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序四

秋日,是收获的时节,依窗凭望,满眼的金色,心里总想着写点什么,来唱和这丰收的季节。恰逢此时,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朱利民教授给我送来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曾宏根先生的力作《蓝关古道》书稿,并请我为之序。曾宏根先生的大名我闻之已久,宏根先生曾在蓝田县档案局担任领导职务,又先后担任过蓝田县志编辑和组织史常务副主编等职务,数十年笔耕不辍,功力不俗,以对故乡的拳拳之心和炽烈感情,兼得历史人文档案资料之便,为研究蓝田的历史文化遗迹矢志不移,终于使数十万的有关蓝关古道的文字浮出水面,为研究蓝关古道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蓝关古道的历史得以让更多的学人关注,宏根先生功不可没。
蓝关古道早在商周时已有雏形。秦统一六国后,大修以咸阳辐射天下的驰道,蓝关古道是当时通往荆楚的东南驰道上最接近咸阳的一段险道。从蓝田县城南七里火烧寨村上峣山,登七盘,经乱石岔、蟒蛇湾、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下十二筝坡到古蓝桥,再由蓝桥经新店子、牧户关入商洛,出武关,到达秦岭东南各地,这就是蓝关古道的路线。目前公认的蓝关古道系指:出蓝田县城,折南过灞河至坡底村始入,上七盘岭,绕峣山北侧,经六郎关,过蓝桥,溯蓝桥水谷地而上至商州境。历史上蓝关古道既是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争夺天下、发兵东南必经的第一要塞,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这里。历代在西安建立王朝的统治者,无不把蓝田视为沟通秦岭南北,促进东西经济、文化、商贸交流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枢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被贬潮州,途经蓝关时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宏根先生所著《蓝关古道》一书共分“沧桑篇”、“风流篇”、“烽烟篇”、“爱情篇”、“史海钩沉篇”、“人物民俗篇”、“辉煌篇”等篇章。大气磅礴,文笔流畅生动,从历史到当代,从文人墨客见景抒情的唱吟到金戈铁马战场争夺的烽烟,无不展现出一种历史的浑厚和沧桑,从风光旖旎的描绘到朴实无华的民风描写,无不显示出宏根先生驾驭文字的功力,既有考据的严密,又不失叙述的生动,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下,醉心于文字的人不少,但像宏根先生这样执著、这样坚持的人不多。这部书的出版,是蓝田乃至陕西文化界的一件幸事,必将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为三秦大地的人文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增添一份光彩。
宏根先生这部书带我们走进了时间隧道,使我们荡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尤其是最后的“辉煌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蓝关古道的希望和未来。如今古道添上了暖融融的色彩,古道遗址的对面,隔水而望,便是新修的平整光洁的公路。南来北往的车队,轰轰隆隆呼啸而过,那昂奋惊心的喇叭,代替了昔日的寒猿哀鸣。山民们的手扶拖拉机,嘟嘟撒欢,像活蹦乱跳的游鱼。而骑着新车的姑娘小伙,不时地像冲刺一样飞驰而去。不见了,一步一颠的孤骑瘦马;不见了,弯腰驼背的脚夫……这崭新闪光的公路,将险阻化为坦途,将迢遥拉到眼前,又将明媚的希望载进了深山野壑。栽在公路旁边的路碑,一座、两座、三座……十里、二十里、三十里……仿佛在清点着古道变迁的脚步,计算着深山前进的历程。
最后,我想用一位友人的四句诗来对宏根先生做一个评价:“心定志笃乐寒窗,翻卷奋笔夜未央。百家学问为我用,结成硕果自清香。”
庚寅年秋月于古城
李 浩(西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文学院院长)
蓝关古道早在商周时已有雏形。秦统一六国后,大修以咸阳辐射天下的驰道,蓝关古道是当时通往荆楚的东南驰道上最接近咸阳的一段险道。从蓝田县城南七里火烧寨村上峣山,登七盘,经乱石岔、蟒蛇湾、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下十二筝坡到古蓝桥,再由蓝桥经新店子、牧户关入商洛,出武关,到达秦岭东南各地,这就是蓝关古道的路线。目前公认的蓝关古道系指:出蓝田县城,折南过灞河至坡底村始入,上七盘岭,绕峣山北侧,经六郎关,过蓝桥,溯蓝桥水谷地而上至商州境。历史上蓝关古道既是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争夺天下、发兵东南必经的第一要塞,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这里。历代在西安建立王朝的统治者,无不把蓝田视为沟通秦岭南北,促进东西经济、文化、商贸交流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枢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被贬潮州,途经蓝关时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宏根先生所著《蓝关古道》一书共分“沧桑篇”、“风流篇”、“烽烟篇”、“爱情篇”、“史海钩沉篇”、“人物民俗篇”、“辉煌篇”等篇章。大气磅礴,文笔流畅生动,从历史到当代,从文人墨客见景抒情的唱吟到金戈铁马战场争夺的烽烟,无不展现出一种历史的浑厚和沧桑,从风光旖旎的描绘到朴实无华的民风描写,无不显示出宏根先生驾驭文字的功力,既有考据的严密,又不失叙述的生动,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下,醉心于文字的人不少,但像宏根先生这样执著、这样坚持的人不多。这部书的出版,是蓝田乃至陕西文化界的一件幸事,必将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为三秦大地的人文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增添一份光彩。
宏根先生这部书带我们走进了时间隧道,使我们荡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尤其是最后的“辉煌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蓝关古道的希望和未来。如今古道添上了暖融融的色彩,古道遗址的对面,隔水而望,便是新修的平整光洁的公路。南来北往的车队,轰轰隆隆呼啸而过,那昂奋惊心的喇叭,代替了昔日的寒猿哀鸣。山民们的手扶拖拉机,嘟嘟撒欢,像活蹦乱跳的游鱼。而骑着新车的姑娘小伙,不时地像冲刺一样飞驰而去。不见了,一步一颠的孤骑瘦马;不见了,弯腰驼背的脚夫……这崭新闪光的公路,将险阻化为坦途,将迢遥拉到眼前,又将明媚的希望载进了深山野壑。栽在公路旁边的路碑,一座、两座、三座……十里、二十里、三十里……仿佛在清点着古道变迁的脚步,计算着深山前进的历程。
最后,我想用一位友人的四句诗来对宏根先生做一个评价:“心定志笃乐寒窗,翻卷奋笔夜未央。百家学问为我用,结成硕果自清香。”
庚寅年秋月于古城
李 浩(西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