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对光阴流逝越来越敏感的缘故吧,这些年总觉得让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发生改变其实用不了太多时间,十年时光就足够了。比如十年前孤身一人走进莽莽大秦岭时,这座自古以来就伟岸高峻、沉默无言地挺立在中国内陆腹地中央的苍茫山岭,还和它所经历的过去任何一个时期一样行路艰难、人迹罕至,让人望而却步。对于这座曾经直接影响并改变了中国大陆自然万象、历史人文走向的大秦岭,每一个生活在过去和今天的中国人和当时的我一样茫然无知。然而仅仅十年时光,当再一次置身曾经让我激情澎湃的大秦岭深处时,我忽然发现,弥漫大秦岭千山万壑亿万斯年的洪荒已经被打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也成为过去。对于越来越甚嚣尘上的大秦岭的繁华与热闹,我不知道是喜还是悲。但有一点最为让我欣慰:仅仅十年时间,关心秦岭、热爱秦岭、赞美秦岭的人越来越多,曾经备受冷落、乃至人们对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视而不见的莽莽秦岭,吸引了越来越多关切、关注的目光。尤其是《走进大秦岭》出版、纪录片《大秦岭》播出后,有那么多作家、诗人、学者和艺术家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一腔激情与热爱,交付曾经造就了中国大陆基本框架、肇启了华夏文明最初曙光、缔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将中华古代文明推向人类文明制高点的秦岭,俯身探究一个民族历史身世与这座苍茫山岭的精神渊源,并以此呼唤、挽留越来越弥足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使这座父亲一样宽厚隐忍、圣贤一样沉着智慧的文化山岭,从中国众多名山大川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标杆与象征。《华夏龙脉大秦岭》的作者周吉灵,就是其中最为执着、坚持并坚守的一位。
最初与周吉灵交往,是在他主编的《秦岭印象》创刊前后。
大约是2011年国庆长假假期结束前一天,埋首于《渭河传》动笔前资料梳理和提纲修订的我接到周吉灵电话,说他路过天水,想和我见个面。十几分钟后,一位风尘仆仆、面色疲惫的汉子就出现在我位于天水老城墙下的陋室。吉灵告诉我,他利用假期考察西秦岭,刚从渭源、临洮一带回来。当时我才知道周吉灵在略阳县档案局工作且担任领导职务,创办《秦岭印象》杂志,完全是出于对生他养他的大秦岭的热爱。吉灵告诉我,为了创办这份杂志,他已经与陕西作家雷涛、贾平凹、王蓬、河南作家郑彦英等取得联系,并得到陕西省作家协会支持,希望我能担任杂志顾问并为《秦岭印象》提供些稿件。自2004年从秦岭归来,我就渴望有更多的作家和艺术家走进秦岭、关注秦岭,2008年后半年陕西电视台郭静宜约我为纪录片《大秦岭》撰写解说词时谈到片酬问题,我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她:“为大秦岭做事,我不计报酬。”所以对这样一位对秦岭充满热爱与深情的秦岭赤子的邀请,我自然义无反顾地满口允诺。只是这些年来可供我写作的时间只有节假日,周吉灵急于赶回汉中以便第二天去单位上班,短暂交谈之后便匆匆离去,我至今尚为当时没能挽留他吃一顿饭或与之多交谈一阵感到负疚。
接下来,由于对秦岭的共同热爱,也由于如期出版、而且办得越来越像模像样的《秦岭印象》,我和周吉灵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密切。这期间,读了他更多的散文及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作品后,我发现这位跟人交往起来言语不多却目光坚定执着的陕南汉子,本质上其实是位内心充满炽烈热情、胸怀高迈理想的诗人。他的《秦岭读春》《品读山水写苍茫》《给力西部》是写山写水的散文佳品,也完全可以当作充满传统中国文人情怀的山水诗来读。尤其是周吉灵行文、言谈所及,以及以十年时光沉溺在秦岭山水之间行走,乐此不疲地沉醉于秦岭历史文化寻觅的姿态,让我惊喜地发现在探寻大秦岭古老悠远文化精神的路上,我又多了一位执着坚定、无怨无悔的同道与挚友!
