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榆林丧葬
责任者: 王正云
老榆林旧时办丧事有报丧、告祖、入殓、祭奠、出殡、送葬等程序。并且有做“道场”以及子孙披麻戴孝、下跪下拜等习俗。对联即挽联用白纸书写,大门上贴着用白纸写的“当大事”三个大字……。因为民间习俗认为,凡人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所以,办丧事俗称“白喜事”。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老人病危临“咽气”,儿女要守护在床前等待“送终”。人死后,首先要给死者剃头、沐浴,再给死者口中含钱或冰糖。一般平民百姓死了老人,穿生前准备好的寿衣。用蓝绸子遮脸,红头绳绑脚,烧倒头纸和纸轿、纸马。下地时要请娘舅,尸体停在厅堂正中地下,卧向朝外,谓之“正寝”。灵前设一小炕桌,上摆祭品、油灯、香炉、插饭伞等。桌前放一沙锅为撂纸灰等用。两傍立一对童男女,大门上要贴墁纸,黄表。门柱上“挂孝”,门外贴“讣白”,书明卒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时。正寝后,发出报丧条告知各亲友。
如果殁了老人,不能说死,称之殁、逝、去世等。孝子见了亲友必须磕头,谓为父母消灾。嫁出去的女儿,接到讣音,随即回家,并沿途号哭称“哭路头”。还要报丧于外祖,外家。外祖,外家(娘舅)对死者死因进行详查。如认为是子女疏忽,即加咎打骂。
“开吊”后,孝子披麻戴孝守灵,亲朋带着香、纸、挽幛等前来吊唁。头一天,要请和尚撒花米,晚上放焰口施食。第二天,白天念经,晚上放焰口施食。如遇家中有生孩子的人,还要诵盂兰盆经。有的人家晚上放焰口时,还请吹手帮吹。有的三天,有的五天或七天。
孝子们穿的丧服,按与死者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称重孝,是子女为父母、媳妇为公婆、孙子为祖父母所穿。丧服用白粗布缝制,不做边,头戴梁冠斩衣,眼蒙眼纱,腰系粗麻腰带和麻鞭,脊揹背牌,手拄哭丧棒,孝期三年。另一种称散孝,孝服缝边整齐,不带梁冠、斩衣、麻鞭,不拄哭丧棒。重孙带兰孝帽、曾孙带红孝帽,来孙带黄孝帽,孝期百天。
举行吊唁家祭时,请二位赞礼先生赞礼。赞礼仪式:行初献礼,奏乐,孝子孝侄偕孝孙出灵位前,诣舆嗽前,上香,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立、复位。献馔,捧馔者进馔,孝子侍馔,孝子谐馔前,孝子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立,复位。献酌,捧酌者进酌,孝子进酌,孝子酌香案前,孝子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献祭文,读文者就位,乐止,再读,举哀,哀止。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殓时,孝子等跪在灵前,土工将褥子铺在棺盖上,褥子上做七个铜钱,以北斗七星排列。将死者抬在棺盖上,扯死者的一块衣襟给孝子,叫“揣福”。然后将寝单裹上,用布条捆紧扎成花,装入棺材。
出殡前吃饭,有钱人家吃肉杂烩,一般人家吃黄罗卜清油炸豆腐。带孝的人都怀揣柴炭和两个面饼,也叫“揣福”。
出殡时,将棺抬在棺床上,富户用松柏木,一般用水桐木,上覆棺罩。起灵前,孝子等跪在棺前啼哭。起灵时,长孙将棺前的沙锅举起甩在地下,叫打沙锅。前面是布幡、执事、吹手、和尚和香桌,长孙扛着引魂幡走在棺前,孝子们弯腰拄着哭丧棒低头嚎哭,由人扶着拉丧跟在引魂幡后。妻子、女儿坐骄,儿媳骑马跟在棺后高声啼哭。路上有送殡的亲友和亲朋的路奠、茶祭、席祭、转大街出南门或北门,到坟地而去。
官绅富户除上述礼俗外,男穿寿字宁绸袍褂,脚穿靴子。女穿带挽袖的大袄和百折裙。将死者抬在高凳上搭的龛内,灵前挂幔帐。请阴阳看日子,一般三天人殓,四天或五天开吊,七天出殡。大街贴讣文、院内搭白棚,另在别院搭彩棚,请僧道白天黑夜讽经拜忏,超度亡魂。开吊日,请吹收站门,摆八碗酒席,请八位赞礼先生,一唱一和的赞礼,并请有身份的官绅点主。出殡时,用柏木棺,松木椁,抬龙扛。请高僧披架裟、骑白马,两边两个和尚扛着禅杖送殡。仪仗还有各种冥器,如牌楼、仙鹤、白纸幡、五彩幡、房子、方弼方相、金桥银桥、赤脚菩萨打路鬼和亲友送的挽联帐等,一路上撒黄纸剪的纸钱叫“买路钱”。
埋葬时,揭开棺盖,土工用酒为死者洗脸,此时亲人能见最后一面,阴阳吊线合棺,棺盖上放着写有死者生殁年月日时的砖瓦及小桌,桌上点灯献酒,然后埋土。
出殡之后,阴阳斩一只鸡,念一通咒,以菜刀劈门叫“斩殃”。随时将地打扫,在死者睡过的炕上放一块炭镇邪,停灵地方放一炕桌,桌上设牌位、点一盏清油灯,桌前扣几个碗,每碗扣二个面饼。带孝送殡上坟的人回来,要跨过浆水盆子在桌前揭一个碗,拿两个面饼,叫“揭福”。
埋后三天要请亲友吃饭叫“复三”。孝子上坟给四邻烧纸叫“和邻”。孝子给送礼的亲友每家送10个面寿桃,一张献贴,表示道谢。同时请带孝的帮忙的吃饭。饭后,阴阳用五谷和五腥汤洒扫安神,撤去牌位,丧事即告结束。
以后每隔七天上坟祭奠一次,晚上在大门外烧夜纸,倒浆水,女眷哭泣。七七四十九天止,叫“七七”。在“七七”内如遇犯月,儿女拿五个扁食上坟插伞。
丧事以后,亲戚要请死者家属吃饭,俗称“收泪”。孝子百日内不能剃头,如剃头必须留一小撮,三年不能看戏,赴宴。第一年不能贴春联,第二年只能贴用黄纸写黑字或兰纸写白字。到百天、周年、二周年、三周年要请带孝的亲戚吃饭,俗称“揭孝”。
赤贫人家殁了老人,死者穿的是随身衣裳,孝子穿的是借来的孝服,当天出殡。孝子扛着一条白带引魂幡,前面两个和尚,一对镲镲一面鼓,两个土工,一根穿心扛抬着柳木薄板棺材,急急忙忙地走出南门埋了。也不复三,丧事当天结束。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