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岭概述

  在中国的中部,有一条横亘东西的巨型纬向山脉,千山万峰如波涛般起伏,连绵纵横达1600千米,像一条东方巨龙雄峙于亚洲,它就是位于我国的世界名山——秦岭。

  秦岭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先祖神农氏曾经在秦岭遍尝百草,教民稼穑;依靠着秦岭山水资源的滋养,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关中建都,中华文明在这里走向辉煌。

  广义的秦岭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又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至两三百千米,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也是秦岭的主体,即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史上曾称为“南山”或“终南山”。

  秦岭横贯中国中部,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长江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中国国家地理》这样评价秦岭:“中国许多山虽然有名,但大多数山假如不存在,对中国也没什么,可是假如没有秦岭,中国将不成其为中国。”

  秦岭山脉的规模不是世界最大,但它却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秦岭南北对比鲜明,使它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地理界线。秦岭是分界,秦岭是过渡,秦岭是转折。地理学家认为,秦岭和淮河一线把中国分成南方与北方,但站在淮河边上,你很难看出两岸景观有南北之分,因为淮河作为分界线是中国南北过渡带之间的一条虚拟线。但秦岭就不同了,在中国的中部,秦岭这座大山东西这么一横,山南山北的景观就骤然变了。因此,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和分水岭,也就蕴涵了更多更特殊的意义。

  秦岭南北两侧有两条大河,北侧是黄河,南侧是长江。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秦岭山水所孕育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秦岭在中国,正如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在欧洲一样。秦岭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伟大贡献。

  从地质构造上讲秦岭是我国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褶皱带,且在山脉中形成了丰富的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具有这种地质构造、矿产资源以及分界作用的高大山脉,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从地形条件上讲秦岭以北是风力与流水作用共同影响地形变化,秦岭以南则是流水作用影响为主,因此,秦岭以北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以南则为丘陵和喀斯特地貌。

  从气候条件上讲秦岭以北为温带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及热带气候,因此,秦岭也是中国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秦岭南北腹地纵深,导致了秦岭南北植物区系、农作物品种与生长季节的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农耕文化。

  从生物意义上讲秦岭是我国暖温带——北亚热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动植物王国”、“天然中草药库”的美誉。秦岭又是许多古老和孑遗生物的避难所,稀有、特有物种类型较多。

  从水文条件上讲秦岭是我国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中游的分水岭,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秦岭以北是水少沙多,可结冰,水资源贫乏;以南是水多沙少,不结冰,水资源丰富。秦岭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俗称我国中部的“水塔”。

  从农业生产上讲秦岭也是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分界线。秦岭以北农业生产方式以旱地农作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两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秦岭以南以水田农作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种植水稻、小麦。

  从生物条件上讲秦岭以北动植物资源比较贫乏,以南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秦岭山地本身是世界上纬度最北的亚热带生物宝库,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留有大量珍稀野生动植物,是中国的“绿心”。

  从历史文化上讲秦岭是历史上秦文化、汉文化的发源地,又是秦文化与楚文化、蜀文化和巴文化的交融区域,孕育了特殊的山区文化,造就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民居文化、习俗文化、饮食文化、商品文化等文化形态。

  根据地质学家的说法,秦岭诞生于距今10亿~2.4亿年的主造山期,而10亿年前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是浩瀚无际的古秦岭洋,但造山带基底已经形成了。在主造山期,扬子板块拉着秦岭小板块向华北板块汇聚、俯冲、碰撞、挤压、拼合,秦岭洋逐渐消退,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连为一体。

  由于内外应力的差异,秦岭山脉两侧的地貌特征有明显不同。北坡险峻,从秦岭主脊到北麓,水平距离不足40千米,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峭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另外,在水流强烈的切割下,秦岭北坡形成了许多深切河谷,俗称为“峪道”。这些谷地一般具有套谷结构,即上部有宽缓的谷肩,中部为“U”形或槽谷,下部为深切峡谷,呈尖“V”形,两坡陡峻,多在35°以上,有的峭壁高峻千仞。峪道间的岭脊呈梳状排列,山脊尖峭,有的挺拔巍峨,高耸入云;有的怪石嶙峋,形态奇特,形成许多风景名山。秦岭北坡这些深切山岭的河谷,俗称“七十二峪”,多为南北通道,其中著名的有陈仓道(即今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所经路线)、阴平道(陇南文县境内)、褒斜道、傥骆道、周洋道、子午道、镇柞道和蓝武道等。秦岭著名的山峰太白山(3767.2米)、华山(2154.90米)、翠华山(1515米)等均位于北坡,此外著名的山峰还有鳌山(3475米)、王顺山( 2311米)、太兴山(2320.5米)、人头山(1456米)、嘉午台(1807米)、南五台(1688米)、万花山(1988米)、观音山(2166米)、老君山(1556米)、翠峰山(1773.3米)等。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经受剥蚀;秦岭南部却淹于海水之中,接受古生时期的沉积。在距今3.75亿年前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南部隆起,露出海面。在距今2.3亿年前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时,秦岭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叠纪时,因距今1.95亿年前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秦岭与海洋完全隔绝,雄伟的身姿基本成型。进入中生代以后,秦岭山区以剥蚀为主,是周围低洼地区沉积物的供给地。距今约8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使秦岭在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又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地貌格局。

