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神农炎帝的丰碑

  “三皇”之后,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男人开始适应社会领导者的角色,农业取代渔猎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业。这种转换大概历时了3000年之久,其间留在民族记忆中的伟大人物是神农氏。

  神农氏又称烈山氏、连山氏或魁隗氏,传说神农氏人身牛首。牛象征力量,或许还和农业相关。神农氏的最后一位领袖是炎帝,后来人把对神农氏的一些记忆集中在炎帝身上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在距今5000多年的时候,部落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神农氏炎帝的共主地位受到挑战,先是蚩尤氏作乱,轩辕氏以“勤王”的方式联合各部落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把他的残部逐出中原。轩辕氏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不但提高了他在各部落间的声望,而且也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其部落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此人就是后来的黄帝。接着,轩辕氏开始挑战神农氏,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取代神农氏炎帝成为天下共主,史书上留下了胜利者的声音:“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而不久前的情况是“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这正好说明神农氏已不具备“侵陵诸侯”的能力。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说明神农氏仍然得到自己的民众和一些诸侯的支持。炎帝战败之后神农氏时代结束了。
  从华胥氏时代进入伏羲氏时代,直到神农氏时代的结束,其间历经3000余年。这段历史只有一些神话和传说留在民族记忆之中,因而这些神话、传说就显得极为珍贵。我们只能通过这些零碎的资料去透视历史真相并继承祖先的思想遗产。
  神农氏炎帝之后,历史进入了五帝时代。所谓“五帝”,乃指始于黄帝的五位部落首领,他们是黄帝、颛顼、帝喾、帝挚、帝尧,都是黄帝的直系亲属。因此,尧时究竟发生了什么,颇值得研究历史者关注。
  从“三皇”到“五帝”,其间经过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在民族记忆中虽然模糊,但仍然没有泯灭。关于神农氏,有如下事迹值得注意:
  一、身世
  《帝王世纪》说:
  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
  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
  《春秋元命苞》说:
  神农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
  炎帝“长于姜水”,姜水就是宝鸡的清姜河。
  二、发展农业
  马骕《绎史》引《周书》说: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治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王嘉《拾遗记》说:
  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三、尝百草
  关于神农氏最著名的故事是尝百草,《淮南子·修务训》说: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遇毒之后,一说“得荼而解之”,一说“百足虫入腹,一足成一虫,遂致千变万化,炎帝不能解其毒而致死”。还有人不相信神农因此而死,因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此实事耳”。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为后人所周知,其中反映的依然是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拥护这样的执政者,希望他活着,所以“得荼而解之”。
  四、鞭百草
  神农尝百草主要解决的是吃的问题,而神农鞭百草的传说则主要是解决疾病的问题。《搜神记》中说: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吃饭问题重要,治疗疾病同样也是民生的重要问题,神农氏把它们都置于执政的优先地位。
  五、日中为市
  据说在神农时就出现了规范的市场和商品交易活动。
  《潜夫论》说: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中为市,指中午时分开放市场,大家聚集在一起以物易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开端。如今宝鸡有传说中的“太阳市”遗址,现在被打造为小吃市场,依然是“市”。
  六、造城池、兴医药、作五弦琴
  《汉书》说: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不能守也。”
  文中强调的是粮食的重要,其中的数字也不能当真,但神农时出现城池是可能的。从新石器时期聚落群遗址发掘来看,大都掘有深沟以为安全措施。城池的出现还意味着城市的出现,加上军队,国家的雏形已具备,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此外,人们还把医药的进步归于神农,《本草》,也称《神农本草经》,或干脆称《神农经》。琴也是神农发明的,《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新论》说:“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
  七、连山氏易经
  伏羲氏画卦,是《易》的开端。后有“三易”之说,指《连山》《归藏》《周易》。旧以《连山》《归藏》为夏、商之《易》,看来并不确实。《连山》应为神农氏之《易》才是,因为神农氏又称“烈山氏”“连山氏”或“魁隗氏”。伏羲氏之《易》在神农氏期间得到发展并出现一个高峰是正常的,可信的,用连山氏名其《易》并被简称《连山》也是正常的,可信的。现在除了《周易》尚存之外,其他都已不存。但《周易》中必有伏羲、连山、归藏的成分则是必然的事实。连山《易》承上启下,其重要性不能忽视。
  从这些传说中看,神农氏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是清晰的,执政为民是核心价值观。为了人民的利益,越是有风险有困难,越要奋勇在前,甚至奉献生命。他和人民休戚与共,肝胆相照,人民“能见其肺肝五脏”。
  炎帝是最后一位神农氏首领,被黄帝推翻,最后归葬于他的出生地姜水,这是古人归根的传说。因此,宝鸡炎帝陵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