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的早晨
责任者: 张长怀
青木川是陕南小镇。地处川、陕、甘的交界,名副其实的“鸡叫听三省”!前不久,我实地考察采访。到达时,已是夜里10点钟了!
金溪河哗哗的流水声把我从沉沉的睡梦中唤醒。原来,旅社就在河岸上!打开窗户一看,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呈现眼前:鸟儿在河面飞翔跳跃,牛马在河滩安闲地吃草。一位少妇提了一桶待洗的衣服,领着条狗,优哉游哉地走到河边,先将衣服泡上水,然后涉水过河去街上办事。狗忠实地守在原地看护衣物。其它狗们引逗,它不随伙;鸟儿落在附近,它不追赶;行人从其旁经过,它也不动声色。少妇的事,一定办得顺利惬意。忽然间,我对山里的女人产生了一种羡慕:她们的生活,没有纷繁复杂的人际,没有莫名其妙的紧张,也无须东施效颦的打扮,一切都顺其自然,淡泊轻松。每天清晨,看着翠岚映着初日,沐着晨晖走向清溪,坐在河中的鹅卵石上,细听溪水的低吟轻唱,享受晨雾的温柔滋润,任凭无拘的思绪,把自己幻化成瑶池的仙女,浣纱的西施……这些,她们不一定奢望,但却拥有!
河边,一眼清泉,以条石砌成,水碧池澄,清澈见底。泉旁,三条小径,连着古镇家户。人们挑着水桶,慢慢悠悠地自不同方向来到泉边。舀满水桶后,彼此淡然一笑,又晃晃悠悠地原路返回。真正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一位小伙子肩挑一担水,手提一桶水,快步流星地走在前,一位老妪领着一个小姑娘扛着一条棍,小跑着紧随其后。原来,是小伙子帮助来泉边抬水的祖孙二人。老太太边跑边“骂”小伙子走得太快,小伙子边走边唱时兴歌曲,全然听不见身后的絮絮叨叨。
河东,一户临水居住。石砌的房基高出水面10余米,石台阶直抵河底。晨光中,女主人将一群鸭子赶入河中。鸭子戏水觅食去了,她走入河边自家的菜地,拔了一捆葱,就地剥净,顺手在水中淘洗。另一户,建房时索性将二层的阳台伸入河水上方。时值暑假,孩子一大早就站在阳台上玩起了钓鱼的营生。不用钓竿,手持鱼线,像吊水桶一般直线“垂”钓,饶有情趣。年轻的母亲则在一旁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着针线活。看神态,她心不在活计,而在身处水边的儿子身上!
这里的居民,从天南地北迁入。几百年了,三原话也罢,襄樊话也罢,都变成了地道的陕南话。但是,他们仍固守着对本根的崇敬和追怀,按各自的习惯祭祀先祖,按各自的习俗穿衣戴帽,按各自的礼仪婚丧嫁娶。大伙互不强加,宽厚礼让,和谐相处。镇上现有的民房,大多建于明、清两代。兴许是因为当初房子造得雄奇坚固,这些年来才无人拆毁。这样,镇上的人们又形成了一个不轻易打动房舍的习惯。因之,陈年标语才得以保留至今。一堵旧墙上写着“打倒地主,拥护土改”;一座老楼的门楣上写着“一天节约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一家商店的门板上写着“歌唱伟大的毛泽东,歌唱伟大的工农兵”。历史的沧桑,在这里烙印清晰,历历在目。
街的北头,一户人家正在修房。主人说,政府要求保护古镇建筑,房子只能修补,不能拆建。放置一旁的旧门窗上有几行文字,细看,原是一则《家训》:“闲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其祖教子之严,治家之慎,让人肃然起敬!青木川人勤劳善良,淳风沿继,先辈功不可没!
“热面皮”是这里的特产,我欲购几张让旅友们分享。店主乃一少妇,边蒸面皮边与我闲聊。她说自己的小店一天能卖近百张热面皮。没顾客的时候,就用缝纫机做刺绣,给县城的老板交售。她打算用做生意赚的钱为丈夫买一辆拖拉机,跑运输挣钱。前天,丈夫已到汉中培训开车去了。问她钱挣多了干啥用,她说养老人、供孩子。问有几个孩子,答:一个,教育成才就行了;如今的人,生活就讲究个质量!
是啊,现在人们都追求生活质量。可是,“寻寻觅觅”的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竞争的刺激沉淀了心力的疲惫憔悴,成功的辉煌隐含着背后的辛酸苦辣,富裕的奢侈伴随着精神的空虚迷惘,即使是处尊居显的人,也难免被四围的尔虞我诈或阿谀奉迎搅乱了方寸,失真了自我……眼前,家和人勤,男耕女织,令人感慨!
(原载2006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作者简介】
张长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陕西省周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青木川旧楹联
一座名山龙飞虎啸迎池水;
两省杰地鱼游凤舞拜玄天。
爱国朝起早;
居家夜眠迟。
出处:羌州古镇青木川/孙启祥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