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西禁苑内“未央宫”

  未央宫是汉朝的标志性宫殿,到唐时已有800余年。据史载王莽败时已被焚,何以唐时还在?
  宋之问《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诗唱道:
  汉王未息战,萧相乃营宫。
  壮丽一朝尽,威灵千载空。
  皇明怅前迹,置酒宴群公。
  寒轻彩仗外,春发幔城中。
  乐思回斜日,歌词继大风。
  今朝天子贵,不假叔孙通。
  未央宫的确还在,还是那个让刘邦一见生气、后来高兴的壮丽宫殿,还是那个刘邦向太上皇酒后吐真言的宫殿。在唐贞观七年(633),李世民也上演了同样的一幕:
  唐贞观七年,帝从太上皇置酒古汉未央宫。帝奉觞上寿曰:“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
  ——程大昌《雍录》
  唐太宗对汉高祖的批判或言不由衷,这时他已执政七年,所谓“贞观之治”已见成效,置酒未央宫正是为了向唐高祖展示政绩,比德于大汉。这时的“未央宫”仍然被皇家所用,说明这座宫殿在800年中曾被多次修葺。有史为证:
  石虎建武十一年(345),发梁、雍十六万人城长安未央宫。①
  隋文帝移都大兴城,因其遗址增修宫侧未央池即汉之沧池、渐台也。②
  一座被烧毁的宫殿在原址被不同的朝代重建,甚至宫侧的水池也要复其原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未央宫早已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在某些执政者看来,表示拥有执政的合法性及正统地位,不单纯是“必谓高帝遗址可慕,故修葺者多”。
  宫名“未央”,其意为何?我们知道汉人特喜欢这两个字,瓦当上常见“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何以汉人如此喜爱“未央”?辞书中均引《诗经·庭燎》中“夜未央”,“央”为“尽”“完了”之意,未央即未尽未完,这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我们细细推敲《庭燎》这首诗,就会发现朱熹的解释是对的:“央,中也。”“央”字根本就没“尽”和“完了”的意思,辞书(《新华字典》《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完全是由“未”引申出来的误断。这种误断合于事实而不合于事理,同样是错误的。《庭燎》中描述的活动是通宵达旦的祭祀活动,“央”为“中”,即半夜,夜未央即未到半夜,说夜未尽、未完自然合于事实,但说“央”即“尽”“完了”,则是误断。朱熹解“央”为“中”是正确的,但他在对这首诗的解题中说“言早朝也”,则是完全错了,哪有通宵达旦围着火把跳舞再去早朝的事!
  央为中,未央为不到中,表达事物正处于发展阶段或刚刚开始,好日子还长着呢!这自然有着美好的含义,但一个主要宫殿以“未央”名,其意义或不仅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计时都是以太阳为标准的,而人们认为太阳在空中的运行轨道是一个半圆,“央”处于最高点。过了这个点,便是下落的过程。未央,表示太阳永远在上升。
  以“未央”命名主要宫殿,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符号,它的含义是大汉帝国是永远不落的太阳。即“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19世纪自称“日不落帝国”,而大汉在公元前200年号称“未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唐人的宫殿名为“大明宫”,“明”为日月之光,也应该有这层意义。
  未央宫在唐代也经多次修葺。唐敬宗宝历二年修未央宫。唐武宗会昌元年又修,还把汉时的宫名匾额重新装在内门上。唐时站在龙首原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未央宫:
  西上秦原见未央,山岚川色晚苍苍。
  云楼欲动入清渭,鸳瓦如飞出绿扬。
  舞席歌尘空岁月,宫花春草满池塘。
  香风吹落天人语,彩凤五云朝汉皇。
  ——刘沧《望未央宫》
  ①《晋书》
  ②[宋]程大昌:《雍录》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