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责任者: 姬乃军

    东汉未年。外戚、宦官、党錮之祸瓦解着中央王朝的基石,加之从汉安帝时就开始的天灾和瘟疫,天灾人祸,频相侵凌,把东汉王朝推向了奔溃的边缘。从安帝时开始的讨伐诸羌的战争,几乎把所有的青壮年男子,都送上了战场。以致在桓帝之初,就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后汉书·五行志》)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春饥草窃之寇”,“穷厄寒冻之寇”(《齐民要术·卷三》引崔寔《四民月令》)被迫铤而走险,举行暴动。从汉安帝到灵帝80余年之中,见于记载的农民暴动,大小合计近百次。当时,农民中流传着一首豪迈的歌谣:“小民发如韭,翦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经!”(《太平御览·卷九七六》引崔寔《政论》)地火在运行!东汉王朝统治者的脚下,孕育着一场巨大的火山爆发。汉灵帝光和六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传言不胫而走,“黄天泰平”的口号在饥民中竞相传播,各州县衙门上被用白土涂写上了“甲子”的字样。次年二月,以黄巾为标帜的农民起义军,在七州二十作郡同时爆发。黄巾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后汉书·皇甫嵩传》)惊天动地的黄巾起义,取得了瓦解东汉王朝的伟大成果。尽管这次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但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屠夫们也乘机割据瓜分了东汉的天下。东汉王朝,只剩下了一个图有虚名的可怜的躯壳。天下局势,转入了豪族混战的混乱局面。
    军阀混战,使生灵备受涂炭之苦。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 190年),相国董卓逼献静帝从洛阳迁都长安时,“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相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后汉书·卷一0二·董卓传》)以政洛阳和周围200余里以内的官庙、官府、居家,都被烧光。“室屋荡尽,无复鸡犬”。(《资治通鉴·卷五九》)公元192年,董卓被杀。此后,董卓部将李催、郭汜、樊稠等又混战于长安城内外,以致“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盈路。”(《后汉书·董卓传》)二、三年间,关中不见人迹。这种状况不仅仅限于关中和洛阳一带。据史书记载:“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三国志·卷八·张绣传》)当时有不少诗歌,也反映了这种兵连祸结,造成千里萧条的悲惨情景。王粲的《七哀》诗写道:“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曹操的《蒿里》诗也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人断肠。”(《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三国诗·卷一》)。    
    公元220年10月,曹操之子曹丕代汉,是为魏文帝。东汉彻底灭亡。次年4月,刘备即帝位于成都,建国号蜀。222年10月,孙权即位于武昌,国号吴。中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已完全形成。
