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青木川的辅仁剧社

责任者: 徐种德


    1949年秋,解放前夕,宁强县青木川成立过一个“辅仁剧社”,箱主是当时陕南有名的人物魏辅唐。他拥有数百支枪、千把人员,势力雄厚,是陕甘川边界一支强大的地方武装。他当过民团团总、区团长、宁强县独立自卫大队长、宁西人民自卫总队长、陕川甘三省边境九县联防办事处的副处长。在边界上一些地方封建势力头头中,他是“执牛耳”者。他前期开设“唐世盛”商店,后又开办“辅仁社”制革厂,1947年还创办一所私立“辅仁中学”。所以“辅仁剧社”的社名就是袭用了学校名字而取的。故时人有“三辅一唐”之称。这个剧社自成立到解放,虽只有三四个月,但他的产生和孕育,确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来龙去脉的。
    青木川是“鸡鸣惊三省”的地方,离四川很近,当地人历来就喜欢看川戏,早年就组织过“打围鼓”唱板凳戏,青少年时期的魏辅唐很爱好戏剧,也参加过这种活动,他当权以后,很想搞个戏箱来进行演出。恰巧,1941年勉县人赵成贵领着他的班子到青木川唱戏,因玩赌输了钱,便把戏箱折价抵卖给魏辅唐。名义上说是魏跟他的亲家杜礼堂打伙买,实际是魏辅唐一人买下的。但这戏箱的衣物道剧破烂不堪不合魏意,不久便又转卖给后山周宝臣。经周一番整治刷新,添配行头,成立了“宝中社”,在边界各地亮相演出。当时边界上各个地方势力,角逐竞争,相当激烈,凡事都要比高较低。魏辅唐好胜想压倒别人,急于要搞一套超群出众的戏箱来显示实力,夺取领先地位。到1944年武装包庇种烟,充实了雄厚的经济力量之后,即派了善于交际的四川人陈顺安和老实可靠的本地人赵守宝二人,携带了大批鸦片烟,到广元销售,带上巨款,到成都购置了全堂崭新的戏箱。消息传开,全场哄动,人们蜂拥而来争相参观,来看新戏箱的人无不啧啧称赞,齐声叫好。
    青木川有了自己全堂新的戏箱,又有学生、青年演戏,从此,每逢过新年和庆祝“双十节”等盛大节日,便在青木川的凤凰乡中心小学排练节目,开展庆祝活动,让当地群众饱享眼福。几年中,在学校大礼堂演出了很多场秦腔传统剧目。其中受到群众好评的有折子戏《调寇》、《苏武牧羊》、《花子拾金》、《探秘》、《访友》、《祭灵》、《柜中缘》、《二进宫》、《游龟山》等10多出。演员都是老师、学生和社会青年,演技虽不高,却赢得了喝彩叫好。
    魏辅唐当时并不反对女子演戏。他很爱护戏箱,在平时严加封锁放置要紧去处,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敢轻意开扁。一次在演出中,有个学生不小心把帽翅折断了一根,他就大发雷霆,严辞责备。其次有个队丁在收拾衣服时,无意中扯破了袖口,遭到一顿臭骂,还挨了一记耳光。如果别人要借用服装道具便断然拒绝,一概不允。魏辅唐还最爱看戏,凡是演出他每场必到,从不缺席,一直要看到闭幕为止。有时候他在后场带带口条,笼笼头盔;在前台敲敲家什。他从不主张用演戏来给别人祝寿、拜年、贺喜、吊丧。爱表扬教演戏的学校老师,鼓励学生学演学唱,凡是演唱好的学生都发给一些文具作为奖赏。
    1947年8月,他办起了私立辅仁中学,把庆祝“双十节”和学校成立典礼合在一天,同时举行。这次戏箱子就大放异彩,挣得了体面。白天光演了几折秦腔戏,傍晚又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提灯会游行。拿出上等衣服来打扮角色和灯船,分别装扮出了高脚社火、龙灯、狮子、采莲船。游艺一开始,满街都是紫蟒红裳、金盔亮甲的戏装人物,彩带飞舞,金光耀眼,锣鼓喧阗,军号齐鸣,人似潮水,震荡了沉寂的深夜。
