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
《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而深信不疑。
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在中国把由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开创,世代华人不断承续、发扬的中华人文精神,称为“华夏龙脉”。
这与后来人们把秦岭称作“华夏龙脉”,有着必然的联系。
华胥氏的图腾是龙。史书记载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皋陶谟》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龙图出河。”“黄帝龙颜”。《山海经·内经注》:“鲧死,三岁不腐,刻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相传,黄帝活到110岁的时候,玉皇大帝命九天玄女托梦给黄帝说:“你战蚩尤、降神农,一统三大部落,建立了部落联盟,创立了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你做衣冠、造舟车、教蚕桑、定音律、作甲子、创医术、造历法、分四季、婚嫁娶、创礼仪,发明指南车,使百姓安居乐业。因你功大无比,决定召你乘龙回天宫。”
《潜夫论》中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路史》曰:“炎帝……龙颜而大唇。”这三条记述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即炎帝是其母亲感应了神龙首后生下的,据此可以判断炎帝是一个“龙种”或“准龙种”。
《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
从三皇到五帝,都与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国人把炎帝的出生地秦岭称为华夏龙脉。
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
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 ……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辞海》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汉代画像中常见马首鳞身之龙,或身体生双翼之龙。
20世纪70年代,还在内蒙三星他拉村遗址发现了5000年前红山文化玉猪龙,被誉为“华夏第一玉龙”,是我国第一个完整“龙”的实物形象。
1947年在甘肃永登海石湾出土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马门溪龙化石,1963年在新疆准噶尔还发现过翼龙化石。1978年4月几位农民在甘肃省庆阳市环江东岸开山炸石时炸出了躯干骨骼长1.07米,有长而曲折达两米的两翼、嘴里有长而尖牙齿的“环江翼龙”。随后科研人员还在兰州发现了恐龙蛋化石。环江翼龙是侏罗纪翼手龙,比准噶尔白垩纪翼龙更早。后来人们还在中国商周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发现有不同种类的龙形象。
据《临安府志》记载:1631年(崇祯四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
《永平府志》记载,1839年(道光十九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龙在物种上异于恐龙及欧洲的Dragon,龙接近于西方早期的Seraph(六翼四足的大蛇、炽天使)。因而,龙在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
中华民族关于龙文化、龙的传说,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主体观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
龙不仅是中华夏人的图腾和象征,还是苏美尔、印度、尼泊尔、不丹和东北亚、东南亚等亚洲文化圈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丹多雷雨,当地人认为龙掌管着雷雨,故一直视龙为不丹的保护神。现在不丹的国旗还是龙旗,仍在传承着龙文化。
在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出土的五千年前的属于苏美尔人的圆形石印章上雕刻(阴刻)龙,头上有两角,形象相似于中国史前时代的龙。可见汉语意义的龙不独中华才有。
从墨西哥城到尤卡坦半岛,无论在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还是玛雅文化遗址,羽蛇是墨西哥古代印第安人崇拜的神,掌管雨水和丰收。羽蛇不是标准的龙,是龙加羽。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中国商末周初时代)的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印第安文化的摇篮。奥尔梅克文化中有两种原始龙:鼍龙和螭龙,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大龙和小龙。印第安人神话传说中,火龙和水龙分别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水神是水龙共工,南方火神是火龙祝融。这种类似是各自独立产生的还是佐证了中华人种早在远古时东渡到美洲?这还有待考证。
西方主流社会没有龙文化,他们后来接受了神教文化压制自然神文化。在西方dragon被基督教传教士译为汉语的龙,也有人将“中国”一词,用英语翻译成龙,因而有人说是西方龙,其实不是一个物种。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克服人们的狭隘与偏见,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中国,在元朝任职17年,和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友谊,后来他把中国龙的形象带回了欧洲,至今意大利石油公司的标志还是中国龙的图案。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