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第二讲 洒向人间都是货:二 陇蜀商铺都姓赢

市场的激烈竞争,机遇转瞬而逝,风险无处不在。聪明的商人群体在面对市场千变万化时,能够审时度势,扬长避短,避实就虚,不断开拓有利市场,艰难图存。明末清初,陕西商人弃淮入川的经营战略调整就体现了陕商的这一经营特点。
  陕西商人赴川经商起源很早,还在宋代就有许多陕西商人入川贸易。进入清代后,川中经张献忠和清兵战火焚烧,人口稀少,大量秦人移垦川省,形成“秦人填四川”的移民潮。川北各地基本上都是陕西人,他们与当地居民相互杂居,互通婚姻,完成了客帮商人的本土化过程。所以,清代《成都竹枝词》中说:
  大姨嫁陕二姨苏,
  大嫂江西二嫂湖。
  戚友相逢问原籍,
  现无十世老成都。①
  这些入川的陕西商人,头戴瓜皮帽,身披钱褡子,以敏锐的市场眼光横扫川蜀大地,到处投资创业,着实在巴蜀大地上刮起了一场商品经济的“西北风”。当年四川有句民谣说:“皇帝开当铺,老陕坐柜台;盐井陕帮开,曲酒陕西来。”②比较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了这一过程。
  明成化三年(1467),“叶琪变法”后,秦、晋、徽三帮商人在淮扬盐场的实力对比有了新的变化。明代后期淮扬盐场的徽商势力迅速增长,他们在竞争中力克陕商坐上了淮扬盐场的第一把交椅,陕西盐商只能屈居第二,位列晋商之上,对此,万历《扬州府志》做了肯定的记述,“扬州皆四方贾人,新安最盛,关陕山西、江右次之”③。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明末。受徽晋两帮夹击,陕商发展受阻。面对这种市场竞争格局的急剧变化,陕西盐商沉着应变。他们不计较已有的市场得失,而是抓住川盐因战争破坏而产销受阻,资金短缺,蜀人又不懂行盐的有利时机,避实就虚,果断地实行“弃淮入蜀”的经营战略转移,抢先为自己在川盐运销领域占得一席之地。结果化劣势为优势,不仅逃脱了嘉道年间在淮经商衰落的悲惨命运,而且为自己在川盐产销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发展余地。
  陕商最初在四川办钱庄,办典当,办商号积累资本,“川省正经字号皆属陕商”④。到乾嘉年间,陕商利用清廷对川盐实行“招商认引”的政策机遇,又一次进军川盐贩运,使川盐贩运大部分掌控在陕商手中。正如自贡《西秦会馆关圣帝庙碑记》所载,“三秦客友,运榷黔滇,运樯万艘,出没于穷濆窳渘之内”。⑤雍正以后又采取“借地入股”的方式进入井盐生产,使“川省井盐投资秦人占十之七八”,⑥成为左右自贡盐场经济命脉的大型盐商资本集团,成就了四川井盐的历史辉煌。四川自贡的井盐是陕商一手搞起来的。自流井的磨子井、耳勺井、源发等高气田盐井都是陕西商人开发的,陕西商人创造的用竹筒输送盐水的“竹枧”如同今日的输油管道一样,将自流井与贡井连接在一起,这就是今天自贡的由来。同光年间,自流井盐场火旺于卤,贡井盐场则卤旺于火,光绪二年(1876),陕商李德山创大生枧,把贡井的卤水枧到自流井,每天过水3000多担。据说卤水枧始创于老陕,后来资本雄厚的盐商都自办卤枧,当时有十大枧,⑦可以说是陕西商人一手促成了自贡市盐业的崛起。当年自贡的八店街就因八家陕商字号掌握着自贡的金融流通而得名。自贡乾隆二十五年(1761)设立的“西秦会馆”,当地人称为“陕西庙”至今仍是自贡著名的文化景点。陕西商人高绍棠开办的“协兴隆”盐号,72家分店,从自贡一直排到贵阳,沿途可以不入别家分店。渭南孝义镇的严家在四川犍为五通桥有乾记盐号,赵家有元记盐号,二号规模很大,既经营烟坊又办运销。八店街的陕商苏家在仁怀厅有20多家字号,到乾隆年间像“协兴隆”“恒盛源”这样的陕商盐号、盐店在川省就有152家,其中仅自流井一地就有119家⑧。他们于1736年在自贡集资兴建了富丽堂皇的“西秦会馆”,初修时耗费5万两白银,均由各家盐号捐资,捐银最多者达3000余两,并以此作为陕西盐商的活动中心。而且依照地形还别具匠心地将会馆建筑设计为船形,寓意欲将四川银子运完,充分显示了陕西盐商在川盐运销领域的实力。所以,《成都竹枝词》中说:
  会馆最多数陕西,
  秦腔梆子响高低。
  观戏人多坐板凳,
  炮响酬神散一齐。⑨
  七十二行,金钱为王。清初许多陕西人上甘陇,入川蜀,经营金钱、典当业,将当铺开遍了陇蜀大地。清代四川的一句民谣说:“要发财,找老陕”,并且形象地说在四川做生意的陕西商人比豆腐和狗都多,叫作“豆腐、老陕、狗,走尽天下有”。经营银钱业是最赚钱的生意,有一首《都门新竹枝词》说山陕商人的典当业是:
  西商妙算果通神,
  典当堂开用纹银。
  就便亲爹新出世,
  三分一律不饶人。⑩
  清代在四川开设典当、钱庄的基本都是陕西商人。“四川省之典当业,在前清时颇为发达,当时董斯业者,大都系陕西帮”。(11)由于陕西商人经营的钱庄、字号“组织严密,办事认真,又实行低息的经营策略,如当时钱业有‘利不超过三分’的规定,而陕西人在四川办的当铺‘腊月十五以后,减至二分,销利者昼夜拥挤,至地方公私款项亦多交当生息’加之当时川省人民俭朴,十当九赎,不愿当死”,(12)故陕西钱商在四川省聚敛了巨额财富,到雍正时他们已发展成为拥有雄厚资金的商业高利贷资本集团,掌握着四川的金融流通。有一首《成都竹枝词》形容四川的陕西商人是:
  忽官忽号忽商家,
  配引征厘解宪衙。
