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家园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工采伐区变为大熊猫家园

  有份数据表明,上世纪50年代大熊猫在秦岭的栖息地大约有74万公顷,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进行第一次大熊猫调查时,大熊猫在秦岭的栖息地面积已经缩减到24万公顷。再过了十来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时,秦岭东段的镇安、柞水等县境内,大熊猫已经绝迹,它的栖息地也在继续缩小。在这期间,除过秦岭山中铁路、公路的修建之外,对大熊猫栖息地破坏最为严重的,就是森林砍伐。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秦岭地区相继成立了宁东、宁西、长青、太白、龙草坪、汉西六大森工企业,它们为陕西的经济发展曾经做出巨大贡献,可是森林采伐是个双刃剑,它们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如今,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工程的实施,使得森林采伐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动植物保护取而代之。这时候,作为昔日秦岭森工企业的代表——长青林业局,它成为由一个森工企业成功转型为自然保护区的范例,人们放下了油锯和刀斧,转而呵护山林中的众多生灵,这个过程在许多当事人看来充满了阵痛,但是对于外界人士来看,这却是一次充满诗意的转型,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珍禽异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今天的长青,也因此让人可以诗意地栖居了。

  1959年5月至10月,陕西省农林厅的农林牧工作大队调查了秦岭中段南坡的鸟兽组成,在其1960年成文的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及:据猎人说,洋县东北部山区中有“花熊”(当地人对大熊猫的称呼)出没。这是长青最早有关大熊猫的记录,但是,秦岭大熊猫最早的发现地却与它无缘。

  1967年,陕西省属长青林业局建立,到1993年全面停止森林采伐活动为止,长青一直为国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木材,在停止采伐之前的十多年里,长青也逐渐意识到了资源的枯竭,因为他们的砍伐队伍,已经逼近了陕南最高峰——兴隆岭,他们对森林的抚育更新节奏,赶不上森林消失的速度。

  一位长青林业局的老工人说,在过去的采伐年代里,人们伐树的原则是“采伐大老坏,留好母幼树”,可是后来却是“吃了祖宗饭,打了子孙碗”,人们把秦岭梁上的树木像剃秃头一样从山顶砍到山脚。在华阳白杨坪一带,人们经常能看到大熊猫的粪便,那些可爱的“花熊”常常被砍倒的巨木吓得跑向更幽深的树林,可是人们尾随其后,让“花熊”进退维谷。冬天下雪的时候,采伐停止,伐木道上就有大熊猫摇摇摆摆地行走,而大群的羚牛,见了人就稀奇地跟在后面看,金丝猴行动敏捷,在大树、小树上飞跃。那是秦岭的浩劫正在开始的年代,森林里的动物对自己的危机还懵懂不知。好在人们还遵守国家的法律,长青林业局还专门成立了保护队巡山保护珍兽。采伐森林的工人们,常常在山林中打猎,不少黑熊、野猪、斑羚等今天保护的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被打死了吃肉。

  可是在1985年,长青林业局的命运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发生转机,这个人就是潘文石。曾经作为潘文石的研究助手、长青林业局退休老工人向帮发说,与潘文石相遇后,他从一个动物的杀戮者转变为一个动物保护者,并在随后的12年里,忠心耿耿地帮助潘文石和他的研究生们完成了一个个研究计划,见证了英雄的熊猫母亲“娇娇”和她的三个孩子“雪虎”、“希望”和“小三”的生命成长历程。通过12年的交往,向帮发这个目不识丁的林场工人,真正明白了科学家的良苦用心,他说:“潘教授是个好人,秦岭山区那么艰苦,生活条件也不好,他都付出了,可下面的工人还是骂潘教授,说砸了自己的饭碗;如果没有潘教授,山上的树砍完后,大家不是彻底没有饭碗了吗?”如今让老人最感欣慰的是,华阳到二郎坝的林子还是那样茂密,每年冬天下雪的时候,房后的山上会有斑羚遛下坡来吃他家的青菜,每年的三月,他都能在家门正对的山上看见大熊猫。“动物朋友越来越多了,这才好呀!”

