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先生李颙
作者: 刘兆英

周至县的“周至”二字,是由“盩厔”简化而来,而“盩厔”的字义是山曲水曲。“盩厔”二字把终南山蜿蜒曲折的山势水势表达出来,可看出周至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
明末清初的时候,这里出了一位人们应该记住的人物——李二曲先生。“二曲”正是指山曲水曲,就是“盩厔”的意思,这是他的自号,他的姓名叫李颙,字中孚。
李颙幼年丧父,和母亲彭氏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难。他9岁时只上了20天学,便因贫寒而辍学,只能发愤自学。他在上山打柴或挖野菜的空余,仍然手不释卷。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县里有藏书的人家,便任由李颙借阅。李颙年岁渐长,博览群书,自著《二十一史纠谬》。到了13岁以后,李颙烧了以前的著作,开始潜心研究关学及宋明理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主张。他倡导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理;他认为陆王之学有“空寂”之弊,程朱之学有“支离”之弊,应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李二曲的学问逐渐为世人所知,得到了大学问家顾炎武的赞赏,称其“吾道所依为长城,同人所望为山斗”。顾炎武曾两次拜访二曲先生,共同探讨学问。
据说康熙皇帝对二曲先生的学术主张很欣赏。地方官以“隐逸”举荐李颙,他坚辞不就。后被举荐博学鸿词科考试,他又称病拒考。当地方官派人把他抬到省府西安时,他以绝食愿死相拒。李颙的表现被人们视为民族气节广为传颂,影响越来越大。
李颙曾在常州一带讲学,讲段被汇集为《匡时要务》《两庠汇语》《锡山语要》《靖江语要》等广为刊刻,一时名满江南。回到陕西后主讲关中书院,又在富平等地讲学,著有《四书反身录》和《二曲集》等。人们把李颙和眉县学者李柏、富平学者李因笃并称为“关中三李”,又把他和黄宗羲、孙奇逢并称为“清初中国三大儒”。
李二曲的求学之路和治学之道跟宋代关学宗师张横渠非常相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也会把它的灵气传输给有灵气的人,从而铸造出相关的品行。在李二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终南山的风神骨气和独立不群的学术品格。
李二曲受到了后人的景仰。他原先居住过的村子菜园堡改名二曲堡,二曲故居和二曲墓受到保护,周至县城关镇改名二曲镇。他的著作《二曲集》也重新点校出版。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