  满道夷歌骡马至,
  来时驮药去时茶。(13)
  川省各县均有陕西典商的字号:
  三原第五君“贾于四川富顺县为典商……执估衣铺领袖”。(14)
  遂宁县“前清当商以定一、珍益、谦益三号资本最为雄厚,然皆陕西人开”。(15)
  涪陵的当铺“乾隆时多为陕西人挟资而来,放债剥利,布满樊家巷,其中以公质、和兴两当店最大”。(16)
  成都仅三原、泾阳二县人开的当铺就有48家。(17)
  清代的兰州,金融之权,操于山陕津帮之手。而“钱庄药号,秦人居多”(18)。其中最大的七家驻庄钱庄中有四家是西安、三原老号在兰州开设的分庄,它们分别是义兴源、敬盛丰、自立久、德樊恒(19)。韩城人吴大鹏在兰州开设的天福公钱庄更是同业中的大户,该店本利2万两银子,一次分红就5000两白银(20)。在兰州有不少钱庄因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而发展成为金店,大多数金店是由陕帮商人开的,西安人苏彼坡开的济源长、付功勋开的天宝成,合阳人杨昆山开的苏盛魁,渭南人吴荫亭开的德义成,韩城人柳舜如开的德顺成、越新斋开的晋茂昌,以及庆胜涌、万源富等十余家金店,都是清一色的陕西帮。其中历史最长由茂盛魁缎楼转化来的茂盛魁金店,开业资本才30两黄金,而营业额均在500两以上,仅一个新疆客商在茂盛魁购买的黄金一次就达200两之多。(21)
  西宁地处西北边陲,该地的金融业,多由善于经营的山陕帮商人垄断。清末民初,西宁当铺处于全胜时期,前后计有当铺600处,其中两家是陕商或陕晋商人合办的,它们是庆盛当、益恒当,这两家当铺资本雄厚,每家皆为银币万元上下(22)。在乌鲁木齐设典肆者也多陕甘人,典息取至五六分,取三分者,则谓之官当。(23)
  渭南阳郭镇的贺家更以经营典当而势倾全省。凭光里的贺甲弟,业典陇上有著声,县太爷送一联云“廉贾四方闻,拼将缗镪微收,已播仁声于陇上”(24)。高陵程希人早年从父客城固,开当铺于川湖间,是有名的钱商。泾阳的王桥于家在汉中、四川设典当,四川的当铺名恒泰盛,堂名“务本堂”,在汉中就有他家设的当铺七大号。三原东关的胡历廉家在四川开当铺,放高利贷,同治年间一次捐银五六万两。(25)
  ① 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册,第3178页。
  ② 凌守勋:《清代宜宾酿酒业与酒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4期。
  ③ 万历《扬州府志》《序》。
  ④ 张肖梅:《四川经济调查》,《四川经济参考资料选辑》第4章。
  ⑤ 郭广岚:《西秦会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⑥ 《四川盐法志》卷首《圣谕》。
  ⑦ 黄植青:《李友四堂从发轫到衰亡》,《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155页。
  ⑧ 郭广岚:《西秦会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西秦会馆关帝庙碑记》。
  ⑨ 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册,第3518页。
  ⑩ 芝兰主人:《都门新枝竹词》,第351页。
  (11) 胡柏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运销情况》,《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171页。
  (12) 张肖梅:《四川经济调查》,《四川经济参考资料选辑》第4章。
  (13) 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册,第3255页。
  (14) 《重修鲁桥镇志》卷7。
  (15) 《遂宁县志》卷7,第8页。
  (16) 《涪陵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53页。
  (17) 马长寿:《陕甘回民起义历史资料调查记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18) 萧梅性:《兰州商业调查》,第2页。
  (19) 潘益民,《兰州工商业与金融业》,第169页。
  (20) 郑立青:《我在兰州天福公钱庄的经历》,《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89页。
  (21) 杨昆山:《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89页。
  (22) 寥振庭:《解放前西宁一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17页。
  (23) 《新疆志稿》卷2,第134页。
  (24)(25)马长寿:《陕甘回民起义历史资料调查记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6、203页。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