    三国时期,陕北一带为羌、匈奴等族居住。曹魏政权并没有在陕北建立起有效的统治机构。《晋书·卷九七·匈奴传》中记载了侍御史郭钦在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上疏中的一段话:“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惊,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可见,魏初陕北为少数民族居住地。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很引人注目的一位英雄,就是马超。马超的祖母是羌人。东汉未年,马超和他的父亲马腾,曾屯兵陕甘边界一带。在延安境内也留下了遗迹。清嘉庆《延安府志·卷八》载:“马超洞,在(甘泉)县城西北四十里,与安塞接界,崇山峻岭,上有十余石洞,洛水迳其下。与青州城对峙。道通边塞,相传为马超屯兵处。”马超洞位于今甘泉县西北20公里处,洛河北岸,今遗迹尚存。后来马超投奔刘备,成为蜀国的一员著名战将。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灭蜀。两年后,即公元265年,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位,废为陈留王。司马炎即帝位,改国号晋。公元280年3月,吴末帝孙皓降晋,吴亡。晋统一中国,史称西晋。
    西晋立国初,对陕北的统治也没有得到加强。陕北仍为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居住之地。西晋时,江统曾作《徙戌论》,指出:“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几占一半。”由于西晋统治者和当地汉族地主对少数民族的排挤和压榨,因此匈奴族的刘宣曾这样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晋书·卷一0一·刘元海载记》)这种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激发了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晋惠帝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匈奴人郝散在上党(今山西长治县北)起兵反晋,攻入陕北。八月,郝散在西晋大军围攻下,被迫投降晋冯翊(今陕西大荔县)都尉,但不久即被斩杀。公元296年5月,郝散的弟弟郝度元起兵于关中,向晋王朝举起反抗的大旗。关中和陕北的马兰羌、卢水胡等纷纷响应。起义军杀死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太守张损,击败冯翊太守欧阳建。8月,雍州刺史解系督军进攻义军,也被击败。于是“秦雍氐羌悉反,立氏帅齐万年为帝,围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资治通鉴·卷八二·晋纪、四》)晋王朝命周处为建威将军,前往镇压,但周处因兵少将寡,被义军杀死。直到晋惠帝元康九年,晋左积弩将军孟观,才在混战中生俘了义军统帅齐万年。这次起义宣告失败。
    西晋统治者司马氏集团极度腐朽。公元301年,司马氏集团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从而在内外交困中把西晋统治者一步步送进坟墓。
    公元304年,匈奴族左贤王刘渊在离石(今山西离石)起兵,称大单于。随后即迁都左国城(今离石北),经匈奴为汉氏之甥,建国号汉,称王,建元元熙。公元309年10月,刘渊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公元311年,洛阳失陷,晋怀帝被俘。313年,晋怀帝被杀。皇太子(吴王司马晏之子)即位于长安,是为晋愍帝。当时,长安城处于汉军的围攻之中,“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朝廷无车马章服,唯桑版署号而已。众唯一旅,公私有车四乘,器械多缺,运馈不继。”(《晋书·卷五·孝愍帝纪》)公元316年11月,晋愍帝出降,西晋亡。次年3月,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晋王位,史称东晋。北部中国从此进入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势力混战时期。
    公元319年,汉主刘曜迁都于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延安一带属前赵所有。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大将军,大单于、赵王。此即后赵立国之始。
    公元320年,前赵主刘曜因部下长水校尉尹车,串连巴族首领徐库彭等谋反,事泄,刘曜杀死尹车和巴族首领徐库彭等50余人,因而关中巴族、氐族等少数民族尽起反抗,推句渠知为主,称大秦,建元平赵。”一时间,“四川羌氐巴羯,应之者三十余万,关中大乱,城门昼闭,”(《晋书·卷一0三,刘曜载记》)与此同时,陕北的氐族和羌族10余万人,在首领虚除权渠及其子伊军的领导下,也起兵反抗。刘曜采用了光禄大夫游子远的“安抚”策略,平定了句渠知的起义。虚除权渠坚持反抗,自称秦王,但因游子远大军压境,被迫投降。
