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三国时期军事家。字仲达。汉光和二年(179)出生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少年时代过人的聪明才华,就受到当时名士的品评称赞,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声誉。
仕官曹氏四代政权
汉建安十三年(208)司马懿29岁那年,曹操为东汉末代丞相,邀请司马懿出来做官。司马懿看不起曹丞相,诡称自己有风痹病,不能起居行动,拒绝做官。曹操很生气,以拘捕相威胁,司马懿才勉强出山,做了丞相主簿。建安二十年(215),跟随曹操攻占了张鲁割据的汉中。曹丕为太子时,拜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司马懿经常为曹丕献计献策,深得曹丕的信任和倚重。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曹丕代汉称魏帝,任命司马懿为抚军将军,录尚书事。曹丕两次率兵征东吴期间,司马懿奉命留守京都,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曹丕回军洛阳,司马懿又镇守许昌,成为曹丕的左膀右臂。曹丕病重垂危之际,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魏黄初七年(226),魏明帝曹睿即位。曹睿拜司马懿为骠骑将军,驻军宛城,总督荆、豫二州的军事,舞阳侯。从此,司马懿为结束三国割据局面而拼搏厮杀于疆场,尤其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其足智多谋、处变不惊的军事帅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谋败蜀汉多次进击
司马懿率部与蜀军的交战无数,但最能显示其军事谋略的还是在长安迎击诸葛亮的几次对峙。魏太和五年(231),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进攻天水,把魏国的两员大将贾嗣、魏平围困于祁山。魏明帝认为:西方的这些战事,非司马懿才可对付。于是任司马懿为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至长安,统帅魏军迎击诸葛亮。这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第一次正式交锋。
蜀军北上远征,军马粮秣需要长距离运输,时间一久,必生困难。司马懿洞察蜀军的这一弱点后,决定凭险固守,不与诸葛亮交战。不久蜀军的粮食供应果然出现困难,诸葛亮不得不撤兵。
魏青龙三年(235),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十多万出斜谷,扎营于渭水之南。魏明帝给司马懿增兵两万。在进行军事部署时,魏众将劝司马懿在渭水北岸扎营。司马懿说:渭南人口众多,积谷充裕,是兵家必争之地。应该暂避锋芒,以观战况。于是领军渡过渭水,背水筑垒。并且对诸葛亮的行军计划做了分析判断,说:诸葛亮如果胆大,就要出武功,依山向东;如果西上五丈原,我军就无忧了。果然诸葛亮到五丈原,打算渡渭水向北前进,司马懿派兵阻挡,蜀军只好回到五丈原。
为获得与蜀军对垒的最终胜利,司马懿还是利用了蜀军北上远征,粮草不济的致命弱点,采取了以坚守不战的策略,拖垮蜀军。魏、蜀两军在渭水流域陕西段长达几个月的对峙,蜀军粮草消耗过大,诸葛亮欲施计逼司马懿出兵。一天,诸葛亮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饰,当众羞辱。司马懿非常愤怒,但却哈哈大笑着说:诸葛亮怎么把我当成女人了?同时不失时机地殷勤款待来使,且很随便地探问诸葛亮的日常起居。当听到蜀使说诸葛亮工作繁重,诸事操劳,饭量减少等信息时,心中大喜。蜀使离后,司马懿对将士们说:诸葛亮食宿这么少,事务又那么繁重,还能活的长久吗?更加坚定了坐守耗敌的决心。不久诸葛亮病死,蜀军退走。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尉,成为主管魏国军事的统帅。
隐遁时政谋图霸业
青龙五年(237),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定都襄平。次年三月,司马懿率兵出征攻占襄平,制止公孙渊分裂割据,维护了已经形成的统一局面。
景初三年(239),明帝新逝,太子曹芳即位,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掌文武大权。但很快曹爽擅权。施计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地位崇高,但没有实权,更没有军权。司马懿被削去实权。
司马懿深知时局对自己极为不利,称病告假回乡,等待时机。正始二年(241),东吴军分四路进攻魏国。大敌当前,曹爽无能,只好由皇帝下旨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推托有病,不能入朝。魏国无将,吴国节节获胜。不几日,包围魏国樊城。司马懿见复出时机已到,上朝带兵亲征,不出一月,凯旋回师。战后,司马懿地位显赫,但依旧暗中扩充实力。司马懿命大将邓艾兴淮南屯田,开渠三百余里,溉田两万顷,为最终以晋代魏、夺得天下积蓄物质力量。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发动兵变,任丞相,加九锡,牢牢掌握魏国军政大权,有了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高政治地位。嘉平三年(251)八月,司马懿病死,终年73岁。之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到孙子司马炎时,正式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谥高祖宣皇帝。
(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
——《晋书·宣帝纪》
人物中国.两汉魏晋南北朝/《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