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阆复还汉中次益昌
作者: 陆游
北首褒斜又几程,骄云未放十分晴。
马经断栈危无路,风掠枯茆飒有声。
季子貂裘端已弊,吴中菰菜正堪烹。
朱颜渐改功名晚,击筑悲歌一再行。
【说明】
此诗乾道八年(1172)十月自阆中复还南郑途中作于绵谷县(今四川广元)。诗人抗金愿望屡屡受挫,自感前途艰险,欲归隐而不忍。
【注释】
汉中:秦汉郡名,东汉时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东。宋为兴元府。诗中沿用汉中代称兴元府。 次:住宿。 益昌:代称利州。唐天宝初改利州置益昌郡,乾元初复为利州。宋因之。
北首:北方。 褒斜:古栈道名。自今陕西眉县沿斜水及其上源石头河,经太白县,循褒水至汉中。诗中代指汉中一带抗金前线。
茆:通:“茅”。茅草。
“季子”句:借用战国时苏秦(字季子)艰难说秦的典故喻自己抗金主张不被朝廷采纳。《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貂裘:貂皮衣。 端:副词。终究,真正。
“吴中”句:借用晋人张翰(字季鹰)弃官归里的典故排自己报国不成、回乡不忍的忧愤。《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格,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莱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逐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吴中: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
“击筑”句:用战国末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典表悲壮心情。《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往刺秦王)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筑:古代弦乐器,用竹尺敲打。 一再行:一两首曲子。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司马相如字——选注者)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
出处:陆游汉中诗词选/孙启祥 选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