  秦岭处在中国地质图上中央造山带的一个重要部位和枢纽地带,即中央造山带和南北构造带交会的地方。这里不仅地质期次多,而且岩浆活动、地质变形、岩石变质、新矿成形等地质现象也比较多,所以说它是天然地质博物馆,也是野外的地质实验室。

  秦岭地区生长有大熊猫 、金丝猴、华南虎(怀疑已灭绝)、黑熊、棕熊、草兔、麋鹿等野生动物。如今,秦岭山中各种野生动物资源仍比较丰富,主要分为野生兽类、野生鸟类和两栖爬行类。

  目前已知秦岭地区的兽类约有138种另14个亚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物种7种,二类保护物种11种。大熊猫、羚牛、金丝猴、云豹、小灵猫、大灵猫、猞猁、金猫、林麝、斑羚和猕猴等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均在该生态区中分布,其中许多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秦岭山区的鸟类资源也很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秦岭山脉已记录到鸟类373种。在这些鸟类中,国家保护鸟类、特有鸟类近20种,包括朱鹮、白鹮、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血雉、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鹰鸮、领角鸮等,其中朱鹮主要分布在陕西洋县,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鸟类。

  两栖爬行类动物在陕西共有77种,主要分布在秦岭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大鲵。大鲵是中国特产,是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另外,珍稀的鱼类虎纹蛙、细鳞鲑、哲罗鲑等在秦岭地区也有分布。

  秦岭复杂多变、富有特色的地质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并因南北不同的气候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物种。从植被上看,秦岭南坡以落叶阔叶和常绿混交林为基带,自下而上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它们给南坡造就了一幅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北坡自下而上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4种气候,受海拔、气候、土壤等综合因素影响,植被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自下而上为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构成了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植被景观。

  据统计,在秦岭山脉中,仅种子植物就有3446多种,加上蕨类、苔藓等植物,总数达4000多种,而且有华杉、连香树、山白树、金线槭、独叶草、星叶草、西麦草、瓶儿小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丰富的动物、植物物种和特殊的气候特征,使秦岭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同时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所蕴藏的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也使秦岭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确定了国家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秦岭就是其中之一。

  秦岭山地集中了中国主要的农耕类型,山地农业、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水田农业均有分布,是国内少有的农、林、牧、副、渔可以全面发展的地方。

  秦岭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仅单纯地体现在生态环境上,而且也体现在文化和历史上。在整个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秦岭不仅为中华文明进程提供了生态屏障,而且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可以说,秦岭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发展当中重要的自然生态因素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秦岭沉淀了丰富的人文和历史景观,从而使秦岭的生态环境拥有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龙的文化,江河就是龙的脉络,水就是龙的血液!中国内陆的河流以中华龙脊秦岭为分水岭,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秦岭北部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黄河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形成的早期,渭河的文化地位和黄河并列,甚至在某些方面要超过黄河,传说中的舜、尧、禹、华胥氏、伏羲氏、炎帝和黄帝,还有战国时期的秦国,无不在渭河流域的陇中、关中留下印记。从地理的角度看,渭河无疑是黄河的支流,但是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渭河是主流,是正源,它与陕西潼关以下的黄河流向一致,从西向东直至大海,在中国的中部形成一条轴线,这条轴是中华的文化之轴,中华文明的书页是以此来翻动的。秦岭南部的汉江,是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汉水形成于地球早期的造山运动之始,早于长江、黄河7亿年,中国人认识汉江要比认识长江、黄河早得多。从汉水流域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和各类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及对古人类头骨、牙齿化石等的考证来看,汉水流域的“郧县南方古猿”、“郧县梅辅人”、“郧西人”等距今已有180多万年。他们在演化过程中不断从汉水两岸向中国的四面八方发展,直到进化成为古人、现代人。

  可以这样说,因为有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才会有中华历史上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中华民族最引以为骄傲的古代文明,的确得益于这样一座朴实无华的巨大山脉。