  回顾长青的转型过程,其实可以折射出秦岭多年来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的生成与消融的历程。当潘文石带着他的北京大学大熊猫研究小组来到秦岭时,起初他对于木材的砍伐好像并没有异议,砍伐木材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无可厚非。可是当他看到长青局的伐木工人剃光了一座又一座山头,最后砍到了兴隆岭的半山腰,而且逼近了数百年的太白红杉林带,作为一个科学家,良知告诉他需要站出来阻止这种砍伐行为,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片森林砍倒后的木材收益,根本无法和一片森林的生态价值对等,在一片巨大的森林坟场上,潘文石站在伐倒的数百年大树上质问道:“你们的砍伐何时才能终止?是要木材还是要熊猫?”当年,这样的质问无疑是振聋发聩的,也许许多伐木人都在笑潘文石的迂腐和书生气,可是这个单薄的书生却向数量庞大的伐木人发起了挑战,这位写就《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和《继续生存的机会》等专著的学者,他带领北京大学大熊猫研究小组,向中央上书,他们希望高层领导救救秦岭的大熊猫!他们希望制止长青林业局的砍伐行为,让长青林业局整体转制为自然保护区。

  在《继续生存的机会》一书的序言中,潘文石说:“假如秦岭没有了森林,当地人将在更恶劣的状况之中走向更加贫困的深渊,假如秦岭没有了大熊猫,纵使我们发表了百部专著、千篇论文又有何用?保护大熊猫就必须保护秦岭森林,保护秦岭森林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这就是他保护秦岭森林的立场和动力。

  潘文石认为,秦岭独特的地貌条件和山体巨大的海拔高差,一方面成为阻挡北方寒流南侵的屏障,另一方面又把人类的原始农业限制在海拔1300米以下的地区,东经107°25′至108°35′、北纬33°32′至33°58′之间,一个总面积为1500平方公里的广大中高山地带,就成为历尽磨难的大熊猫的天然避难所。他还发现,在这个避难所中保留着一个相对完整和相对稳定的大熊猫繁殖群体,这个群体具有更强的应付环境压力和遗传压力的能力,所以潘教授认为秦岭大熊猫群体是当今最有保护价值的地方群体。然而,一场严重的生态学灾难却令人痛心地在秦岭大熊猫分布区中发生了。他在长青林业局进行大熊猫研究的九年中,他亲眼目睹了生态灾难的发生——人们乱砍滥伐,大树砍完了砍小树,碗口粗的树——这是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30到50年后的国家用材——也几乎被砍个精光。而且,生长在兴隆岭上的最后一片原始森林——那些珍贵的秦岭落叶松纯林、冷杉纯林和红桦林——也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砍伐殆尽。潘文石说,秦岭地区导致生命多样性丧失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类正在毁灭动物的栖息地!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正在急剧下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立在大熊猫分布区里的国营森工企业对森林的过度采伐。

  面对这种情况,潘文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制止野蛮的掠夺式采伐;二、在秦岭大熊猫分布区的范围内建立一个崭新形式的国家公园,如果国家能在秦岭建立一个保护生命多样性的国家公园,不但可以保护大熊猫,而且通过对外开放科学研究与生态旅游,肯定会给国家带来巨额的经济利益,同时也给那片山区带来发展的机会,使之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他绝对不能同意森工局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命多样性来换取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他认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对生命多样性的保护也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他说,长青林业局拥有的森林资源已经枯竭,树砍光了,又该怎样去维持2400名职工的生计?当最后一棵树被砍倒之时,长青林业局也就无法再生存下去了。他认为长青林业局死里求生的惟一机会,就是尽快转产改制,在林业局辖区内建立自然保护区。

