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二十 清代渭南巨富姜恒泰——渭南阳郭镇姜家发家史略

姜家现住渭南阳郭镇南姜村。姜家世代为商,嘉道年间从姜望绪起已发家,姜望绪因荒年七次散粟花费制钱万缗而成为渭南著名乡绅,在《续修渭南县志》卷八“笃行”中有记载。但真正把姜家的事业推进到烈火烹油的则是姜望绪的儿子姜恒泰。渭南阳郭镇巨富姜恒泰是在秦巴山伐木发的家。姜恒泰早年在渭南城西门口开了一间药铺叫“药济堂”,行医抓药治病,他为人厚道善良,穷人买药可长期赊账,在渭南小有名气。关于姜恒泰生子还有一段传说。据传姜恒泰中年丧妻,到西安去相亲,住了十几天没有媒人上门,他感觉绝望了,准备打道回府。回家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黄牛带引了四个牛犊直向他奔来,他满怀惊喜,醒来望着窗外的月光,才知道是个梦。第二天一早便有媒人上门,姑娘是西安城墙东南角人,姓黄,她后来给姜恒泰生了四个儿子。因此姜家的堂号叫“四经堂”。老大叫“六积堂”,老二叫“寿安堂”,老三叫“德法堂”,老四叫“五福堂”。
姜家的发家与陕西藩台谭钟麟有很大的关系。姜恒泰为人厚道,有一年陕西藩台谭钟麟因事被参,赴京受刑部盘问,陕西的大小官员都认为谭钟麟这次凶多吉少,必然要被罢官解甲归田,临行时大小官员都冷眼相待,无人相送。到渭南后,谭钟麟专门去看望和他有些私交的姜恒泰。因与姜恒泰有金兰之交,谭钟麟受到姜恒泰的热情款待,姜恒泰还送给他500两银子,作为上京的盘缠。谭钟麟走出渭南城后,碰到一个老人,老人拦住了他的坐骑,问他:“您是谭大官人吗?请您下马,小老儿有一事相告。”谭钟麟下马后,老人把他拉到路边,问他:“你知道西安的城垛有多少,西安有多少城门,城楼上有多少窗户。”谭钟麟瞠目结舌,无以回答。老人便一一告诉他,并请官人牢记在心。谭钟麟上京后,面见皇帝,皇上查问的正是老人所问之事,谭钟麟对答如流,皇上知道他忠心可靠,不仅没有丢官,反而晋升为陕甘总督。谭钟麟摆队回陕,路过渭南城,同州府的大小官员都到渭南东门接官厅跪接,谭钟麟连正眼都不愿意瞧他们一眼,停轿后问别人,只说了一句话:“姜恒泰来了没有?姜恒泰一介草民,跪在最后,有人回答说“来了,跪在后边”,谭钟麟便亲自下轿,急步走到姜恒泰的身边,扶他起来,谭钟麟委任姜恒泰为黄河水利道台的美差。河督是清代最来钱的部门,从此姜家开始发达起来。
姜恒泰任道台期间,把家里的一部分银子拿出来,到秦巴山里包山伐木,包了三座山,募请工人伐木,做木厢、枋板,成为陕西著名的木商。姜家在南山包山伐木发了大财,每年伐的木头扎成木排,放入汉江,顺流而下,一直漂到湖北,一次放的木头就有成千根,每次放排的木工就有百十人,分为工头、领工、攘头、书办,俨然一支队伍。木材到汉口后被工人拉上岸,晾干后发往江南各地,每根木头上都刻有“渭南姜家木”的字样,现在江南的一些百年老房子的大梁上还留有这样的字样。姜家在汉口卖完木头之后,又用卖木头的银子买成棉布,贩往西安、兰州,从不空手而返。姜家每年挣的银子都是斗量的。
姜恒泰还在川省和西北经营水烟、药材、山货等生意。从渭南到兰州都有姜家的店铺,据说从阳郭到兰州,姜家的东家们从来都不歇外人的店,沿途都住在自家的商号里。姜恒泰做生意很有头脑,他看到发行私家货币,当时称为绺子,很能赚钱,便投资办钱庄发行绺子,随时可以兑换制钱,一共发行了百万串,折换白银百万两,但有挤兑风险。有一次姜家发生挤兑风潮,形势危急,姜恒泰去找陕甘总督谭钟麟,谭钟麟命陕西藩台打开省库,以库银接济姜家兑银之需。人们看到姜家有省库为靠山,从此对姜家的财力深信不疑。姜家不仅办钱庄、典当,在陕西各县都有生意,自号叫“悦茂号”。姜家在姜恒泰的带领下成为与阳郭镇贺家并驾齐驱的渭南西塬两大富户,人称“贺家的钱多,姜家的官大”。