  秦岭这座山脉有数亿年的历史,而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不过数千年。史籍记载,“华夏”来源与秦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秦岭古称华山,汉水古称夏水。华夏族最主要的构成——夏人和周人的起源,都与秦岭密不可分。我们可以追寻到关于秦岭最早的记载是《尚书·禹贡》,此书虽然成书于战国,反映的却是上古时期人类的观念。在该书中,秦岭被称作“中条”或“中龙”,突出了它居“中”的地理文化特点。

  到了周代,因为周人就生活在秦岭脚下,于是亲切地称它为“南山”,并承袭前人的叫法,合称为“中南”或“终南”,《诗经》里周人就是这样称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称“中南”,很有道理。“秦岭”之名,当在秦国崛起之后,极可能是战国时期,但未见于文献记载。司马迁《史记》里有一句“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班固的《西都赋》里也有“于是睎秦岭睋北阜”。汉武帝在秦岭祭太一神,后人又把秦岭称为“太一”或“太乙”,唐诗中就有“太一近天都,连天到海隅”的说法。秦岭的这些名称自古以来并行不悖,直到今天人们仍在使用,并不会发生误解,这也是秦岭特有的魅力。

  中国历史上有十三个朝代建都在秦岭之旁的西安,这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建都于秦岭这座自然资源的宝库旁边,王朝自然会更加旺盛。《汉书·地理志》说,当时关中因资源富足,“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代张良对西安地区的赞誉:“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而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而把四川称作“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的文章中,此时已比关中称“天府之国”晚了800多年。

  由于秦岭的存在,西安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大都市。高差达3000多米的秦岭山脉,良好的植被和独特的山系,使得西安不但能聚水,而且这些水流在西安周围流过,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胜景。正是有了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使得西安成为世界著名的历史古都。

  秦岭最为现实的作用,是对解决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给了最有力的支持。与北半球其他亚热带大陆型气候地区相比,中国偏北了近6个纬度,面积远比美国的亚热带辽阔许多。当世界上其他同纬度的大陆地区处于寒冷干燥的荒漠之时,中国却形成了江汉平原、成都平原这些富饶的鱼米之乡。其中,秦岭以其硕大的身躯,阻碍了寒潮南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秦岭是嘉陵江、汉江、丹江的源头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该水库建在丹江和汉江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拦截了丹江和汉江两大水系。丹江口水库汇流面积为9.52万平方千米,其中65.86%的水源来自陕西秦巴山区。因此,秦岭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和水量至关重要,其生态稳定不仅影响关中地区生产生活用水,而且会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惠及的鄂、豫、冀、京、津三省两市15.51万平方千米、1亿多人口的用水问题。

  天府关中,得天独厚,长盛不衰,秦岭的屏障与补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秦岭脚下的这片沃土,为十三朝古都,甚至为整个中国的命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说,“假如没有秦岭,中国就不成其为中国。”秦岭哺育了整个华夏文明,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人们把秦岭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认为它是中华龙脊,是中国人的生命之山、力量之源。

  陕西秦岭——中秦岭

  陕西秦岭俗称中秦岭,是秦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像一条苍龙的主脊横卧于关中平原和汉江谷地之间,北自华阴市孟塬镇以南,南到紫阳县洞河镇,西起略阳县杨坝以西,东到商州区以东,面积5.05万平方千米,约占陕西省国土总面积的25%。

  陕西秦岭地区涉及陕西省的6个地市,包含了宝鸡市的南部、西部山区,西安市和渭南市的南部山区,商洛市的所有县区,安康市和汉中市的北部山区,涵盖了38个县(市、区)级行政区,510个乡镇,人口约497万。

  陕西秦岭一般海拔1200~3000米,东西长近500千米,南北宽120~200千米。秦岭西窄东宽,西部褶皱紧密,东部在商洛地区呈掌指状展开,山势开阔,其高度由西向东降低。在地质构造上,秦岭是一座巨大的褶皱断块山,受构造控制显著,由于山体北部掀斜抬升强烈,致使山体北仰南俯,主脊偏于北侧,形成秦岭南坡缓长、北坡陡短的山体。

  秦岭是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重要区域,目前已建立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点)、1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万公顷,占秦岭总面积的8.65%。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秦岭林区是陕西省五大林区(秦岭、巴山、关山、桥山、黄龙山)中最大的林区,区内四季分明,动植物类型繁多,地形复杂,地貌多样,蕴含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天象景观等旅游资源。

