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洋芋的引进与栽培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洋芋的学名叫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何时引进我国,众说纷纭,据安康鲁论先生说,乾隆时,杨屾官广东时将种带回内地,但也是一家之言,未可为据。
洋芋作为农作物,乾嘉之前的安康地方志上没有记载,道光以后,首见于《平利县志》。而后的《砖坪厅志》即有:“山多田少,近且开垦无余,土性疏薄,不耐风旱,故旧出洋芋”的记载。《镇坪县乡土志》亦有“五谷者,种之善也,我邑皆产。而吾民赖以为食料之大宗者,莫如稻谷、包谷、洋芋、红薯”等。是以修撰于乾隆五十六年的《兴安府志》和嘉庆十七年的《续兴安府志》物产类,皆无洋芋之名。洋芋引进安康,并为山区之民广泛栽培,当在乾隆、道光间的嘉庆时期,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农民起义军,由于官兵镇压,被迫活动于川、楚、陕之间的巴山老林。清廷派杨遇春率官兵搜捕,据《砖坪厅志》载,其西乡官园,即杨遇春率员弁驻地剿贼,种植以给军中而名官园。种植什么呢?《平利县志》曰“洋芋也”。洋芋块茎既可作粮食,亦可作菜蔬,对于深山老林的居民来说,洋芋无疑是天赐佳种,不用推广,便很快普及开来,并且成了“所赖以为食料之大宗者”。因此,南山一带居民呼洋芋为“杨芋”,即杨遇春引进来的农作物也。
洋芋的广泛栽培,很快成为南山一带主食,对于巴山老林的开发肩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镇坪乡土志》说:“嘉庆间,赖杨忠武公遇春,数年搜山之功,始得肃清。自有营后,人渐繁多,现户不少千余家,蜀楚人之来此兴种洋芋,药材,懋迁有无”。《砖坪厅志》亦说:“西乡神仙河,旧出洋芋,人烟颇多,近因洋芋欠收,与千层河两处,共数十户而已。”《镇坪乡土志》又说:“查镇坪老林现已开垦无余,洋芋一项,未经光绪庚寅(光绪十六年)之灾,人在高山种洋芋谋食,种药材谋衣,自洋芋糜烂无种,高山人一往而空”。可见,洋芋对于山区开发多么重要。
洋芋喜冷凉高燥,对土壤适应性极强,所以自南山栽种洋芋之后,安康北山,甚至平川之地也广为栽培。而且成了安康山区人民防饥度荒的优良品种。道光二十年(1840年),兴安大旱,安康县令陈仅和举人张补山,联袂编辑刊印《救荒三策》劝民自救,其中在《救荒中策》一章里,详细介绍“种区芋法”,提倡科学种植以增加产量。所谓“种区芋法”,就是把作物种在带状低畦或方形浅穴的小区内的一种农作法。文章说:“芋区方深皆三尺,筑底坚实,勿令渗漏。取豌豆萁纳区中,足踏令实……水灌满,令浮土面。五月中取芋苗九株栽一区,区三行,行须宽,宽则过风;根须深,深则子大,伺其发芽,用河泥,或熟粪土,或灰,或烂草壅盖,令其蟠根多子。水常浸满,有草则去之。霜降时,捩去其叶,使收津液,以美其子。每区收三石,可以疗饥,可以备荒”。又说:“区芋得法,不但养八口,亦可庇一乡而荫子孙。兴安种芋者多,但一科极多至二升上矣,惜皆不知区种法。今遇大旱,则种区芋以度荒,安可不挨家急仿哉”。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