    公元325年,后赵石勒将军石他,自雁门西渡黄河,攻入前赵上郡(今陕北),袭击前赵安国将军北羌王盆句除,俘3000多户落,擒马牛羊百余万头。刘曜闻讯大怒,命中山王刘岳出兵追击,自率大军殿后。刘岳追上石他后,将石他斩杀,尽数夺回后赵军队掳掠的马牛羊等和百姓,后赵对前赵上郡的袭击归于失败。
    公元328年,前赵主刘曜在洛阳城外被后赵军队俘获,不久被杀。次年,前赵太子刘熙等放弃长安而西逃上*(左圭右阝)(今甘肃天水)。不久后赵军队攻占上*(左圭右阝),俘刘熙等公卿将相3000杀人,尽皆杀死。前赵至此灭亡,其领土被纳八后赵的版图。
    后赵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政权。公元330年2月,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9月,即皇帝位,改元建平,立子弘为皇太子。333年,后赵主石勒病死,数日后潜葬于山谷,人不知其究竟葬于何处。而另备文物,虚葬于高平陵。石勒死后,太子石弘继位。次年,后赵丞相、魏王、石勒侄子石虎废杀石弘,自称居摄赵天王。335年,石虎称皇帝,建元建武,迁都于邺。349年,石虎死,太子石世立。石世兄石遵拥兵入邺,杀石世而自立,石世在位仅22日。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鉴又杀石遵而立。石遵在位也不过183日。次年,石虎养孙石闵杀石鉴。复姓冉,国号大魏。史称冉魏。后赵遂亡。冉魏建国后,大杀羯人,前后共杀羯人20余万人。    
    公元351年,氐族人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改元皇始,史称前秦政权。
    公元352年,前燕进攻冉魏,冉闵率军迎击,在廉台(今河北无杨县)被前燕军队攻破,冉闵战败被擒,被斩于龙城。前燕军乘胜进攻,攻破冉魏国都邺。当年11月,前燕国主慕容(鲜卑人)在蓟(今北京西南)称帝,改元元玺。前燕陆续取得北方州郡。但黄河以西,为前秦所有。
    公元354年,东晋大将桓温率军北伐,攻进关中,前锋已至长安城下,但由于苻健实行了“收麦清野”的坚壁措施和其他因素,大败而归。击败桓温的北伐军队后,前秦统治者励精图治,国内大有起色。    
    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376年,又先后灭前凉和代。于是整个北部中国,大部分被前秦统一。前秦灭前燕后,“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黄彦云集,悔我萌黎。”(《晋书·卷一一三·荷坚载记》)据说当时“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车频《秦书》)可知当时中外和中国国内各族之间的交往都比较活跃和发达。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旌旗千里,向东晋进发。11月,前秦和晋军在淝水一战,被东晋以8万军队击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军队大败而逃。苻坚逃回洛阳,仅收拾得残兵败将10余万人。12月,苻坚回到长安。    
    淝水一战,前秦元气大丧。次年,慕容垂在河内(河南沁阳)反叛,称燕王,后燕立国·姚苌在渭北牧地(今陕西耀县)反叛,称万年秦王。后秦始此。慕容泓在华阳起兵,称济北王,建立西燕。385年,西燕慕容冲纵兵剿掠关中,使关中士民流散,千里无人烟。5月,苻坚从长安出逃,7月被后秦兵俘获,随后被姚苌杀死。苻坚逃出长安后,西燕军队进驻长安。394年,前秦被西秦乞伏乾归所灭。
    公元386年,西燕国主慕容冲被杀,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残杀,四易其主,最后以慕容永为主,率关中鲜卑族东迁,至长子(今山西长子县)称帝。3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
    西燕撤离长安后,卢水胡郝奴等乘虚而入,进驻长安,随即被后秦打败,赶出长安。姚苌即于长安即帝位,建元建初,国号大秦。三秦之地,尽为后秦所有。400年,后秦击败西秦,西秦降服。403年,灭后凉。后秦成为今黄河以西的强国。
