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贯穿河西走廊
责任者: 张 燕著

河西走廊是一条狭长地带,南边是祁连山,北边是辽阔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高山和沙漠之间的这一狭长地带,就是大自然赋予古丝绸之路的东西孔道——河西走廊。由此丝绸之路经汉代河西四郡——凉州、甘州、肃州、敦煌,出唐代诗人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两关——阳关、玉门关,进入新疆境内。
丝绸之路甘肃段北、中、南3条线路进入河西走廊后,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深厚,天马之都武威、西夏大佛之都张掖、汉简之都酒泉、敦煌学故乡敦煌等等。在文化资源方面,千里河西走廊,有横亘于走廊南部的巍巍祁连雪山,亿万年的冰川冻土,堪称天然博物馆的动植物资源,浩渺无垠的瀚海沙漠与海市蜃楼景观,郁郁葱葱的戈壁绿洲,悠远绵长的草原游牧,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中国特有的蒙古族、哈萨克族民族风情歌舞、古老典雅的西凉乐舞、矫健彪悍的唐代胡旋舞;由此去探寻丝绸之路昔日的繁荣,感受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景,目睹丝绸之路文化迷人的光彩。
河西走廊是一个石窟走廊,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河西石窟,绵延1600多年,横跨1000多公里,是中国石窟艺术博物馆和精华所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马蹄寺石窟群,是汉传佛教石窟、藏传佛教石窟、西夏洞窟交融荟萃之地。丝绸之路佛教的兴盛,形成新疆石窟、河西石窟、甘宁黄河以东石窟、陕北石窟四大区域。河西走廊是北传佛教交流传播之地,敦煌有“华戎交汇一都会”的美誉。
敦煌是一个丝路文化名城,是集壁画、泥塑、经卷、文物一身的耀眼明珠。莫高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精品,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492个洞窟中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民、清时期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还保存着历代彩塑3390身。这些艺术珍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心灵和价值追求以及丝路古道上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莫高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文化的汇流及其影响和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历程。敦煌在汉唐时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咽喉要隘,如今也是通往青海、西藏、新疆的交通枢纽,是一个能吸引全世界人目光的著名旅游城市。
河西走廊是一个长城走廊,引人注目的是万里长城与丝绸之路并行,成为独特的风景。河西走廊保存着战国、秦、汉、明四代长城,全长4500公里,长城沿线关隘、城堡、烽燧林立,各种文物、遗物、遗迹相当丰富。
河西走廊是一个寺庙走廊。张掖是“半城塔影”,“遍地古刹”,西夏的大佛寺、武威文庙西夏碑、武威西夏博物馆、莫高窟、榆林窟等神秘的西夏文化资源,光耀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一个简牍文化走廊,著名的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都出土于河西走廊。此外也有战国秦简和魏晋简,更有唐代吐蕃文、宋时西夏文木牍。
河西走廊是汉唐文化西传见证的走廊。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丝绸之路,“列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据二关(阳关、玉门关)”,霍去病鞭涌五泉、畅饮酒泉,隋炀帝西巡与万国博览会,薜仁贵征西兵困锁阳城,薜丁山、樊犁花征西,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建立,边塞诗歌与边塞战争,中外贸易往来与中西文化交流的胜景历历在目。
河西走廊是展示中国古今文化的隧道。历史有惊人的巧合,汉唐丝绸之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之路、甘肃文化长廊、现代亚欧大陆桥、西部大开发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等等,都汇流在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地段。
河西走廊是丝路文化艺术的走廊。《丝路花雨》《敦煌古乐》《敦煌组舞》《西出阳关》《大梦敦煌》等敦煌舞蹈作品,已经成为甘肃文化走向世界的品牌产业。
随着历史时空的流转,历代名人沿着丝路古道从长安出发,在河西走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西汉膘骑大将军霍去病出征河西,率军驰骋千里戈壁,打败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从这里迈向佛陀之国;诗圣杜甫、王维等边塞诗人也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林则徐被贬官流放,拖着沉重的脚步,沿丝路走向西域……走在丝路古道上,仿佛进入时空的隧道,一种强烈的感召,会令人像一个朝圣者,在艰辛的跋涉后心灵终于找到一种启示和洗礼,那些曼妙、瑰丽、壮阔、雄迈将永留心间。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