周吉灵老家村后的山峦上就能看到嘉陵江、西汉水两江交汇的秦岭山区。秦岭的山水、秦岭的一花一草、秦岭神秘神圣的呼吸,在童年时代已深深烙印在周吉灵这位敏感而深情的秦岭之子的情感深处。而这些年在西起甘肃境内西秦岭、东到河南伏牛山秦岭山区持续不断的行走,以及对秦岭丰富精神世界的审视与沉浸,让他对这座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最初血脉的苍茫山岭更加充满了依恋、爱戴与不忍片刻远离的深情。将自己全身心投身于莽莽秦岭,为曾经给予他童年快乐、少年激情、中年沉思的大秦岭献上一曲发自内心的赞歌,于周吉灵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
第一次听周吉灵说要为秦岭写一本书,是2013年10月“百名作家走进太白山”文学笔会上。几个月后,他便将提纲与目录发给我,希望我能为他这部在感情深处已经存活多年的秦岭之书提些意见。几次沟通过后,在我即将开始筹划已久的汉江之行前,吉灵就将一部厚实沉重、充满激情与人文光彩的作品初稿寄给了我。这就是不久前跟随我走遍了秦岭巴山孕育的古老汉江山山岭岭的《华夏龙脉大秦岭》。
“秦岭本身就是一部厚重博大的大书”,“对于这座凝结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情感的山岭的认识和理解,无论对于我,还是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尚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在八年前出版的《走进大秦岭》代序和后记里,我就这样强调我的情感与内心面对这座如慈祥的父亲般矗立在华夏民族精神高地的苍茫山岭之际的感觉与感受。在2004年从秦岭归来的各种场合和文字里,我曾经用“中华民族父亲山”“中华圣山”“东方阿尔卑斯山”等不同概念,试图概括并描述我对这座与中国大陆构造史、物种变迁史、人类进化史、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唇齿相依、盛衰攸关的人文山岭的认知。然而对于比生存在中国大陆各种生命更为古老悠久、比我们所能抵达的精神世界更为辽阔深沉的茫茫秦岭来说,它所拥有、蕴含、隐含的物质与精神能量实在是太丰富、太多样、太古老、太博大精深了,无论用多么绚丽灿烂的文字对于生长其间的一花一草、发生其间的一事一物进行描摹与述说,都不足以抵达这座山岭所拥有的外在与内心世界的一枝一叶。所以在与吉灵第一次探讨本书主题走向时,我就期待《华夏龙脉大秦岭》在关注他所熟知的秦岭山水世界的同时,能够用自己独有的心灵感受与智慧光芒走向大秦岭的内心深处,探寻这座苍茫山岭与华夏大地、华夏民族的精神渊源。尽管,在《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行》一书里,我最初和最后渴望抵达的精神指向也在于斯,但在这么多年与大秦岭片刻不离的行走与交流中我越来越发现,开始于2004年的我对秦岭精神世界的触摸与品读,以我仅有的知识阅历、情感心智所打开的,仅仅是一部熔铸了一个民族生命情感、文化精神萌芽、发生、发展、壮大全部经历千秋之书的扉页。要真正读懂大秦岭、走进大秦岭精神世界深处,尚需更多对这座有过去、有未来、有魂魄、有精神、有情感,同时也拥有它的喜怒哀乐的人文山岭持有感情与激情的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掘、发现、感触、复原大秦岭的精神世界。在阅读周吉灵《华夏龙脉大秦岭》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周吉灵正是这样一位对大秦岭精神世界充满冥想与景仰之情的书写者。从周吉灵充满激情与慨叹的表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现实中大秦岭山水万物对他人生经历、人间情怀的影响与抚慰,还可以明确地感受到面对现代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让大秦岭自然生态、文化传统遭遇的困境在他内心所引发的难于忍受的焦虑与隐痛,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以自己全部心智沉浸于追寻、探究这座茫茫山岭孕育一个民族精神魂魄、文化气质的历史身世之对大秦岭势压五岳精神气象顶礼膜拜与由衷赞美。所以,我认为《华夏龙脉大秦岭》是周吉灵这位秦岭赤子满怀深情,献给父亲山的精神之书。而让这部精神之书呈现出纵观千古精神气象的,是大秦岭所标示的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样让这部精神之书淋漓着掩卷沉思的现代意识的,是作者对一座非凡山岭历史与现实的真切感怀。
“西方人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但在秦岭行走的那些日子,我一天比一天坚定地认为,这条横卧中国内陆腹地的茫茫山岭,才是华夏文明的光源所在、中华文明的生发地和存留之所。尤其是在走过秦岭沿线5省5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目睹并见证了保留在那片神秘荒蛮的丛林深处的精神秘密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和现在,秦岭负载了我们这个民族从童年一路走来的所有文化精神的重量与经历。如果要归结出一种可以涵盖、容纳中国历史文化的文化载体的话,那么除了黄河、长江这两个象征性喻体,也只能是秦岭了——如果说黄河、长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的话,秦岭则是一个民族历史情感、现实遭际堆积起来的山岭。”这是十年前一次漫长的行走之后我对秦岭精神世界的认知。在《华夏龙脉大秦岭》里,周吉灵为我们所展示的人文精神与自然生态相辉映的大秦岭精神世界更加圆满丰润:“站立秦岭,南望苍茫,山峦绵延,草绿林翠,沟深落溪,千丝万缕,江河泉源奔涌而去,为长江助阵,向淮水增源,盆地相间,成为了大半个中国绿色泉源;面北而望,秦岭直垂而下,河峪密布,冲积出了一片肥沃的关中平原,渭河中流,田垅相望,光照充沛。从上古到如今,让中华文明哺育成长,不仅延续了中华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还成就了周秦汉唐闻名于世的绝代风华。更为重要的是这高高的山岭,挡住了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流、干燥气候与沙尘风暴,让南国一片葱茏,江湖密布,温润宜人;向东则把江淮河洛、华东、华北变成了中国最大的米粮仓。”这既是现实中中华民族父亲山——大秦岭的自然姿态,也是周吉灵和我共同感知到的华夏龙脉——大秦岭孕育万物、创造万物、护佑万物的精神状态。
愿更多像《华夏龙脉大秦岭》作者周吉灵一样的秦岭赤子加入到走进大秦岭、认知大秦岭、赞美大秦岭、保护大秦岭、探寻大秦岭与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相因关系的行列中来。
2014岁末于西秦岭古城天水
王若冰系秦岭文化首创者、《大秦岭》纪录片撰稿人,著有《走进大秦岭》《渭河传》等名作。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