    正在后秦基业渐觉稳固时,后院起火。406年,后秦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屈孑杀了自己的岳父没亦干,并其部众。次年,屈孑自称天王、大单寸,建元龙升,国号大夏。屈为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子孙。屈孑即帝位后,“耻姓铁弗,遂改为赫连氏,自云徽赫与天连;又号其支庶为铁伐氏,云其宗族刚锐如铁,皆堪伐人。”(《魏书·卷九五·铁弗刘虎传》)赫连勃勃即位的当年,即遣重兵南下,夺取了今延安、延长以北的广大地区,斩杀后秦大将杨丕、姚石生等。赫连勃勃的部下向他建议说:“陛下将欲经营宇内,南取长安,宜先固根本,使人心有所凭系,然后大业可成。高平险固,山川沃饶,可以都也。”(《晋书·卷一三0·赫连勃勃载记》)赫连勃勃回答说:“卿徙知其一,未知其二。吾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关中未可图也。且其诸镇用命,我若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待姚兴死后,徐取长安。姚泓凡弱小儿,擒之方略,已在吾计中矣。昔轩辕氏亦迁居无常二十余年,岂独我乎!”(引同上)赫连勃勃就是采用这种骑兵东出西击,突袭敌人的战术,疲弊后秦,攻取了许多地方。408年,姚米集率大兵北上陕北,讨伐赫连勃勃,进至三城一带(今延安市和延长县延河流域一带)。“勃勃候(姚)兴诸军未集,率骑击之,兴大惧,遣其将姚文宗拒战,勃勃伪退,设伏以待之。兴遣其将姚榆生等追之,伏兵夹击,皆擒之。”(引同上)同时,赫连勃勃军队还攻克了后秦堡寨*(左束右力)奇堡、黄石固、我罗城等。姚兴被迫退兵。赫连勃勃又命其侄子左将军罗提率步骑1万人进攻后秦的定阳(今延安市临镇镇固县),经过一场激战。定阳被攻克。罗提命令将后秦将士四千多人活活埋掉。在前后夹击下,三城守将姚详被迫放弃三城而逃。途中被赫连勃勃大将平东鹿亦设伏活捉,其众悉数被擒。黄龙山以北之地尽入赫连夏版图之中。
    公元413年,赫连勃勃改元凤翔,并发民夫10万,由将作大匠叱干阿利负责监督施工,“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晋书·卷一三0·赫连勃勃载记》)赫连勃勃是一个极端残暴的独夫民贼,“视民如草芥。”(《魏书·卷九五·铁弗刘虎传》)筑城的土均经蒸熟,筑成后用铁锥刺土,刺进一寸,便杀筑者,刺不进去,便杀刺者。城中宫墙厚三丈多,也用蒸熟之土筑成,坚硬可以磨刀斧。宫内“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彩。”(引同上)418年,赫连勃勃命秘书监胡义周作《统万城铭》,勒石于城南。胡义周这个狼心狗肺的无耻文人竟在其铭文中这样歌颂赫连勃勃的功德:“乃延输尔,肇建帝京。土苞上壤,地跨胜形。庶人子来,不日而成。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楼屏。晃若晨曦,昭若列星。离宫既作,别宇云施。爰构崇明,仰准乾仪。悬甍风阅,飞轩云垂。温室嵯峨,层城参差。楹雕虬兽,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晋书·卷一三0·赫连勃勃载记》)统万城规模之大,营建之精巧,于此也可见一斑。统万城筑成后,赫连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太平御览·卷一九二·城上》)故名统万。并题其城四门,“东曰招魏,南曰朝宋,西曰服凉,北曰平朔。”(《资治通鉴·卷一二0·宋纪》)赫连勃勃的暴虐,不仅表现在修筑统万城上,他命人打造武器铠甲,也是这样:“又造五兵之器,精锐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人也,便斩铠匠。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目‘大夏龙雀’,……凡杀工匠数千,以是器物莫不精丽。”(《晋书·卷一三0·赫连勃勃载记》)对工匠民夫如此,对其臣僚也是如此。赫连“勃勃性凶暴好杀,无顺守之规。常居城上,置弓剑于侧,有所嫌忿,便手自杀之。群臣忤视者毁其目,笑者决其唇,谏者谓之诽谤,先截其舌而后斩之。夷夏嚣然,人无生赖。”(引同上)赫连勃勃暴政统治下的河套和陕北各族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怪北魏灭夏后,魏世祖在统万城对群臣说:“蕞尔小国,而用民如此,虽欲不亡,其可得乎?”(《魏书·卷九五·铁弗刘虎传》)