  对于秦岭大熊猫,潘文石的心中充满了柔情,他说,七十万年前,当秦岭还只是一群小山包时,大熊猫就在那里出现了。开始于一万八千年前的第四纪末期冰川所造成的气候变化,使剑齿象、中国犀牛等数十种野兽在秦岭销声匿迹,而秦岭的大熊猫却一直生存至今。他与大熊猫生活了十三年之久,他感到大熊猫的生存并不取决于自然力,而是取决于人类的爱护和精心的管理。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尽一切可能去保护更多的原始生物群落——它们需要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才演化出来。保护大熊猫,体现了我国对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应尽的义务和决心。”

  潘文石的呼号发挥了作用,长青的命运也因此定局,中央领导的批示是:“长青林业局必须坚决转产。”

  1994年6月下旬,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院士来秦岭考察。7月1日,长青林业局转产,原长青林业局300多平方公里的林区全面停止了采伐。这是潘文石梦寐以求的结果,这意味着保护现存秦岭南坡的大熊猫,终于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1995年底,在全球环境基金会(简称GEF)项目的资助下,长青林业局由一个森工采伐企业转产改制为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意味着秦岭大熊猫的一块重要的栖息地保住了,秦岭大熊猫兴隆岭种群也因此避免了灭顶之灾。

  1999年春天,秦岭南坡停止采伐5年之后,潘文石重返秦岭,他看到许多当年运输木头的公路上,已经草木丛生,呈现出勃勃生机。15岁的雌性熊猫“娇娇”带着它的第五个孩子从深邃的山谷中走来。这一次,潘文石成了一位客人,他离开了奋斗十年的秦岭,再也没有回来。他的身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了秦岭的价值,投身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大熊猫研究的行动中来。2005年,在长青保护区建立十周年,也是潘文石离开秦岭十年的时候,他推出了《熊猫虎子》一书,深情地怀念他和自己的学生在秦岭度过的岁月,以及那些与熊猫朝夕相处的日子。

  对于长青林业局来说,潘文石终结了一个森工企业的使命;对于长青自然保护区来说,潘文石是自然保护工作的开拓者。从长青保护区成立的那一天起,这里的大熊猫研究就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拯救大熊猫》纪录片,拍摄的主角就是秦岭大熊猫中的佼佼者——熊猫虎子的家族。长青,这个吉祥的名字,终于让生命常青的寓意实至名归。

  今天,曾经满目疮痍的长青林区,次生林已经遮天蔽日,但是它的环境和植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的整个植被都带有人为影响的痕迹,在兴隆岭的半山腰,巨大的森林坟场依然存在,那些被人抛弃的腐朽巨木,让人唏嘘不止,它们成了那个采伐年代的创伤记忆。

  当长青作为一个保护区面世后,它开始清查自己的家底,还好,许多珍贵的动植物基因还存留在山林中。长青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洋县境内,总面积29906公顷。它有蕨类植物61种,种子植物1556种,其中药用植物426种,观赏植物312种,脊椎动物311种,其中鱼类18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0种,鸟类202种,兽类63种,蝶类164种。此外,还有大型真菌192种,其中食用菌104种,药用菌44种。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长青的大熊猫数量是52只。大熊猫在长青不是均匀分布于整个保护区内,而是经常集中在一个或多个较小的范围内分布,这些区域都是昔日的森林采伐区,当竹类在植被演替中占据主要地位时,大熊猫便把这里当成了自己栖息繁衍的家园,它和许多动物已经原谅了人们曾经对它们的伤害。昔日,人们曾经对森林采伐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充满了质疑,认为大熊猫等珍稀物种不会选择那些次生林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可是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人们的疑惑一扫而空了,它让人们看到了自然保护的希望。

  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和冲突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在长青保护区,这样的矛盾依然存在,可是已经不再存在昔日森林采伐时那样激烈的冲突,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合理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未来生活才会有所保障,所以,在今天人们建设长青华阳生态景区的过程中,适度地开展生态旅游并给予动植物更多的尊重,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

  经过14年的发展,长青保护区已经成为我国森工企业改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成功示范和例证,在以后的岁月里,它的建设成效也必将引起我国政府、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和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

出处:

秦岭家园/陈旭,周灵国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