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王朝的发祥地

 

  (一)汉中开汉业

  秦末农民起义,“伐无道,诛暴秦”失败后,项羽、刘邦等继续起义攻打秦王朝。公元前206年初,刘邦率领十万起义军逼近秦都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拉开了新王朝建立的序幕。势力强大的项羽勃然大怒,不顾当初谁先攻下秦都就封谁为关中王的约定,率领四十万大军来到临潼鸿门,意在吞并刘邦。范增主张杀了刘邦,项羽看不起刘邦,认为杀不杀无所谓,最终没有允许项庄的利剑刺向刘邦,刘邦逃过鸿门宴这一劫。《史记·高祖本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将关中地区分给三个投降的秦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统治,以御刘邦入秦。项羽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秦岭、巴山阻断刘邦进中原的途径。刘邦“欲谋攻羽”,张良、萧何、樊哙相继劝说刘邦先王汉中,“养其民,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萧何说:“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虽然不情愿,但自知力量不及项羽,只好接受封号。汉高祖元年四月,刘邦率数万人前往汉中南郑,途中刘邦接受张良建议,将过秦岭的栈道全部烧毁,以表无回关中之意,也使项王无西顾汉王之忧。项羽果然安心了。

  刘邦来到汉中,住现在的汉台,起用人才,收用巴蜀,厉兵秣马,扩充势力;发展农业,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当刘邦得知齐王起兵反对项羽时,便想趁机起兵挺进关中。是年八月,他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派樊哙等修复褒斜道,给三秦王以假象,吸引雍王璋邯兵力驻在斜谷口。汉王刘邦、大将韩信率十万部队,绕过褒水,翻越秦岭大散关到达帮助项羽镇守陈仓的雍军前。神兵天降,雍王章邯自杀,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倒戈投降,关中平原顿时门户大开。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功军事战略,至今还被世界军事史奉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兵法上讲:“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虚实实,用兵之道。”烧栈道、修栈道就是不同阶段、不同战略任务转移时提出的一种非常契合当时实际需要的对策。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大军出函谷关乘胜向楚都彭城进发,当时项羽正在全力攻打齐国,彭城虚空,被刘邦一举攻占。项羽闻讯,亲率精兵杀回,汉军遭到袭击,只好向荥阳逃走。《华阳国志》载:“汉高祖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称帝、确立国号时,他毅然决定,把刚刚建立的江山称为“汉”,显然有取纪念汉王发迹地汉中之意。三个月后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由此,中国历史上一个开疆拓土、威信天下的时代磅礴开启。东汉汉中褒谷口摩崖《石门颂》载:“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四百年汉室江山,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奠定了文化中国与文化民族的基础。英国著名的史学家约瑟夫·汤恩比把刘邦与恺撒大帝并列为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

  (二)汉族的族称源自于、发祥于汉中汉朝的汉

  按照一般规律,民族实体的形成在先,得名在后,民族的名称又是“他称”在先,“自称”在后。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炎黄二帝是华夏的祖先。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秦始皇统一中国,从制度上做出了主要贡献,“车同轨”“书同文”“废封建,立郡县”。汉承秦制,统一中央集权得到巩固,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昌盛。“汉族”“汉文化”“汉字”“汉学”这些名称都是汉朝时才定型的。民族不同于种族,民族认同的核心是文化的认同。西汉与东汉共400多年,其他民族发现中原居民有共同语言、文字、文化感情和习俗,称他们为汉族,然后中原民族居民也开始以汉族自称。汉族的族称,源自于、发祥于汉中汉朝的汉。余秋雨先生说:“我是汉人,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那就是汉中。世界上曾经有非常辉煌的王朝,罗马帝国、孔雀王朝,还有我们的秦汉王朝,这是整个人类的骄傲,我们不能忘却那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到汉中来,就是要追回这个记忆,来汉中后,我最大感受是这里的山水全都成了历史,全都经历过历史,这些历史已经成为我们全民族的故事,因此我有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一次家。”

  (三)古汉台的变迁

  古汉台,又名“七星台”,是汉王刘邦驻汉中宫廷遗址,是汉中城内最为恢宏的古建筑群,也是一处园林胜景,位于汉中市城区中心的东大街。这座龙兴胜地,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林园环境,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现为汉中市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

  脚踏古汉台千年尘土,访古探踪之情油然而生。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来到汉中后,汉中太守田叔“置名木,立宫室”,夯土建造了秦模式的高台王宫,古汉台从那时起就享有盛名。现在的古汉台占地约7600平方米,台垣耸立,高8米,周边围砌坚石,宛若城堡,气势宏伟。台基从南到北,依次形成三个台阶地,宽阔舒畅,构成南、中、北三个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的古建筑群,充分体现出古代帝王宫殿坐北朝南,开阔向阳,依次登高,“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宋著名诗人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这里残存的高台。大文学家辛弃疾曾说:“汉中开汉业”,陆游也说:“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自古以来,古汉台被视为汉王朝基业的象征。近年来,大修望江楼、桂荫堂时,在汉台台基发掘出绳纹陶片、汉代砖瓦,而且人工夯土层痕迹明显,进一步证明了古汉台确系秦末汉初建筑。

  古汉台是一处物化了的历史遗迹,给人一种庄严隆重之感。从北宋开始,古汉台便成为一郡之名胜,官宦名贤相继来这里游乐。到了南宋,汉中成为西部防区的北部防线,抗金英雄吴玠、吴磷就守防在汉中一带,那时的古汉台热闹非凡,屹立在古汉台最高处的望江楼就建于此时。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即指现在的望江楼。古汉台代有修葺,明清时期,相继修筑了喜雨亭、清晖亭、东廊射圃、一草亭、镜吾池、枕松房,以及竹林阁等,至此,古汉台上亭台楼榭,蔚然大观,还有蓬莱仙馆,东、西华厅等左右前后交相辉映,其园林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示。古汉台还为历代府署的所在地或府署后花园,一些文人学子也多雅会于此吟诗作赋,盛极一时。清人陈毓彩《汉台》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民国时期国内经济凋敝,古汉台失修,至新中国成立前,除望江楼、镜吾池外,大多景致破败。

  1958年,在全国大办博物馆的热潮中,以古汉台为馆址,创办了汉中市博物馆。社会贤达纷纷无偿捐献家藏文物,大大丰富了馆藏,又新建了东大门,古汉台成为当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性综合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4000多件。1970年,修建褒河水库时,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部分将被淹没,因而又在古汉台第一台阶上修筑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对国家重点保护的这批珍贵文物进行了抢救性保护陈列。改革开放后,相继又修建了北大门、碑林,落架大修了望江楼、桂荫堂等建筑。古汉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中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