    413年,就在赫连勃勃命令修筑统万城的当年,赫连勃勃遣重兵向后秦将军姚逵据守的杏城(今黄陵县侯庄乡故邑)发起猛攻。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杏城被攻克,夏军俘获了姚逵和其他将领姚大用、姚安和、姚利仆、尹敌等。夏军占领杏城后,将俘获的后秦将士2万多人全部活埋。
    公元416年2月,后秦主姚兴病死,子姚泓继立。姚兴死后,后秦境内的羌族纷纷背叛。417年,东晋刘裕向后秦发动进攻,于8月攻陷长安城,姚泓出降,后秦遂广。11月,刘裕命其12岁的儿子刘义真和王脩、王镇恶、沈田子等镇守长安。就在刘裕进攻长安时,赫连勃勃在杏城曾对群臣分析形势说:“刘裕伐秦,水陆兼进,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岂能自固!吾验以天时人事,必当克之。又其兄弟内叛。安可以拒人?裕既克长安,利在速返,正可留子弟及诸将守关中。待裕发轸,吾取之若拾芥耳,不足复劳吾士马。”(《晋书·卷一三0·赫连勃勃载记》)于是赫连勃勃秣马厉兵,休养士卒,静待形势之发展。刘裕南归后,赫连勃勃大喜,率骑2万南下长安。次年11月,夏军攻入长安。赫连勃勃在霸上称皇帝,改年号昌武,并定都统万城(今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以长安为南部,留其子赫连王璝据守长安。自己回师统万城。从此,秦岭以北尽为赫连夏所有、在攻陷长安后,群臣曾劝赫连勃勃建都长安。赫连勃勃说:“朕岂不知长安累帝旧都,有山河四塞之固!但荆吴僻远,势不能为人之患。魏与我同壤境,去北京(指统万城)才数百余里,若都长安,北京恐有不守之忧。朕在统万,彼(指北魏).终不敢济河,诸卿适未见此耳!”(引同上)由此可以看到赫连勃勃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在刘裕率东晋军队进攻长安,赫连勃勃坐山观虎斗,以收渔人之利时,曾命人修补秦直道靖边至鄜州一段道路,以利进军。《太平寰宇记·卷三七》载:“圣人道,在军(即保安军,今志丹县)城东七里,从蕃部未都家族来,经军界一百五里,人敷政县界(今甘泉县境内),即赫连勃勃起自夏台入长安时,平山谷开此道。土人呼为圣人道。”以大夏一区区小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新开一条宽达三、四十米,长逾几百公里的道路,就其财力、物力、人力而言,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赫连勃勃只能是对秦直道稍加修整而利用的。    
    在统治期间,赫连勃勃还修筑了延安城东的丰林故城(今延安市李渠镇周家湾故城)。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在知延州时(公元1080——1082年),曾对丰林故城作过考察。沈括记述说:“延州故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至今谓之赫连城。坚密如石,*(音竹,意为砍掘)之皆火出。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亲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梦溪笔谈·一九一条》)和雄峙塞上的统万城遗址一样,屹立在延河岸上的丰林故城,历千百年风雨而犹存,成为研究赫连夏历史的实物见证。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病死,太子赫连昌继位。史载赫连勃勃死后,葬嘉平陵。清嘉庆《延安衬志·卷一一》载:“赫连勃勃疑冢,在延川县东南六十里白浮图寺前,有七冢,相传为夏王疑冢云。”赫连勃勃疑冢位于今延川县稍道河乡古里村东。原有7冢,现存2冢,冢残高10米。现被列为延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赫连勃勃死后,北魏即图西攻。次年9月,魏世祖拓跋焘命奚斤率军从蒲坂攻夏。11月,拓跋焘亲率轻骑2万出平城,西渡黄河,进军统万城。在北魏南北两路袭击下,夏军连战皆败。427年统万城失陷。赫连昌强迫夏国境内7万余户民众西迁,都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431年6月,夏主赫连定被吐谷浑王慕璝伏击擒获,夏遂告亡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部中国群雄并起,割据混战的动乱时期。