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沧桑篇 古道探秘:探访桓公驿

桓公堆驿简称桓公驿为唐时有名的驿站之一。它位于秦岭腹地大山深处,四周翠峰迭起,沟壑纵横,高深峻险。唐时,桓公堆驿距京都长安105华里,距有名的蓝桥驿仅15华里,由于大山连绵,道路崎岖,行旅多视作畏途。
乙丑初夏,为了寻求这座崇山中的古老驿站,我们乘车沿着诗人王维隐居的辋川别业古道而行,奔向了大山深处。车儿驰过官上村(唐时的孟城坳所在地),到山底村,由于拓路修桥道儿不通,我们弃车徒步东行进入西杆路,向着溶洞方向而去。
山道四周青山逶迤,松涛阵阵,青竹摇曳,山溪旁寂寥无人,突见一小鹿正临溪饮水,看见我们走来,立即现出惊恐的神色掉头便跑,飞快地隐没于大山深处。看见小鹿,我忽然想起辋川流传已久的王维保护群鹿的神话故事,这是最早记录人有意识地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段人间佳话。
传为唐时,天界神鹿王虑人间杀气太重,其鹿子鹿孙几乎被人间射杀尽净。鹿王奏知玉帝寻求上苍保护,玉帝让其寻找人间摩诘王庇护神鹿。神鹿寻找多日,寻不到摩诘王踪迹,心急如焚。玉帝告知鹿王,此人就在秦岭山中。鹿王幻化人形又找数日,当地山民告知尚书右丞王维字摩诘,也称摩诘王。神鹿得知欢天喜地,于是,连夜托梦给王维,请求保护子孙,王维欣然答应。一日,王维从孟城坳出发,去成仙岭寻求神鹿,穷溪之源,来到桓公堆与照壁山前,只见一神鹿正在草坪上安闲度步,王维放开脚步追上前去,神鹿突然踪迹全无.此时王维顿感十分诧异,这时,只见天清气爽,风光旖旎,幻如仙境,王维置身于美景之中流连忘返。后来,王维在辋川修筑鹿柴,将群鹿围栏保护起来,并以此为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此灵山秀水之地,就是桓公堆周围今锡水洞与凌云洞所在处。
这次探访桓公堆,我们正是沿着王维当年寻鹿之路线,溯溪而上。一路上只见怪石嶙峋,泉水叮咚。行数公里后,又见松涛满山,白云若絮,山树生花,鹃飞莺啼。在云雾升腾处,两座翠峰拔地而起,突兀相峙。右边为桓公堆(东晋时桓温北伐曾屯兵于此),旁边山峰右是成仙岭;左边为照壁山。右山腰的溶洞名锡水洞,传说为一头陀用九曲锡杖所开。而左边照壁山半山腰的溶洞,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新开发的凌云洞。
来到桓公堆前,我的眼睛似乎被周围的群山碰撞得一惊,飞鸟一样急速地张望着。这里山势雄奇,果然是一块不同凡响的军事要地。远处山高林莽,近看两山对峙高约千米,两洞相对深不可测,是一个退可以守、进可以攻的兵家常争之地。据史料记载,“桓公堆原名愁思塠”,又名“韩公堆”、“桓公坂”、“成仙岭”、“程天岭”、“愁思城”等,距县城40华里,此处高出县城1300余米,东北方向即历史上有名的蓝关。《晋书》载:“桓温征关中时,苻健遣子苻生、弟苻雄等屯兵于峣柳之愁思堆以拒温”,因而此地曰:“桓公堆”。
唐时,朝廷将桓公堆辟为山间驿站,名桓公堆驿,负责接待过往商旅,传递朝廷敕令、塘报及公文诏令等。唐开元天宝年间,诗人王维修葺辋川二十景,其表弟崔兴宗也爱此山风光旖旎,亦在此附近结庐修建了崔氏东庄,后与诗人王维以诗唱和,浮舟往来,啸傲风月。
桓公堆四周皆深山大壑,处于蓝水辋水的东川间,由于地势高峻险要,可登高眺望,又可凭险而守。作为深山中的驿站,虽然距蓝桥驿仅15里,由于羊肠细路,崎岖难行,往往朝发夕至,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方能到达。诗人曾发出“无端来去骑官马,寸步教人不得游”的感慨。作为山区驿站,除雄险之外,桓公驿还可以缓冲古道名驿蓝桥驿人满为患的压力。由于桓公驿的特殊地理位置,行经这里的诗人,对这段道路的艰难险阻记忆犹深。唐代诗人崔涤在他的《望韩公堆》诗中云“韩公堆上望秦川,渺渺关山西接连”。李商隐在他的《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一诗中云“韩公堆上跋马时,回望秦川树如荠”。这些都是诗人在韩公堆周围登高望远后之所见所闻。诗人的离愁别绪伤感之情常油然而生。其实也难怪,因为驿路所去的方向,沿途尽是绵亘如浪的大山,行程艰难,前程未卜,离愁别绪自然使他们忧心如捣、思绪翩跹。诗人白居易当年远谪江州途经辋川与桓公驿,第一天早晨他从蓝田驿出发,傍晚方到达辋川清源寺,第二天早晨才走到韩公堆。此时,突然间狂风四起,风雨交加,远谪的凄苦、自然界的冷风苦雨使白居易劳顿不堪,心中十分沮丧。在桓公堆的山涧旁,诗人无限惆怅,不禁想起好友元稹,百感交集之后,写下了《桓公堆寄元九》的诗句:
