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I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

  分类地位:食肉目Carnivora、大猫熊亚科Ailuropodidae

  学 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Giant Panda

  别 名:竹熊、花熊、大猫熊

  濒危等级:IUCN等级—濒危(EN);CITES等级—附录I;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E)

  识别特征:体长150~180厘米,尾长12~14厘米,肩高65~70厘米,体重80~125千克。体型似熊,头大而圆,尾极短。全身毛色为黑白两色,头部和颈部毛色乳白,眼圈黑色。两耳短圆、直立、毛为黑色。躯干和尾乳白色,前后四肢相等、均为黑色,腹部黑棕色。通常雄性黑白对比较雌性明亮。

  分布:国内仅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秦岭地区见于甘肃文县及陕西佛坪、太白、洋县、周至、宁陕、留坝、城固、凤县、宁强9县。

  生态习性:大都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树林中,主要以竹类为食,采食竹叶、竹茎、竹笋。一般独居,有各自家域,雄性活动范围大于雌性。3~5月份发情,产仔多在岩洞、偏岩和树洞中,一般两年一胎,每胎多产一仔。天敌主要为豺和豹。

  主要价值:科研价值——出现于更新世早期,被誉为“活化石”。观赏价值——性情温顺,举止可爱,体色黑白分明。

  川金丝猴

  分类地位: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

  学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

  英文名:Golden Monkey

  别 名:仰鼻猴、金线猴、蓝脸猴

  濒危等级:IUCN等级—易危(VU);CITES等级—附录I;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E)

  识别特征:体长53~77厘米。成年雄猴体重15~20千克,雌猴体重8~10千克。鼻孔上仰,颜面浅蓝色,眼周白色。成年雄性金丝猴嘴角瘤明显可见,全身被毛金黄、鲜艳,头顶毛色深红而褐黑,背部有长毛,可达35厘米长;雌猴毛色较淡,背部毛较短;幼猴全身淡黄色,有金属光泽。尾长超过全身长,前肢比后肢长。手足的腹面有肉垫,指(趾)甲黑褐色。

  分布:国内仅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甘肃四省。秦岭地区见于甘肃陇南文县、陕西汉中各县。

  生态习性简介:群居生活,猴群一般不少于百只。以树叶、嫩茎、山果等为食。大群由若干家庭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一个成年雄性和若干雌性及年幼小猴组成,单元内雌猴及各单元间存在等级。每年9~11月为交配季节,次年3~5月份为产仔季节,一般两年一胎,每胎多为一仔。天敌为鹰、蛇等。

  主要价值:科研价值——与人类近亲,成为研究人类家庭及行为起源的主要对象。观赏价值——毛色金黄,行为多样,生动有趣,素有“猴中之王”称号。

  羚牛

  分类地位: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

  学 名:Budorcas taxicolor

  英文名:Takin

  别 名:白羊、野牛、金毛扭角羚、牛羚

  濒危等级:IUCN等级—濒危(EN);CITES等级—附录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E)

  识别特征:成年个体体重200~400千克,体长200厘米左右,肩高130~150厘米,尾长30~40厘米。体粗壮如牛,毛色淡黄或黄白色且有金属光泽,幼体毛色呈灰色或灰褐色,至成体逐渐变黄。角形扭曲向后弯转。肩部高出臀部,吻鼻部隆起,尾短喉部具有较长的毛。

  分布:羚牛秦岭亚种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各县,安康市的汉阴县、石泉县、商洛市的柞水县,西安市的长安区、户县、蓝田县以及宝鸡市的秦岭山区县;另外,甘肃省文县、康县、武都等县也有分布。

  生态习性简介:以各种枝芽、树皮、青草、籽实和竹叶为食,采食高峰期为上午6~10点和下午16~19点。栖息海拔范围为1200~3500米,季节性垂直迁移明显。群体分为家群、混合群、社群、聚集群和独牛5类,家群是集群的基本单位,家域明显。天敌主要为豺、豹。