由于战乱频仍,政权更迭迅速,使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的摧残。民众备受涂炭之苦。但是,少数民族纷纷进入汉族地区,也加速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互相影响的民族融合的进程。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北魏立国后进行的统一北方的战争,同时又是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在这些战争过程中,北魏统治集团大规模的掠人为奴。大量的抢劫财富,对各民族压迫的高压政策,这又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而各族交错杂居的关中和陕北,更成为当时民族矛盾的焦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说:“秦川险绝,奉化日近,吏民未被恩德,故顷年以来,频有叛动。”(《魏书·卷四0·陆俟传》)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三月,北魏酒泉公郝温反于杏城(今黄陵县侯庄乡故邑),并杀死守将王幡,但被盖鲜率宗族所围攻,郝温被迫自杀。郝温也系卢水胡人,卢水胡是居住在今青海西宁附近的匈奴族的一支,因原居卢水河两岸,因而得名。卢水胡在公元四世纪时已进入了陕北。据《郑能进修邓艾祠碑》(引自《匈奴史》)所记载,前秦甘露四年(公元362年),郑能进任冯翊扩军时,所统上郡肤施(今榆林饼鱼堡)就有卢水胡等杂户7000。郝温起义失败后,当年9月,卢水胡首领盖吴又在杏城举起起义的大旗。当时民间流传着“灭胡者吴”的传言,因此当盖吴举起起义的旗帜后,深受北魏高压政策之害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纷纷响应,转瞬间“有众十余万”。(均据《资治通鉴·卷一二四·宋纪》)长安镇副将拓跋纥率兵镇压,兵败身死。太武帝拓跋焘闻讯,急忙命令高平镇*(左束右力)勒骑兵赶赴长安,又命人将叔孙拔率领并州、秦州、雍州三州重兵,屯于渭水,准备镇压起义军队。11月,薛永宗在山西起义,响应盖吴,并接受盖吴的任命为秦州刺史。盖吴也命令部将白广平西进,杀死北魏城(陕西陇县南)镇将。随后,盖吴进驻李闰堡(陕西大荔北)。29岁的盖吴自称天台王,设置口百官,建立了政权机构。在起义军声势逐渐强盛起来的时候,拓跋焘命令重兵3万进攻盖吴本部。1万人进攻白广平,2万人进攻薛永宗。次年正月,拓跋焘亲临东雍州(今山西临汾)围剿薛永宗起义的前线,薛永宗的部众壮烈地牺牲在汾水之中,起义失败。在残酷地镇压了山西的农民义军后,拓跋焘西渡黄河,进入关中。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盖吴义军主力被迫潜入陇东和陕北交界的山林中。拓跋焘进攻义军收获不大,恼羞成怒,对曾与义军合作的汉、氐、羌和匈奴卢水胡族、匈奴屠各种民众横加杀戳。2月,北魏尚书乙拔率军在杏城打败盖吴军队,盖吴逃走,起义失败。
    在盖吴举起义旗后,为了加强力量,曾上表宋文帝刘义隆,希望得到宋的支援。表章说道:“臣以庸鄙,杖义因机,乘寇虏天亡之期,藉二洲(即秦、雍二州)思奋之愤,故创迹天台:爱暨咸、雍,义风一鼓,率士响同,威声既张,士卒效勇。师不崇朝,郡狡震裂。殄逆鳞于函关,扫凶迹于秦土。……今平城(北魏国都,今山西大同)遗虐,连兵大坛(指柔然族),东西狼顾,咸形莫接,长安弧危,河洛不戌。……伏愿陛下,给一旅之众,北临河陕,赐臣威仪,兼给戎械。进可以厌捍凶寇,覆其巢窟;退可以宣国威武,镇御旧京。”(《宋书·卷九·索虏传》)次年初,在拓跋焘大军压境之际,盖吴再次上书宋文帝:“臣仰恩天时,以义伐暴,辄东西结连。南北树党,五州同盟,迭相要契。凭仰威灵,千里云集,冀廓除蓁莽,以待王师。义夫始臻,莫不瓦解。虏主二月四日,倾资倒库,与臣连营,接刃交锋,无日不战,获贼过半,伏尸遍野。伏愿特遣编师,赐垂拯接,若天威既震,足使奸虏溃亡,遗民大小,咸蒙生造。”(引同上)偏安江南的宋朝,虽然也想北伐中原,但却没有积极与盖吴义军联合。宋文帝只是下诏书说:“北地盖吴起众秦川,华戎响附,奋起义勇,频烦克捷。……可以为使持节、都督关陇诸军事、安西将军、率领州刺史、北地郡公。”(引同上)宋文帝为了虚张声势,命令雍州(宋雍州设今北襄阳)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军队屯于宋魏边界,以作为支援态势。另外,宋文帝还送给盖吴121纽官印,让盖吴随宣假授。