姜家发家后在阳郭镇南姜村修造老宅,占了南姜村半个村,南北共八院,其中坐南朝北五大院,一律五开间,有门房、厢房、庭房、上房、围房,还有西北两花园和绣楼等。院内除花坛外,不见黄土,一律砖石铺地。各院后房都是横向庭房,打开院门,五院便连为一体,与众不同的是,五院的外围不用围墙,而是建成三面的围房,房檐高五六米,外人很难爬入。姜家这么做,与一段轶事有关。有一年,一个江洋大盗听说姜家很有钱,便到姜家抢劫。姜恒泰知道后,亲自将其礼请入内,好吃好喝款待,姜恒泰对强盗说:“你不用强抢,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该强盗很感动,临别时告诉姜恒泰说:“你如果用高大的围房将住宅围起来,外贼很难入内。”姜恒泰听了大盗的话,从此姜家的围墙便翻盖成围房。姜家的住房还有一个标志,过去一般大户人家盖房,房脊上都有兽头,如果是商人住宅,兽头的口就是张着的。如果是官宦人家,兽头的嘴就是闭着的,叫做保守官府秘密。而姜家的兽头很有趣,一边是张口的,一边是闭嘴的,一看就是亦官亦商的人家。姜家的大院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就是今天陕西渭南阳郭镇政府所在地。
姜家致富后,也做了不少施惠乡里的事情。咸丰年间捐银27000两,同治年间捐城工银3000两、庙公街署银2000两,光绪年间捐考卷银2000两、赈荒捐麦2800石、籽种耕牛1000头。同贺家一样,姜家也给本村的穷人立了一个会,即腊月三十的穷人会,姜家订立规矩,凡这一天上会者,不许向人讨债,如有要账的,由姜家家丁持棍棒将其赶出会,使穷人可以安心过年。年三十晚上,姜家还大摆宴席,宴请村中穷困老人,博取“乐善好施”的好名声。
有趣的是阳郭镇的姜家与贺家洼的贺士英贺家只相隔五里路,两家都是闻名陕西的大财东,一家是官商,一家是民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家斗了一辈子。姜家发财后为了扬名乡里,准备修从阳郭镇到渭南的油河大桥,贺士英知道后,也要加入一份。桥修好后,要勒石纪念,碑石上刻有“阳郭镇姜贺两家建”,贺家见自己的名字排在姜家之后,大为光火,硬是将自己的名字从石碑上打掉。后来贺家修了从渭南西原到西安的大路,就是不准姜家的人从路上过。姜家为了扬名,又捐资修了阳郭镇的城墙,但修到贺家的地界,贺家坚决不同意,现在这个半截子城墙还留在阳郭镇。姜家总是同贺家关系紧张,贺家瞧不起姜家的以官起家,姜家看不上贺家的土财主,两家的恩恩怨怨却挡不住两家男女后代爱情的勃发。姜家的一位姑娘爱上了贺家的一个少爷,姜恒泰知道后气得要命,专门在他们家大院的花园里修了一座两层高的绣楼,把姑娘关在绣楼上,不准她下绣楼一步,也不准贺家的少爷踏进姜家一步,生生将两个相爱的男女拆散。那位贺家少爷一气之下,斩断情思,远走他乡。而姜家的小姐夜夜守在绣楼上,望着窗外的明月,碧海青天夜夜心,怀念着远方的人儿,至死未嫁。现在阳郭镇政府所在地旁边的那座绣楼还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一段哀怨的爱情故事。
姜家的发家与陕西藩台谭钟麟有很大的关系。姜恒泰为人厚道,有一年陕西藩台谭钟麟因事被参,赴京受刑部盘问,陕西的大小官员都认为谭钟麟这次凶多吉少,必然要被罢官解甲归田,临行时大小官员都冷眼相待,无人相送。到渭南后,谭钟麟专门去看望和他有些私交的姜恒泰。因与姜恒泰有金兰之交,谭钟麟受到姜恒泰的热情款待,姜恒泰还送给他500两银子,作为上京的盘缠。谭钟麟走出渭南城后,碰到一个老人,老人拦住了他的坐骑,问他:“您是谭大官人吗?请您下马,小老儿有一事相告。”谭钟麟下马后,老人把他拉到路边,问他:“你知道西安的城垛有多少,西安有多少城门,城楼上有多少窗户。”谭钟麟瞠目结舌,无以回答。老人便一一告诉他,并请官人牢记在心。谭钟麟上京后,面见皇帝,皇上查问的正是老人所问之事,谭钟麟对答如流,皇上知道他忠心可靠,不仅没有丢官,反而晋升为陕甘总督。谭钟麟摆队回陕,路过渭南城,同州府的大小官员都到渭南东门接官厅跪接,谭钟麟连正眼都不愿意瞧他们一眼,停轿后问别人,只说了一句话:“姜恒泰来了没有?姜恒泰一介草民,跪在最后,有人回答说“来了,跪在后边”,谭钟麟便亲自下轿,急步走到姜恒泰的身边,扶他起来,谭钟麟委任姜恒泰为黄河水利道台的美差。河督是清代最来钱的部门,从此姜家开始发达起来。
姜恒泰任道台期间,把家里的一部分银子拿出来,到秦巴山里包山伐木,包了三座山,募请工人伐木,做木厢、枋板,成为陕西著名的木商。姜家在南山包山伐木发了大财,每年伐的木头扎成木排,放入汉江,顺流而下,一直漂到湖北,一次放的木头就有成千根,每次放排的木工就有百十人,分为工头、领工、攘头、书办,俨然一支队伍。木材到汉口后被工人拉上岸,晾干后发往江南各地,每根木头上都刻有“渭南姜家木”的字样,现在江南的一些百年老房子的大梁上还留有这样的字样。姜家在汉口卖完木头之后,又用卖木头的银子买成棉布,贩往西安、兰州,从不空手而返。姜家每年挣的银子都是斗量的。