  林麝

  分类地位:偶蹄目Artiodactyla、麝科Moshidae

  学 名:Moschus berezovskii

  英文名:Musk Deer

  别 名:麝、香獐、獐、獐鹿、山驴子

  濒危等级:IUCN等级—低危/接近受危(NT);CITES等级—附录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E)

  识别特征:体长70~85厘米,尾长4厘米,体重6~10千克。雌雄均无角,耳长而直立,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臀部高于肩部。尾短,隐于臀毛内,通体毛色多呈橄榄色。有的体背、体后两侧有黄棕色斑纹,臀部近黑色,喉至前胸中央有一棕褐色纹,两颊往后有两条宽的白色带纹。蹄甲黑色,尾毛深灰色,雄性腹部具有麝香囊。

  分布:中国特有种类。国内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秦岭、巴山及其支脉各山区县均有分布。

  生态习性简介:多栖息在800~2900米的林中,独居生活,有较强的领域行为。食性较广,可食植物种类有130余种,以植物的叶、茎、花、果实、种籽及菌类等为食,属于反刍动物。一般18月龄性成熟,9月到翌年4月发情,妊娠期平均181天,4~9月产仔,每年繁殖1次,每胎多1~2仔。雄麝泌香。豺、豹、猞猁是其主要天敌。

  主要价值:经济价值——麝香是名贵中药材和高级香料,皮可制革。

  云豹

  分类地位: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

  学 名:Neofelis nebulosa

  英文名:Clouded Leopard

  别 名:乌云豹、艾叶豹、荷叶豹、龟纹豹、樟豹

  濒危等级:IUCN等级—易危(VU);CITES等级—附录Ⅰ;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E)

  识别特征:体长多在100厘米以下。头小耳圆,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尾粗长。犬齿发达,爪极锐利。体毛浅黄褐色,略带灰色。头、眼周黑色,脸颊部有2条黑色横纹,体侧具有大型云状黑斑块,颈背部有4条黑色贯纹。四肢色黄有黑斑,腹部及四肢内侧黄白色。尾与体同色,具有数个黑环,尾尖黑色。

  分布:国内见于四川、贵州、福建、安徽、浙江、云南、江西、广东、台湾等省。国外见于尼泊尔、缅甸、泰国等国。秦岭地区见于甘肃陇南文县、陕西汉中各县和安康市宁陕县。

  生态习性简介:典型的林栖动物,昼伏夜出。善攀援,常在树上活动和休息。动作敏捷,生性凶猛,以鸟类、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也捕食小型鹿科动物、羊和野兔。冬季交配,妊娠期约3个月,每胎产2~3仔,幼豹约4月龄开始独立生活。

  华南虎

  分类地位: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

  学 名:Panthera tigris

  英文名:Chinese Tiger

  别 名:老虎、大虫、烂草黄、黄斑虎、白额虎

  濒危等级:IUCN等级—濒危(EN);CITES等级—附录I;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E)

  识别特征:体长多在150~200厘米以上,体重130~200千克,尾长100厘米以上。体型大,显雄威。头圆、眼圆、耳小、颈粗短。嘴旁生有硬须。四肢健壮有力,前足5指、后4趾,趾(指)端具爪。头部黑纹细密,颊部有3~4条黑横纹,中间略贯连,形似“王”字。通体黄色,具有柳叶状黑色斑纹。四肢外侧毛色橙黄,胸腹部呈白色或淡黄色,尾背面深橙色近赤,其上有黑色环纹。

  分布:历史上华南虎广泛分布于我国。据1990年华南虎专项调查,野生数量极其稀少,估计全国仅有20~30只。上世纪50年代在秦巴山区还有少量分布。

  生态习性简介:生性凶猛,属夜行性动物。视觉和听觉发达,行动敏捷。主要食物为有蹄类动物,如斑羚、鹿、麝等,偶尔也食野禽。3~4岁性成熟,交配期在11月到翌年2月,每天交配10多次。妊娠期105~110天,每胎常产2~5仔,幼仔18月龄后独立生活。