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盖吴在起义暂时失败后没有气馁,暗地里收集起义力量。这年5月,“盖吴复聚杏城,自号秦地王,假署山民,众旅复振。”(《魏书·卷四·世祖纪》)北魏王朝急忙调集重兵前来镇压。6月,又命重兵2万余人,防守于秦岭一线,以防止义军南下与宋军汇合。在北魏军队的残酷围攻下,义军失败,盖吴被杀。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失败了。但是,就在这年年底,居住在安定(今甘肃东部)一带的卢水胡在首领刘起的率领下,又举兵起义。尽管这次起义也很快的被镇压了下去,但是,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装举,却在延安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起义中,也加强了各族人民的融合,严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北魏时期,曾多次北上进攻柔然、丁零(*(左束右力)勒)等少数民族。在这些战争中,一位延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千百年来,代代传诵。《木兰辞》深刻的刻划了花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音唾,即刁斗),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郭茂倩《东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位一代女杰传说就是延安城西南花原头村人。这里有她当年跑马练武,盘弓射箭的跑马梁。传说木兰征战归来后,不愿在庙堂为官,引退归故乡,后年至80,无疾而终,被朝廷赐葬于她的故里山前。木兰陵园何处寻?延州城南万花丛。人们缅怀这位传奇式的女英雄。1985年,当地政府出资,重修了木兰陵园。陵园内还用整块石料雕造了花木兰头戴毡笠,肩披战袍,按剑勒马,飒爽英姿的大形石雕象。木兰报国度幽燕,千载佳话代代传。万花山上的古柏、天香,万花山下的清溪流水,将把木兰的英名世代相传。    
    公元524年,北魏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拔陵,因“高阙戌主率下失和”(《北史·卷一六·太武五王传》),杀死戌主,高举义旗。怀朔(内蒙古固阳南)、抚冥(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内蒙古武川西)、柔玄(内蒙古兴和北),怀荒(河北张北县北)等镇各族士兵和民众纷起响应,六镇起义开始。秦州(今甘肃天水)城兵莫折大提也举起义旗,以为响应,关陇起义爆发。526年,关陇起义大军已统一到鲜卑人万俟(音莫齐)丑奴的大旗,统归丑奴指挥。528年,镇压义军的魏军将领萧宝寅在自称齐帝反叛后被魏军击败,投奔于万俟丑奴,因此,关中、陕北、陇东一带尽成为义军的活动范围。530年,魏将尔朱天光在乎凉(今甘肃平凉)打败万俟丑奴,丑奴被俘。魏军进而逼近高平(今宁夏固原)。萧宝寅被城内叛将擒后献城投降,高平遂陷。万俟丑奴和萧宝寅被俘后,押到北魏首都洛阳,惨遭杀害。起义失败后;陕北关中起义军队群龙无首,纷纷投降。北魏王朝虽然最后镇压了元镇和关陇大起义,但也在起义力量的打击下,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公元534年。被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高欢拥立的北魏孝武帝元脩,因与高欢间矛盾激化,被迫从洛阳西入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并迁都于邺,东魏开始。当年12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文帝。西魏开始。从此,魏被分裂为东、西魏。中国北部又陷入了分裂之中。东,西魏以晋陕间黄河为界,陕北成为西魏的领土。
    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建国号齐,北齐开始。557年,宇文觉称帝,建国号周,西魏亡,北周开始。
    西魏时期,魏帝不过是个傀儡,人权尽落于宇文氏手中。
