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西北小江南——汉中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三、石门隧道

见诸史籍的石门,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可谓不胜枚举。作为地名,石门在全国实不少有;作为地形,石门那种两山对峙的小地貌,亦屡见不鲜。但位于汉中城北古褒斜道南段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石门,恐怕是众多石门中最为有名的。
  石门位处褒谷口之褒河西岸,距离原褒城县城仅约3公里。这里本是连城山与褒河相连的七盘山突兀河谷的一个山嘴。它一面傍依褒河,一面则紧连山体,地势陡峭,南北往来无比艰辛。因其形状酷似鸡冠,故名鸡头关。尽管如此,这里却是褒斜道上必经之路,以致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类似古都长安“灞桥折柳”那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场景。汉中民间流传至今的“上了鸡头关,眼泪擦不干”的谚语,真实形象地再现了昔日送别亲朋好友、子弟行旅的依依惜别之场面。此地道路崎岖坎坷,引无数文人骚客喟叹不已,令来往行人达官显贵叫苦不迭,在唐代诗人笔下,它已是“七盘蚁旋转,百折马行空”。
  面对陡峭的鸡头关,先民们在不断踏勘之中,排除艰险万难,东汉永平四年,明帝诏令修复褒斜道时,还开通了石门隧道。现存的汉《石门颂》摩崖记载:“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说明开辟的办法是凿通,亦为人工所开。但当时并无外来词——隧道一词,于是形象地称之为石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27载:“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据实地勘察,石门略呈南北向,基本与褒河河谷平行,其基面与南北栈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说明南北贯通,平坦易行。东、西两壁因山嘴长短而略有不同,其中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2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按照汉代通行的定制,石门洞内在当时可容两辆车并行或相向而行。石门的开通,极大地便利了南北往来,使褒斜道七盘山段大为改观,来往行旅称便。北魏《石门铭》载:“穹隆高阁,有车辚辚。咸夷石道,驷牡其骃。千载绝轨,百辆更新”,尽言昔日褒斜石门通车的盛况。所以,石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在世界公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石门这项著名的穿山工程是怎么开凿的?据文物工作者调查,石门洞内岩石裸露,石质非常坚硬,表面略有起伏,但又光平齐整,并无人工斧凿的明显痕迹。后来根据众多石刻测定,石门洞内石质为石英岩,坚硬而致密。清代学者贾汉复在《修栈道歌》中曾咏叹:“积薪一炬石为坼,锤凿即加如腐削。”说明石门是东汉时用火烧水激的办法开凿的,即充分利用物理学热胀冷缩的原理所打通的一条隧道。现在学者又根据《后汉书·虞诩传》记载:东汉武都太守虞诩,为了解决“运道艰险,车马不通”的难题,从沮(今略阳)至下辨(今甘肃成县)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认为它传承了石门的开凿办法,即采用“烧石翦木”的方法凿通的。言下之意,石门也是用这种办法开凿的。这种说法与推理,一经琢磨,则疑窦丛生。在石门洞内崖壁间,历代留下多达42种摩崖石刻。若果如此,那么石刻表面当受此法影响,年代久远,势必洞内岩石石质松散,随之导致石刻表面漫漶,甚至剥落殊甚。但仅就现存的东汉《石门颂》、北魏《石门铭》看,这两种石刻均属石英岩,在凿移之前长期受到风雨侵蚀,而且从清而降的数百年来的捶拓磨损,很难想像现在石刻表面损磨的状况。不过当走进汉中博物馆“石门汉魏十三品”陈列室摩挲观赏时,您就会发现这两种摩崖石刻,除长期捶拓留下浓浓的墨迹外,其表面石质完整,丝毫无缺,连众多学者对其保护如此之好、字迹如此之清都连连大加赞赏。因此,火烧水激办法开凿石门之说,实在难圆其说。现在看来,当时尚无现代化的爆破技术,又无钢钎等现代开凿工具,石门隧道究竟是怎样开通的,仍是未解的千古之谜。类似这样的历史谜团,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这还有待于有识之士进一步测试、阐释和研究。
  石门所在地的旖旎风光,交通道路的畅通无阻,文人骚客、来往行旅驻足其间,引吭高歌,或叙写褒斜石门之宏工巨制,或状摹游览观赏之情怀,历代在石门洞内留下了数十种石刻,著名的有东汉《石门颂》《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记》《杨淮杨弼表纪》、北魏《石门铭》等。以石门洞石刻为中心的石门石刻,成为汉中历史上一份特殊的历史档案储存库,也是中外书法家争相膜拜临摹的范本。1967~1971年,国家在此兴建石门水库(又名褒河水库),文物工作者择其重要者,细心凿下,搬迁到汉中市博物馆收藏。当我们今天看到石门十三品真迹,又看到万亩良田喜获丰收的景象,发出了啧啧的称赞时,也不免为其余30多种石刻被淹没,为石门隧道沉入水底面目全非而感到深深的千年遗憾。
西北小江南——汉中/冯岁平 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