韩公堆西涧西头,冷雨凉风拂面秋。
努力南行少惆怅,江州犹是胜通州。
诗人白居易走走停停,山路的崎岖、天气的恶劣使他十分惆怅。当诗人来到蓝桥驿时,已是天近黄昏。在驿馆墙壁上,他看到元稹之诗,于是又写出了《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日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由于桓公堆四周尽是高山险壑,道路崎岖,唐代贬宦谪墨诗人,于此处写成的行役之作尽是凄苦之词。诗人王贞白的《过商山》诗,更是这些凄苦之作中的妙品,极具代表性,诗云:
一宿白云根,时经采麝村。数峰虽似蜀,当昼不闻猿。
马立溪沙浅,人争阁道喧。明朝弃襦罢,步步入金门。
诗人宿白云过山村历尽艰难险阻,这首诗中将商山路比喻为蜀道,仅仅不同的是缺少了哀猿啼鸣,而古路的栈道,又因人争马喧,更增加了喧嚣之气。尽管这首诗泛写了商山路,但是对于桓公堆驿周围的山路也是窥一斑而见全豹,艰险之情跃然纸上,成为诗中的上品。
尽管桓公堆驿经历了千余年的沧桑,但是这块曾使历史为之斑斓、山河为之动容的地方,历史会永远铭记,人类亦不会遗忘,它成为人们寻悠览胜、凭吊拜膜的胜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成旅游区后,这里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欣赏自然风光的热点地带。凌云洞与碧天洞中那钟乳倒悬的奇观、变幻莫测的群雕、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都为西安地质地理旅游增添了新景观和内涵。它与王顺山的灵秀、公王岭的古朴、水陆庵的瑰丽、蓝关古道的雄秀深幽结合在一起,成为蓝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受导游者的蛊惑,我和辋川乡老白、西安文理学院王静、王小乐等又兴致勃勃地造访了神奇的凌云洞,去感受那“淡怀自得梅花味,逸兴还同野鹿群”的野趣,刹那间觉得我们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乙丑初夏,为了寻求这座崇山中的古老驿站,我们乘车沿着诗人王维隐居的辋川别业古道而行,奔向了大山深处。车儿驰过官上村(唐时的孟城坳所在地),到山底村,由于拓路修桥道儿不通,我们弃车徒步东行进入西杆路,向着溶洞方向而去。
山道四周青山逶迤,松涛阵阵,青竹摇曳,山溪旁寂寥无人,突见一小鹿正临溪饮水,看见我们走来,立即现出惊恐的神色掉头便跑,飞快地隐没于大山深处。看见小鹿,我忽然想起辋川流传已久的王维保护群鹿的神话故事,这是最早记录人有意识地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段人间佳话。
传为唐时,天界神鹿王虑人间杀气太重,其鹿子鹿孙几乎被人间射杀尽净。鹿王奏知玉帝寻求上苍保护,玉帝让其寻找人间摩诘王庇护神鹿。神鹿寻找多日,寻不到摩诘王踪迹,心急如焚。玉帝告知鹿王,此人就在秦岭山中。鹿王幻化人形又找数日,当地山民告知尚书右丞王维字摩诘,也称摩诘王。神鹿得知欢天喜地,于是,连夜托梦给王维,请求保护子孙,王维欣然答应。一日,王维从孟城坳出发,去成仙岭寻求神鹿,穷溪之源,来到桓公堆与照壁山前,只见一神鹿正在草坪上安闲度步,王维放开脚步追上前去,神鹿突然踪迹全无.此时王维顿感十分诧异,这时,只见天清气爽,风光旖旎,幻如仙境,王维置身于美景之中流连忘返。后来,王维在辋川修筑鹿柴,将群鹿围栏保护起来,并以此为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此灵山秀水之地,就是桓公堆周围今锡水洞与凌云洞所在处。
这次探访桓公堆,我们正是沿着王维当年寻鹿之路线,溯溪而上。一路上只见怪石嶙峋,泉水叮咚。行数公里后,又见松涛满山,白云若絮,山树生花,鹃飞莺啼。在云雾升腾处,两座翠峰拔地而起,突兀相峙。右边为桓公堆(东晋时桓温北伐曾屯兵于此),旁边山峰右是成仙岭;左边为照壁山。右山腰的溶洞名锡水洞,传说为一头陀用九曲锡杖所开。而左边照壁山半山腰的溶洞,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新开发的凌云洞。
