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周礼馔”——牛羊肉泡馍

责任者: 阎成功

  有人说:“没吃牛羊肉泡馍,不算真正到了西安。”许多西安人对这话表示赞同。因为,牛羊肉泡馍是古城西安特有的清真风味小吃。它以其肉酥汤浓、馍筋味醇,以及独特的烹制方法而受到西安群众的喜爱,已经成为一种老幼皆宜的大众化食品。

  据史料记载,牛羊肉泡馍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战国时代的中山国君王由于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马子期,竟招致亡国的命运。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羊羹,武帝竟封修之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宋、元朝时,各族人民陆续迁入内地,“渐变旧俗”。加之西安地处西北地区要冲,接近牧区,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场。西安城内的东羊市、西羊市等古老街巷,据说就是当时的市场。这些都为羊肉泡馍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回族同胞将牛羊羹与烙饼(阿拉伯语称“托尔木”,西安的回族同胞至今仍称作“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日的牛羊肉泡馍。到了清朝末年,西安城里的西大街桥梓口,首先出现了专营牛羊肉泡馍的“天锡楼”,接着又出现了一间楼、同盛祥、义祥楼、老孙家、鼎兴春等10多家牛羊肉泡馍馆。

  牛羊肉泡一般分为“单走”、“口汤”、“干*(左氵右卤)”、“水围城”四个花色品种,其烹制方法也很别致,分为两个加工程序。

  首先是煮肉、熬汤和烙饼。一般是先将牛或羊的骨架放入锅内,加入小茴香、干姜、八角、桂皮等组合的调料袋,大火烧2个小时,撇去浮沫,将肉块投入锅内,用旺火烧沸后,用铁篦压实加盖,小火再炖8个小时,至肉烂汤浓时,将肉捞出放在肉板上,以供顾客在进食时,“挑肥拣瘦”。同时,再用90%的干麦面和10%的酵面,混合揉匀后制成馍坯,入铁鏊烘烤致熟即成。这种馍不仅酥脆甘香,而且入汤不散。

  顾客进食时,先自己掰馍,一般讲究掰得越小越好,有所谓“碎如蜜蜂*(左月右上夭右下韭)”(*(左月右上夭右下韭)shá,关中人把头叫作*(左月右上夭右下韭))之说,以便五味入馍。馍掰好后,掌刀的师傅就把煮好的熟肉切成片,放在馍上,再配上粉丝、木耳等配料。掌瓢的师傅煮馍时讲究以馍定汤,调料适当,武火急煮,适时装碗,达到原汤入馍,馍香扑鼻的要求。这是烹制牛羊肉泡馍的第二道,也是关键的一道工序。许多泡馍馆多以名师掌瓢。

  牛羊肉泡馍煮成后,顾客们佐以糖蒜、辣子酱、香菜、芝麻香油等,一点一点地“蚕食”,别有风味。

  近几年来,牛羊肉泡馍已经打出了关中,打出了陕西,并被选入国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西安东大街的黎明牛羊肉泡馍馆,于1987年在原有牛羊肉泡馍的基础上,用海参、对虾、鸡片、口蘑、羊肉等,做出了具有十多个品种的“泡馍宴”。这些不同风味的泡馍,色调不同,香味各异,有咸、有酸、有麻、有辣,有浓郁,有清淡,既好看,又好吃。不仅受到国内群众的欢迎。就连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宾客也慕名光顾。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旅游出版社出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