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青木川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白龙湖

 

  青木川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白龙湖距青木川老街都不远,是青木川旅游风景区组成部分。陕西“十二五”规划中,要把青木川旅游风景区建成西安——九寨沟精品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景区之一。

  (一)青木川国家自然保护区

  青木川老街向西北10公里,便到达青木川国家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处于秦岭山区与岷山山系交汇处,总面积10200公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形成“天然动植物基因库”。保护区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054米,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合林为主,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海拔400~900米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900~19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1900米以上为针阔叶混交林带。在森林内部既表现出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植物并茂的繁荣景象,同时体现出乔、草不同类型植物错落有致、共繁共荣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这里保护植物多达10科35属,既体现了秦岭山地植物区系特征,又表现出接近于岷山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性。走进保护区,就像走进天然的植物大观园,高大乔木像一把把撑开的巨伞,遮天盖日,楚楚生凉;藤蔓植物盘根错节,张蓬结彩;艳丽的花草织锦绣,宛若美丽的花毯。这里既有可作为栋梁之材的云杉、冷杉、桦树、柚木等优良品种,又有起源于第三纪的古老孑遗植物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金钱树、领春木等。这些树种虽凤毛麟角,但在其他地区却很少见到,它们的存在成为植物发展进化的“活化石”。在林内既能欣赏到馥郁幽香、婀娜多姿的兰花、玉兰、杜鹃等名贵花卉,又能看到健康益寿的党参、当归、黄芪、天麻、灵芝、猴头等贵重中药药材,同时还有与森林呈镶嵌分布的巴山木竹。金竹、华西箭竹,这些竹类植物既为大熊猫和食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又给森林环境带来清香淡雅的特殊魅力。

  丰茂的森林植被为生活在这里的珍禽异兽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乐园和丰富的食物来源。据调查,区内生活的鸟类有11目27科95种,兽类有6目17科34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苏门羚、斑羚、毛冠鹿、红腹角雉等17种。动物在区系组成上多以东洋界动物占优势,古北界动物明显减少,同时显示出秦岭山地向大巴山过渡的明显特征。进入森林,画眉、八哥、云雀、杜鹃等各种鸟儿演奏着一曲曲美妙绝伦的“交响乐”。各种兽类奔欢逐踪的动人情景更会使人一饱眼福。这里有以各种鼠类为食的黄鼬、青鼬;有香味传情的大灵猫、林麝;有胆小机灵善于奔跑的食草动物苏门羚、青羊、毛冠鹿;有营树栖息生活的猕猴、金丝猴;还有以杂果为食的野猪、黑熊、猪獾、花面狸等动物。

  自然保护区金丝猴和猕猴同分布一地,这对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熊猫分布在这里,说明其扩大了秦岭地区的活动范围,也为研究大熊猫活动栖息地提供了新的对象。当你在林中散步时,偶尔还会见到黑熊食果、金丝猴腾跃、羚羊成群迁移、大熊猫扑食竹笋等动人情景。

  保护区有明清开凿的、长达6公里通往甘肃的商运古栈道,顺河岸而行,从梯子岩向上攀登250多个台阶,栈道下临深谷,十分险峻,山上有将军石、飞来石的传说,清泉飞瀑,林木茂盛,四季风光美丽。

  (二)白龙湖

  经过青木川镇的金溪河流入白龙江(甘肃境域)。因白龙江兴建了宝珠水电站,蓄水上漫,淹宁强金山寺3平方公里成湖泊,与长百里的水域连成一片,距青木川34公里。该湖是四川北部宝珠寺水库的一角。宝珠寺水库库容22亿立方米,总面积73平方公里。风景波澜壮阔,异常壮美。放眼远眺,百里湖面,波光粼粼,天连水、水连天。在湖水辉映下,天空显得更加湛蓝,湖面被道道霞光渲染得金碧辉煌。湖岸林木葱郁,山岭奇峻;湖光山色,清雅怡人。湖中有游船、快艇供游人娱乐赏景。特产银鱼,鱼身透明,肉味上佳。

  青木川的神奇秀丽己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建筑学家、摄影家、画家、作家,前来调研、写景、参观、体验生活,一些大专院校在这里专设了实习基地。以青木川历史题材和景观为背景,叶广芩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木川》面世以及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神奇的青木川》、电影《风雷镇》等影视剧热播后,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青木川成为访古、探幽、休闲的绝佳去处。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