来到桓公堆前,我的眼睛似乎被周围的群山碰撞得一惊,飞鸟一样急速地张望着。这里山势雄奇,果然是一块不同凡响的军事要地。远处山高林莽,近看两山对峙高约千米,两洞相对深不可测,是一个退可以守、进可以攻的兵家常争之地。据史料记载,“桓公堆原名愁思塠”,又名“韩公堆”、“桓公坂”、“成仙岭”、“程天岭”、“愁思城”等,距县城40华里,此处高出县城1300余米,东北方向即历史上有名的蓝关。《晋书》载:“桓温征关中时,苻健遣子苻生、弟苻雄等屯兵于峣柳之愁思堆以拒温”,因而此地曰:“桓公堆”。
唐时,朝廷将桓公堆辟为山间驿站,名桓公堆驿,负责接待过往商旅,传递朝廷敕令、塘报及公文诏令等。唐开元天宝年间,诗人王维修葺辋川二十景,其表弟崔兴宗也爱此山风光旖旎,亦在此附近结庐修建了崔氏东庄,后与诗人王维以诗唱和,浮舟往来,啸傲风月。
桓公堆四周皆深山大壑,处于蓝水辋水的东川间,由于地势高峻险要,可登高眺望,又可凭险而守。作为深山中的驿站,虽然距蓝桥驿仅15里,由于羊肠细路,崎岖难行,往往朝发夕至,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方能到达。诗人曾发出“无端来去骑官马,寸步教人不得游”的感慨。作为山区驿站,除雄险之外,桓公驿还可以缓冲古道名驿蓝桥驿人满为患的压力。由于桓公驿的特殊地理位置,行经这里的诗人,对这段道路的艰难险阻记忆犹深。唐代诗人崔涤在他的《望韩公堆》诗中云“韩公堆上望秦川,渺渺关山西接连”。李商隐在他的《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一诗中云“韩公堆上跋马时,回望秦川树如荠”。这些都是诗人在韩公堆周围登高望远后之所见所闻。诗人的离愁别绪伤感之情常油然而生。其实也难怪,因为驿路所去的方向,沿途尽是绵亘如浪的大山,行程艰难,前程未卜,离愁别绪自然使他们忧心如捣、思绪翩跹。诗人白居易当年远谪江州途经辋川与桓公驿,第一天早晨他从蓝田驿出发,傍晚方到达辋川清源寺,第二天早晨才走到韩公堆。此时,突然间狂风四起,风雨交加,远谪的凄苦、自然界的冷风苦雨使白居易劳顿不堪,心中十分沮丧。在桓公堆的山涧旁,诗人无限惆怅,不禁想起好友元稹,百感交集之后,写下了《桓公堆寄元九》的诗句:
韩公堆西涧西头,冷雨凉风拂面秋。
努力南行少惆怅,江州犹是胜通州。
诗人白居易走走停停,山路的崎岖、天气的恶劣使他十分惆怅。当诗人来到蓝桥驿时,已是天近黄昏。在驿馆墙壁上,他看到元稹之诗,于是又写出了《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日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由于桓公堆四周尽是高山险壑,道路崎岖,唐代贬宦谪墨诗人,于此处写成的行役之作尽是凄苦之词。诗人王贞白的《过商山》诗,更是这些凄苦之作中的妙品,极具代表性,诗云:
一宿白云根,时经采麝村。数峰虽似蜀,当昼不闻猿。
马立溪沙浅,人争阁道喧。明朝弃襦罢,步步入金门。
诗人宿白云过山村历尽艰难险阻,这首诗中将商山路比喻为蜀道,仅仅不同的是缺少了哀猿啼鸣,而古路的栈道,又因人争马喧,更增加了喧嚣之气。尽管这首诗泛写了商山路,但是对于桓公堆驿周围的山路也是窥一斑而见全豹,艰险之情跃然纸上,成为诗中的上品。
尽管桓公堆驿经历了千余年的沧桑,但是这块曾使历史为之斑斓、山河为之动容的地方,历史会永远铭记,人类亦不会遗忘,它成为人们寻悠览胜、凭吊拜膜的胜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成旅游区后,这里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欣赏自然风光的热点地带。凌云洞与碧天洞中那钟乳倒悬的奇观、变幻莫测的群雕、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都为西安地质地理旅游增添了新景观和内涵。它与王顺山的灵秀、公王岭的古朴、水陆庵的瑰丽、蓝关古道的雄秀深幽结合在一起,成为蓝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受导游者的蛊惑,我和辋川乡老白、西安文理学院王静、王小乐等又兴致勃勃地造访了神奇的凌云洞,去感受那“淡怀自得梅花味,逸兴还同野鹿群”的野趣,刹那间觉得我们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