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叶兰与文昌阁

责任者: 王正云


    一进榆林城南门,有一座和新明楼非常相似的骑街楼。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楼基为四座石台,楼身有二十八根大柱支撑。这就是文昌阁。因四座石台非常高,群众叫它四方台。
    文昌阁建于史称“康乾盛世”的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上供文昌帝君。文昌又名文曲星。文曲星是中国神话中主宰文运、功名、禄位的神。古时备受读书人所崇祀。到了嘉庆十五年(1810年),楼以损坏的非常严重。为了使榆林读书人文运通达,在科举中也能”独占熬头“,举人叶兰等捐资对楼进行了修复,使其重现雄姿。同时在楼的各层悬挂匾额,上层是叶兰亲书的“五星会垣”(五星即五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中层是其子叶霖书的“天下宗师”。下层是其孙叶沅书的“文昌阁”。传说叶沅书匾时,年仅十余岁。维修后的文昌阁,除供奉文昌帝君外,又加了手持点斗硃笔,青面獠牙,一身鬼气的魁星。因魁星和文昌一样被古人认为是主管文运的神。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二中指出:“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从东汉起,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因魁星掌管着文人们功名成败之命运,故也深受广大读书人崇拜。考生们乞灵于魁星保佑自己,能够金榜题名。登临楼上,面对凌霄塔,确实令读书人心胸舒朗,神思遐想。
    叶兰,字谵园,清代乾隆年间榆林人,著名书法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举人。出任过北京官学教习、内阁中书、安徽安庆府同知、山东泗州知府、广西平乐府同知、浔州知府。一生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创立义学,培养人才。他学识宏博,诗文并茂,书法称绝。在榆林居住时,先后捐款和地方人士开榆溪河拉沙,兴修水利,解黄沙蔽城之危。购买土地,创立义田以备荒年赈恤之资。鉴于榆林城文化落后,他在城南创立义学,建筑学舍,聘请名师,培养地方人才。遇到乡考会试,发给考生布衣一套,以资鼓励。还在北京建立榆林会馆,以便于榆林人赴京居住聚会,勾通了榆林和京城的联系。
    其孙叶沅,字芷林,自幼颖慧,十五岁中秀才,嘉庆辛酉年间中进士。道光年间,投军新疆,帮办兰州军需,成绩显著。选授浙江会稽县县令,后又“考廉”入词林、任浙江山阴县令。后来因命案失察被免官。为当时著名书法家。
    在清代、民国和解放初,每年寒食、清明在文昌阁下举行3天“泥娃娃会”。泥塑、纸制、木制、铁制的各种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栩栩如生,美不胜数。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热闹空前。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