    汉中保安团长黄一甲,是汉中“天汉学社”秦剧团的重要支柱。当时“天汉”的景况不佳,生意萧条。黄一甲指使他住宁强的保安大队长周瑞生从中疏通关系,拉拢魏辅唐把新制的戏箱投入“天汉”参与营业,搭股分红以振兴业务而改变“天汉”的不景气现状。魏辅唐鉴于当时形势,迫不得已只好勉强答应,同意把箱子送到汉中。1947年冬天,他又派大哥魏良佐和代表李有德2人,把全部戏箱送到汉中,交给了黄一甲。但魏辅唐总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每提起戏箱,就感叹殊深。到1948年春天,黄一甲在白河战死,魏辅唐见收回戏箱的机会到了,便多方寻找门路,力图挽回。适逢这时,解放战争节节胜利,驻扎在汉中的国民党十八绥靖区司令官曹日晖,觉得末日将临,妄图收罗炮灰,作垂死的挣扎,便派他的参议刘衍伯到青木川,游说魏辅唐,想收编这支宁西边境最强大的地方武装,魏辅唐便趁势提出要求,请曹帮助收回戏箱,作为谈判交换的主要条件。曹日晖一口答应,叫魏辅唐速派赵笃初、徐种德2人到汉中收回戏箱。在具体处理收回戏箱的交涉中,黄一甲的女人一口咬定说魏辅唐是把箱子送给黄一甲的,既不是借给的,也不是投资入股的,矢口否认原来以箱入股之事。赵、徐2人立即展示出“天汉”收领什物的清单和入股凭证作为依据,黄妻就哭闹耍赖,拒不认可,事情因而搁浅不得解决。曹日晖便又施加压力,经过刘衍伯和周瑞生在酒席上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辩结果,“天汉”经理姜佐周和保管曹胖子,才不得不承认交还原物。到接收清点时,发现有的服装已使用得破烂陈旧,不复有当年的鲜艳夺目的色彩了。姜、曹2人又巧言耍滑,央告求情把天官蟒、白鹤氅、紫霞帔3件贵重袍服留下了。经过3个多月的争执、扯皮,终于把这个残破零落的戏箱从汉中要回青木川。
    1949年秋天,交通闭塞的青木川,不知外界形势巨变,阳平关成连音买下宁强保惠火柴公司的一个旧箱底,拼凑了一些人员还在青木川演戏,其中有大烟贩子古存笃勾引来“天汉”的演员祝慕民、王福民等。这些人中,有的抽大烟还爱赌钱,亏累很大,眼看维持不住,戏班就要垮台,演员们的生活发生严重危机。在这紧急关头,辅仁中学校长刘甲三给魏辅唐建议,让魏来收拾这个破烂摊子,重建戏班。成连音见魏要建剧社,只好背起箱子溜走。魏辅唐组建戏班时,派杜贵显为监管,王福民为社长,给戏班取名为“辅仁剧社”。接着甘肃的杜耀东从阳坝领来一些艺人搭班入社,陕西的石克强也带了几个艺人来参加。剧社人员辐辏,气势磅礴。魏辅唐规定发给演员的待遇为上中下三等,上等每天1万元,中等7500元,下等5000元。等级分明,量才使用。个别优秀演员有鸦片烟嗜好的,暗里给点大烟过瘾。
