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大秦岭
一条融合的边界——《大秦岭》观后

  秦岭,地老天荒之时,曾是“天下之大阻”,至今仍是泱泱吾华之南北地理分界线。它曾趋向闭合,怀抱关中沃野,富庶无匹。而随着《大秦岭》的播映,很多人会觉察出,这是一条融合的边界,它横陈天际,使人神往,令人心折。

  秦岭,当得起一个“大”字。它边界赫然,一岭横亘东西,“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它不封闭,它通透、开放、融合。换言之,气韵所系,全在融合。
  昔日闭合,自有原因。此次《大秦岭》,则旨在融合、走向融合,信心满满,以其魅力涵融万有。不同于众声喧哗之“夸家乡”,大秦岭在独唱、在领唱,于繁复的多声部,其音色之亮、音域之宏阔、音调之铿锵,有耳共闻,无可逊代。
  古人有言,“秦其失鹿,天下共逐之”。当我们忽视或放弃了宣传的主动权时,大好河山,无边风月,难免拱手相送,而一旦群雄纷来逐鹿,原本跃动于吾家苑囿的尤物,成为他人之囊中物、盘中餐、杯中羹,彼时再闻“呦呦鹿鸣”,试问谁还有心情去“鼓瑟吹笙”?!回顾畴昔,憾事正多,在此不赘。
  今天,纵然再如何地谦逊和低调,我们也应欣慰地坦承:《大秦岭》是一场胜仗。于最具影响力之媒体,面对尽可能多之受众,以近乎完美之呈现,“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当然,是否完胜,或可探讨。相信随着《大陕北》等相关专题的上马,穿插配合,完胜之期,指日可待。
  综观《大秦岭》,融合是立体式、交互式的。当《大秦岭》跃入眼帘,《大秦帝国》同时热播,“大秦腔”处处高唱,国人同患“秦流感”。秦岭深处,“终南百万玉楼台”,周秦汉唐的历史烟云早经漫漶,儒道释文化在人间烟火中闪烁对接,千百万士农工商的精神样态正碰撞融合。南稻北麦,皆可养人;南船北马,共许驱驰。这,就是秦岭,一切在从容中互利共生、水乳交融。更何况,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重大局、有担当的秦人,早就大步走向了遥远的融合。
  我们正在“盘活”这块土地上的自然人文历史铀矿,其光彩之照耀、能量之喷薄、辐射之深远,诚厚且重,可期而待。当然,“盘活”一词,是目标和方法论,秦岭亿万斯年,一直就活泼泼生机盎然,此次,仅是为其小作修饰,它仍是淡淡妆、天然样,“有魅力,很神秘!”
  因为融合,片中视野,并未局限陕西。比如,谈秦王朝,论及秦岭如何也让四川盆地蔚为天府,谈到了雄峙两千年的都江堰等;在演到造纸术时,提及它如何传播至苍茫辽远的欧陆。凡此种种,友好触角,环状伸展,四通八达,皆通过秦岭得以实现。显然,陕西展示的是一个开放、融合的眼界、气局与胸怀。
  刘邦从汉中“穿越”秦岭攻入咸阳,无数驴友也正于莽莽秦岭中享受“穿越”。所不同者,今人不必“暗渡陈仓”,不走“终南捷径”。时代的昌明与推介的需要,我们必须并且已经陈列出自己的堂堂之鼓、正正之旗,在展示,在争胜。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去创新和融合,不断鉴纳他山优长,砥砺自家才干,才能免于被动与消亡,进而以我们“坚硬”的软实力,为世人提供一处美轮美奂、可游可居的共有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天地。不用问“云横秦岭家何在”了,秦岭属于世界,属于人类,它让我们“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处:

大秦岭/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