  陕西秦岭不仅自然环境宜人,人文历史也极其深厚,有大量的古遗址、古寺庙、古碑碣、摩崖石刻等,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重要遗产。如楼观台森林公园的老子说经台、炼丹炉、大陵山老子墓;天台山森林公园的炎帝陵、骨台寝殿、大散关;终南山森林公园的弥陀寺、圣寿寺、翠花庙,以及紫柏山、汉中天台、天竺山森林公园内的道观、寺院、碑碣、石刻等文物古迹。还有汉唐时期古道遗址: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和武关道等。此外,“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据统计,陕西共有历代帝王陵墓72座;陕西经确认或初步确认的古代帝王陵墓共65处,而一些关于皇帝的传说和历史典故,也让秦岭充满神奇色彩。相传天子峪得名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出生后,为躲避灾祸,从相邻的另一道峪口被抱出,因此该峪得名抱龙峪,又名养宝峪。扯袍峪相传为汉光武帝刘秀落难于此,扯了袍子而得名。尽管宋朝、明朝的皇帝距离秦岭很远,但有关皇帝与秦岭的传说也为人乐道。相传赵匡胤当皇帝前来到华山,见一老者,便与其赌棋,结果输了华山方圆数百里土地。赵匡胤即位后,兑现承诺,华山脚下方圆百里免收赋税,此即赵匡胤一棋输掉华山的传说。秦岭沣峪内的万花山,相传为秦腔《二进宫》故事发生地。

  陕西秦岭山势雄伟,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山坡南缓北陡,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以太白山为中心,主要山岭有太白山、鳌山、跑马梁、玉皇山、天台山等,海拔均在2800~3800米;中断以终南山为中心,主要山岭有四方台、首阳山、静峪脑、终南山、平河梁和东光秃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米;东段以华山为中心,呈手指状,从北向南依次是:太华山、蟒岭、流岭、鹘岭和新开岭,海拔均在1500~2500米。从东向西主要的景观有:以险著称、海拔高度居五岳之首的华山;有关中八景之一、著名“骊山晚照”的骊山;有“中国森林公园发源地”之称的终南山;有千姿百态的古崩塌地貌,并有“山崩博物馆”之称的翠华山;中国东半部第一高山,雄伟巍峨的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关中八景之一“太白积雪六月天”所在的太白山,保存有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地貌,其典型性,面积之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华夏始祖神农炎帝故乡,三峰耸立状如天柱的宝鸡天台山;以天坑、溶洞闻名遐迩的“哑姑山”;还有秦岭南坡景色绚丽的凤凰山、鬼谷岭、商洛天竺山、商山等。

  陕西秦岭水利资源十分丰富,长度4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86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95条。以秦岭为分水岭,70%属长江流域,有汉江、嘉陵江、丹江水系;30%属黄河流域,有渭河和洛河水系。秦岭不仅是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水源,还分别是北京(南水北调项目)和西安的城市供水来源地,秦岭水源涵养林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内的风景河段、溪流、瀑布、清泉、积雪等水体景观几乎遍布全境,所有景区都有独特的水体旅游资源点缀其间,主要的水体景观有翠华山的天池、天台山的九龙泉、朱雀森林公园的龙潭河、汉中褒河石门水库、王顺山的“关中第一瀑”——蓝田三级瀑布,黑河森林公园的万泉瀑布、金丝峡的瀑布群等。同时,秦岭部分沿断裂带常有温泉出露,水温40~60℃,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秦岭山地集中了我国主要的农耕类型,山地农业、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水田农业均有分布,是国内少有的农、林、牧、副、渔可以全面发展的地区。

  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所蕴藏的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当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确定秦岭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秦岭特殊的生态环境和重要的生态地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很多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在秦岭地区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2003年,中国秦岭成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之后,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赋予了秦岭全新的概念——“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这一概念很快就被从政府到民间的所有社会组织所接受,社会各界开始着手实现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梦想。2009年8月,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成为我国西北首个世界地质公园。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以秦岭造山带地质遗迹、第四纪地质地貌遗迹和古人类遗迹为特色,由翠华山山崩地貌园区、骊山裂谷地垒构造园区、冰晶顶韧性剪切带与构造混合岩化园区、玉山岛弧型花岗岩峰岭地貌园区、南太白板块碰撞缝合带与第四纪冰川园区等5个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主题园区和黑河、沣峪两条科学考察路线组成,面积达1074.48平方千米。

  作为中央国家公园,秦岭已成为研究欧亚大陆生物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天然基因库,也是研究世界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区系界线的结合部,以及研究黄河文化、历史考古的重点目标之一。从国家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到奉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乃至“献给地球的礼物”,这说明人们开始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座大山的真实魅力。秦岭以独特的自然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人类的共同财富、后世的福祉,名副其实地成为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

出处: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