姜恒泰还在川省和西北经营水烟、药材、山货等生意。从渭南到兰州都有姜家的店铺,据说从阳郭到兰州,姜家的东家们从来都不歇外人的店,沿途都住在自家的商号里。姜恒泰做生意很有头脑,他看到发行私家货币,当时称为绺子,很能赚钱,便投资办钱庄发行绺子,随时可以兑换制钱,一共发行了百万串,折换白银百万两,但有挤兑风险。有一次姜家发生挤兑风潮,形势危急,姜恒泰去找陕甘总督谭钟麟,谭钟麟命陕西藩台打开省库,以库银接济姜家兑银之需。人们看到姜家有省库为靠山,从此对姜家的财力深信不疑。姜家不仅办钱庄、典当,在陕西各县都有生意,自号叫“悦茂号”。姜家在姜恒泰的带领下成为与阳郭镇贺家并驾齐驱的渭南西塬两大富户,人称“贺家的钱多,姜家的官大”。
姜家发家后在阳郭镇南姜村修造老宅,占了南姜村半个村,南北共八院,其中坐南朝北五大院,一律五开间,有门房、厢房、庭房、上房、围房,还有西北两花园和绣楼等。院内除花坛外,不见黄土,一律砖石铺地。各院后房都是横向庭房,打开院门,五院便连为一体,与众不同的是,五院的外围不用围墙,而是建成三面的围房,房檐高五六米,外人很难爬入。姜家这么做,与一段轶事有关。有一年,一个江洋大盗听说姜家很有钱,便到姜家抢劫。姜恒泰知道后,亲自将其礼请入内,好吃好喝款待,姜恒泰对强盗说:“你不用强抢,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该强盗很感动,临别时告诉姜恒泰说:“你如果用高大的围房将住宅围起来,外贼很难入内。”姜恒泰听了大盗的话,从此姜家的围墙便翻盖成围房。姜家的住房还有一个标志,过去一般大户人家盖房,房脊上都有兽头,如果是商人住宅,兽头的口就是张着的。如果是官宦人家,兽头的嘴就是闭着的,叫做保守官府秘密。而姜家的兽头很有趣,一边是张口的,一边是闭嘴的,一看就是亦官亦商的人家。姜家的大院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就是今天陕西渭南阳郭镇政府所在地。
姜家致富后,也做了不少施惠乡里的事情。咸丰年间捐银27000两,同治年间捐城工银3000两、庙公街署银2000两,光绪年间捐考卷银2000两、赈荒捐麦2800石、籽种耕牛1000头。同贺家一样,姜家也给本村的穷人立了一个会,即腊月三十的穷人会,姜家订立规矩,凡这一天上会者,不许向人讨债,如有要账的,由姜家家丁持棍棒将其赶出会,使穷人可以安心过年。年三十晚上,姜家还大摆宴席,宴请村中穷困老人,博取“乐善好施”的好名声。
有趣的是阳郭镇的姜家与贺家洼的贺士英贺家只相隔五里路,两家都是闻名陕西的大财东,一家是官商,一家是民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家斗了一辈子。姜家发财后为了扬名乡里,准备修从阳郭镇到渭南的油河大桥,贺士英知道后,也要加入一份。桥修好后,要勒石纪念,碑石上刻有“阳郭镇姜贺两家建”,贺家见自己的名字排在姜家之后,大为光火,硬是将自己的名字从石碑上打掉。后来贺家修了从渭南西原到西安的大路,就是不准姜家的人从路上过。姜家为了扬名,又捐资修了阳郭镇的城墙,但修到贺家的地界,贺家坚决不同意,现在这个半截子城墙还留在阳郭镇。姜家总是同贺家关系紧张,贺家瞧不起姜家的以官起家,姜家看不上贺家的土财主,两家的恩恩怨怨却挡不住两家男女后代爱情的勃发。姜家的一位姑娘爱上了贺家的一个少爷,姜恒泰知道后气得要命,专门在他们家大院的花园里修了一座两层高的绣楼,把姑娘关在绣楼上,不准她下绣楼一步,也不准贺家的少爷踏进姜家一步,生生将两个相爱的男女拆散。那位贺家少爷一气之下,斩断情思,远走他乡。而姜家的小姐夜夜守在绣楼上,望着窗外的明月,碧海青天夜夜心,怀念着远方的人儿,至死未嫁。现在阳郭镇政府所在地旁边的那座绣楼还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一段哀怨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