年深日久,双戏楼古建筑已岌岌可危,但仍然如鹤立鸡群,格外惹眼,古色古香,建筑独特,别具一格,引起参观者不断地议论纷纷。这是研究古代商帮以及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与文化载体,作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至今仍有保护的必要。
同时,作为“秦头楚尾”的漫川关,其山野之富,号称“近蜀”。明代时即有山西大槐树移民,迁徙于此。明末清初经历了兵燹战乱之后,在清政府“招垦”政策的鼓励下,大量的东南客籍流民迁居于此,即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陕西”之说。漫川关居民称为“下户人”或“下湖人”的,即大多属于鄂、豫、皖、赣、广等省辗转而来的客籍流民后裔。经过了长达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他们已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成为和当地原住居民毫无二致的本籍人。但是漫川关作为客家人居住较多的古镇,仍然是研究客家文化历史沧桑的见证。它对中华民族间的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漫川关商务活动的衰落,当自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一次大洪水。由于水码头被冲毁,从此水运受阻,商务活动逐渐萎缩。特别是陇海线的贯通,使商洛地区商务活动日渐式微。漫川关作为陕鄂边陲古镇,民国后期商贸活动也逐渐衰落。
解放后百废俱兴,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发以后,漫川人用灵巧的双手重整山河,给漫川勾勒出了一个秀丽的画卷。漫川关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土,正揭开新的一页,其丰厚的人文历史遗存,正在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中外游客。漫川关作为大秦岭环抱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放射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