    在北魏前期,陕北和山西北部曾出现了一个部族,魏时称为山胡,北周时称为稽胡。稽胡族曾长期在陕北生活,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周书·稽胡传》描述稽胡族曰:“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麻布。”《元和郡县志.卷四.丹州》引《隋图经》,说义川县(今宜川县)的稽胡人是“胡头汉舌,其状是胡,其言习中夏。”《北史·卷九六·稽胡》载:“稽胡一日步落稽,……山谷阻深者,又未尽役属,而凶悍恃险,数为寇。”北朝时期,稽胡族曾多次进行反抗。在盖吴起义时就有稽胡人参加义军。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正月,汾州山胡族在刘龙驹率领下,聚众起义,并西渡黄河,进攻夏州(今靖边县北),北魏王朝命谏议大夫薛和率重兵前往围剿。4月,刘龙驹等被杀,起义失败。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公元541年)3月,西魏夏州刺史稽胡帅刘平伏据上郡(治洛交,今富县)反,西魏命大都督于谨前往镇压。刘平伏和起义的另一个将领刘塞被俘。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延州(今延安)稽胡族首领郝阿保、郝狼皮举众造反并人归附北齐,郝阿保自署丞相,郝狼皮自署柱国,另一支稽胡族也在刘桑德率领下,与郝阿保互相支援。北周王朝命柱国豆卢宁率军与延州刺史高琳合力进剿。郝阿保等暂时失败。次年,郝狼皮等又聚众复反。北周命大将军韩果进军镇压,郝狼皮等失败。郝狼皮等失败后,北周大冢宰宇文护“以稽胡数为寇乱,使(郭)荣绥集之。(郭)荣于上郡。延安筑周昌、弘信、广安、招远、咸宁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胡由是不能为寇。”(《隋书·卷五。郭荣传》)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延州蒲川稽胡别帅郝三郎和丹州(今宜川)、绥州(今绥德)、银州(今米脂)稽胡族反抗北周,举起义旗。北周命大将军达系震和柱国辛威等前往镇压,郝三郎等失败。镇压了郝三郎起义后,北周延州总管宇文盛为了在稽胡腹地建立固守堡垒,使命人赶筑银州城(今米脂城),,稽胡族在其着首领白郁久同、乔是罗等率领下,聚众进攻宇文盛。但因寡不敌众,白郁久同等被周军杀害。北周天和五年(公凶570年),北周开府刘雄出绥州进剿北部稽胡,稽胡首领乔白郎、乔素勿同等率军渡过无定河,迎战刘雄,但被刘雄击败。唐以后,稽胡族的活动再不见载于史籍,可是能逐渐与汉民族融合了。
    延安的许多地名也与稽胡族有关。如延川县有文安驿,北魏时曾设文安县。“魏置文安县,以稽胡为淳,取‘文德以来之’之义”。(《太平寰宇记·卷三六·延川》)“库利川在(临真)县北一十五里。耆老云:土田沃壤,五谷丰饶。胡称贮旧谷为‘库利’”。(引同上)库利川今名曲晨川,为延安市麻洞川乡与临镇镇的分界河。“库涡川,在(宜川)县西北二下里。……按《图经》云:川南是汉,川北是胡。胡、汉之人于川内共结香火,故唤香火为‘库涡’,因此为名。”(《太平寰宇记·卷三五·丹州》)库涡川今仕名望川,位于宜川人境内。“渭牙川在(云岩)县北二十五里。川内有水木,稽胡唤水木为‘渭牙’,因以为名。”(引同上)渭牙川今名雷多河,在延长县境内,是直接流入黄河的一条小河。“废可野寺在(云岩)县北一十五里。故老相传刘萨河.(为稽胡人,《梁书.卷五四.海南扶南国传》及《高僧传.卷一三.晋高僧竺慧达传》上有记载)坐禅处。稽胡呼堡为‘可野’。四面悬绝,惟北面—路通人也。”(引同上)废可野寺当在今宜川县云岩镇境内。从以上零星的记载可以看到,稽胡族在延安一带顽强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烙印。
    延安现存的北朝文物,以佛教造像碑为多。洛川出土有北魏永安三年(530年)李黑城造像碑;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法龙造像碑;北周建德二年(573年)郭永颐造像碑;北周建德四年(574年)杨广娼造像碑等。黄陵出土有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似先难造像碑等。另外,各县还出土了一些北朝的铜造像,北朝的小型佛教石窟也有多处。可以看出,佛教从东汉时传入中国后,在北朝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致在延安也盛兴一时。

出处:延安史话/姬乃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