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二、文川谷道

在秦岭多条谷道中,由长安去汉中,取故道经散关、凤州、兴州、西县、褒城等地至汉中,驿程长达1230里。取散关、凤州、褒城一线,驿程980里。若取文川道,经郿(眉)县、西江口、城固至汉中,只有800里。汉魏褒斜道虽捷近,但褒谷南段绝壁凌空,主要依靠栈阁通达。木结构栈阁易腐朽,易水毁,交通往来时断时通。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兴元节度使郑涯、凤翔节度使李玭,在权衡利弊之后,奏请修筑文川道。文川道开辟后,作为驿路虽然为时甚短,却成为关中、汉中间商旅往来的捷径。文川道南段沿汉江支流文川河而行,故名文川道。西江口以北,又沿褒斜道北段出秦岭,经眉县、周至、户县到达长安,故称文川道为褒斜道的支线。
文川道作为驿路,只是昙花一现,使用不到一年,部分路段被山水摧毁,“使命停拥,馆驿萧条”,朝臣认为“纵遣重修,必倍费力”,遂令继任的封敖重修斜谷路(即散关、凤州、褒城一线)。文川道虽失去驿路地位,但它捷近的优点,却使这条路长期为行人商贩所利用。特别是明清时期,由城固经小河口、江口入长安的道路,仍是陕南和关中间一条重要通道。
唐文川道虽有捷近的优点,但亦有不足之处。如由斜谷关入山口处,若凿修栈道,便可省去登黄蜂岭之劳;在留坝八里坂南侧,若沿斜峪河凿修栈道,亦可不翻越八里坂;在山辉驿以南,若沿南河及文川小河(北文川河)谷地而行,则可不翻越长松岭,避免洪水毁路之害。这样,文川驿道或许能较长时间存在下去。
文川道作为驿路,只是昙花一现,使用不到一年,部分路段被山水摧毁,“使命停拥,馆驿萧条”,朝臣认为“纵遣重修,必倍费力”,遂令继任的封敖重修斜谷路(即散关、凤州、褒城一线)。文川道虽失去驿路地位,但它捷近的优点,却使这条路长期为行人商贩所利用。特别是明清时期,由城固经小河口、江口入长安的道路,仍是陕南和关中间一条重要通道。
唐文川道虽有捷近的优点,但亦有不足之处。如由斜谷关入山口处,若凿修栈道,便可省去登黄蜂岭之劳;在留坝八里坂南侧,若沿斜峪河凿修栈道,亦可不翻越八里坂;在山辉驿以南,若沿南河及文川小河(北文川河)谷地而行,则可不翻越长松岭,避免洪水毁路之害。这样,文川驿道或许能较长时间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