    剧社不但招牌硬,演员阵容也比较强,其中有几个演员,在汉中都是驰名的,如擅演红生的祝慕民,丑角王福民等,石克强演技虽然平常,但记戏很多,被称为“戏母子”,也就著名了。别的几个演员也各有特长。在《斩颜良》、《古城会》两出红生戏中,祝慕民饰演的关羽,把一个大义精忠、博文神武的汉寿亭侯的儒将气慨,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像《杀驿》、《古玉杯》、《临潼山》中的正生戏也演得神情逼真,深切感人。王福民的拿手戏是《三请樊梨花》、《顶砖》、《打面缸》里的丑角,他塑造的小丑形象,格外出神有趣,那挤眉弄眼的滑稽表情,那插科打诨的风趣语言,都会使人捧腹倾倒。其次郝长民演《三娘教子》的青衣和《游西湖》的花旦,都深受群众欢迎;谢大个(小名)饰《南天门》“走雪”的老曹福,把一个殉义赴难的忠仆形象,入木三分地刻划出来。还有宁筱雨和杨新华扮演青衣和花旦角色都演得不错,观众喜爱。杜建民的二花脸,李新民的小生,也都有特长。剧目有《双明珠》、《白玉楼》、《三滴血》、《满床笏》、《判双钉》、《蝴蝶杯》、《辕门斩子》、《白蛇传》等二三十个大本戏和四五十个折子戏。剧社成立的时间短促,人员又复杂,但能够团结巩固。首先是魏辅唐的声势夺人,大家都知道魏辅唐是不好惹的,所以不敢随意调皮生事。同时魏辅唐也掌握演员们一些弱点,分别情况,因势控制。吸大烟、玩赌博这两样,别处严格禁止,而在青木川却能得到充分自由。演员们要是输了钱的能欠下,烟瘾发了可以欠账、欠钱,揽账是魏辅唐缚住演员的两根“捆仙绳”。此外还给个别“台柱子”一点额外甜头。也有入红帮的,大小给个点儿。魏采取了多种手法和钓饵来进行控制,就把所有的演员紧紧的箍在戏班里,一个也不能脱离或逃跑。
    自剧社成立起,白天黑夜的在青木川一直演了两个多月时间。想看魏辅唐新班子戏,远道慕名而来的观众很多,一时青木川掀起了大开赌场和烟毒泛滥的狂潮。看戏的、玩赌的、枪支走私的和贩卖大烟的,把青木川直闹得乌烟瘴气。到10月初解放风声日紧,大有“山雨欲来”之势,魏辅唐深有“四面楚歌”之感,眼看已到日暮途穷,面临土崩瓦解的状况,青木川兵慌马乱,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戏就不能再演下去了。魏辅唐这时想停班遣散,又怕丢面子,仍派杜显贵随带手枪1支跟剧社弹压监管,由王福民把全班人员带出青木川到姚渡、碧口一带演出。碧口地方,虽在边境,而是北河的水旱码头,商业繁盛,过去有“小重庆”之称,当时已经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营长住在那里,热烈欢迎剧社在那里演出,并给了大力支持和维护。开始,剧社演得热闹非常,一帆风顺。不久解放军南下,魏辅唐又要进县缴枪投诚,便把杜显贵叫回,无人掌管,剧社便自由流荡,从此魏辅唐与剧社的关系完全割断。
    1950年,王福民领着剧社边走边演,沿途有困难便当押戏衣维持生活,结果流落演唱到甘肃武都,由武都专区接管,改组为“五一剧团”,重开了新局面。到1952年,青木川土地改革时,当地群众要求收回戏箱,一致呼吁上级出面办理,要把戏箱收回本地掌握使用。区委书记王生奎给县上反映了情况,由宁强县与武都专区联系此事,交涉结果,说是恶霸地主的戏箱,解放时流落外地的,由所在地的政府没收使用。20世纪70年代,青木川公社还又要求县上再去查问底细,答复是该剧社的服装在“文革”中已经全部烧毁。可是近几年来还有人说,现在武都某剧院演戏,还是使用的那些衣服。时光流逝,戏箱的事已过去30多年了,青木川人民对“辅仁剧社”那套戏箱,还念念不忘。
    (原载《宁强县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收入本书时略有删节)

出处:羌州古镇青木川/孙启祥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