  朱鹮

  分类地位:鹳形目Cic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othidae

  学 名:Nipponia 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红鹤、朱鹭

  濒危等级:IUCN等级—濒危(EN);CITES等级—附录I;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E)

  识别特征:体长约78厘米,体重1.2~1.9千克。全身白色,渲染有粉红色,以腋下及两翼最浓。头枕部有长的矛状羽,形成羽冠。头顶及两侧裸露无羽,皮肤呈朱红色。嘴长而向下弯曲略呈弧形,黑色,上、下嘴尖端和下嘴基部呈红色。脚朱红色,雌鸟在繁殖期体表为烟灰色,两翼粉红色较淡。幼鸟体羽似雌鸟,为灰色。

  分布:秦岭地区见于陕西洋县、城固、西乡、汉台、勉县。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现已无野外分布。

  生态习性简介:朱鹮栖息在水田、沼泽、山溪附近的高大乔木上,以小鱼、泥鳅、虾、蟹及昆虫为等食。繁殖期为3~6月,每窝产卵1~4枚。雌雄共同孵卵,28天后雏鸟出壳,30~40天幼鸟离巢活动。

  居留型:留鸟。

  大鸨

  分类地位:鹤形目Gruiformes、鸨科Otididae

  学 名:Otis tarda

  英文名:Great Bustard

  别 名:野雁、老鸨、羊须鸨、地

  濒危等级:IUCN等级—易危(VU);CITES等级—附录I;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V)

  识别特征:体长约100厘米,体重5~8千克,身体粗胖。头蓝灰色,上体淡棕色,满布粗阔的黑色横斑,粗斑之间杂以较细黑斑。喉部近白色,被以细长的纤羽。雌鸟较雄鸟小。后颈基部到胸侧有棕栗色横带,形成半环状。外侧尾羽棕色较淡,仅具2条横斑。下体自前胸以下均为白色。嘴铅灰色。跗蹠和趾褐色,仅具3趾,爪黑色。

  分布:国内见于青海、甘肃、宁夏、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江西、福建、东北地区等地,在秦岭地区偶见于汉江水面上。

  生态习性简介:栖息于广阔的草原、半荒漠地区和离村庄较远的河滩地,常以5~15只成群活动。既善奔跑,亦善飞翔,行走或奔跑时,头和颈常向上伸直。杂食性。繁殖期为5~7月份,每窝产卵3~4枚,卵呈青灰色或暗褐色。孵化期28~31天,约35天左右幼鸟具备飞行能力。

  居留型:冬候鸟。

  金雕

  分类地位: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

  学 名:Aquila chrysaetos (Linnaeus)

  英文名:Golden Eagle

  别 名:白雕、老雕、黑翅雕、红头雕

  濒危等级:IUCN等级—未列入;CITES等级—附录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V)

  识别特征:体长85厘米,体重4~5千克,翼展190厘米。头顶呈黑褐色,枕和后颈羽毛尖呈金黄色,具有黑褐色羽干纹。上体暗褐色,肩部较淡。下体的颏、喉、前颈呈黑褐色,胸、腹呈黑褐色。尾羽呈灰褐色,具不规则的暗灰褐色横斑和一宽黑褐色端斑。嘴端部黑色,基部蓝褐色或蓝灰色。趾黄色,爪黑色。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可见,尾长而圆,两翼呈浅“V”形。

  分布:国外分布于北美洲、欧洲、中东、东亚、西亚、北非。国内分布于东北、西北地区山地及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地区。秦岭地区见于西安、周至、洋县、石泉、镇坪等地。

  生态习性简介:栖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冬季多到平原、农田、山地、丘陵上空活动。冬季有成小群活动的现象。主要捕食大型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有时也吃死尸。每年2~3月份开始营巢繁殖,巢呈盘状。每窝产卵1~2枚,卵呈青灰白色,具有红褐色斑点。

  居留型:留鸟。

出处: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