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张贵田

院士类别: 工程院院士


一个院士的航天梦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
                                    ●李 林
                      惊险之夜
    公元1992年3月22日,星期天,18时30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夕阳西下,四周山头上数以千计的观众静静地等待着中匡发射“澳星”这一辉煌瞬间的 到来_
    高耸人云的发射塔伸出它活动的巨臂,将乳白色的、秀丽而挺拔的“长二捆”火箭紧紧 拥抱在怀中。
    在发射中心指挥大厅里,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将这生动的画面俱收其中。观察席前排坐着 一个彪形大汉,头上的银丝犹如正在闪动的射线,,红润的脸膛上两只大眼炯炯有神,两撇 乌黑的浓眉却与满头白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刻,他不停地抬腕看着手表,又不时将目光投 向前方的屏幕。他,就是当时的067基地主任。此次发射现场副总指挥、著名火箭专家张贵 田。
    18时40分,随着指挥员一声“点火”的口令,“长二捆”火箭轰然一声,尾部喷了一股 橘红色的火焰,仿佛痛苦地摇晃了一下,那巨大的身躯却没有腾空而起。射向苍穹。啊?! 电视机前的几亿双,不,也许是几十亿双不同颜色的眼睛瞬间同时吃惊得不能转动了。发射 指挥大厅的观察席上,张贵田的嘴角蓦地抽搐了一下,身子突然挺直,眼睛依旧紧盯着那巨 大的屏幕,似乎要从这一瞬间捕捉到什么,可是,他似乎感觉到自己的瞳孔在放大,脑袋嗡 嗡作响。“老张!”他的邻座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向他耳语着什么。他什么也没有听 到,蓦地,他那1.82米的身躯。站了起来,向大厅外急步走去……
    在秦岭南麓的一条峡谷里,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平台惯性器件的研制基地——航 天部067基地,电视机前的人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他们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可这毕竟 是事实啊!一种不可言状的东西在心中涌动,设计员、工艺员。工人,男的、女的、老的、 少的纷纷跑出家门,拥向街头巷尾,见人就想询问,想述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基地党 委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一阵接一阵地响,人们不约而同地打电话,要求直接跟西昌的张贵田通 话,设计员们想把分析故障的想法告诉他,工人们则想向他们的主任问个明白:“这一切到 底是为什么?”
    此刻,张贵田正向发射塔旁的测控中心奔去。情况明摆着,火箭没有变成“天使”,则 很可能变成“魔鬼”,箭体内那上百吨的推进剂如果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张贵田顾不了这 些,他大脑里挤满了正常的、不正常的遥控参数。
    “张主任!”张贵田的脑后传来呼唤声,试验队员们也冲过来了。
    “张主任,危险!您别去,有我们几个在!”小刘挡在了张贵田前面。
    “危险?我不去?!那要我这个副总指挥干什么!”张贵田一声怒吼,头也不回地向前 奔去。眼前发生的事情多像一场梦啊!风云突变,瞬息祸福,甚至来不及说一声“为什么” ,就
  被逼到生死攸关的绝境。是啊!他所从事的事业不正是一场吉
  凶难卜的梦吗?
                        南苑凤沙
    北京、1963年冬天的一个日子,一场大雪过后,天空仍然灰蒙蒙的,寒风夹带着沙尘怒 吼着,道路上布满了道道冰辙。
    在南苑通往外地的路上,一辆老式解放牌卡车在艰难地行进着,司机不停地踩油门,发 动机不时地高声轰呜,似乎为这道路的艰难而怨声不绝,又不得不在人的操纵下慢慢地爬行 。车厢里坐着5个人,戴着棉帽,裹着大衣,穿着胶鞋(那时叫解放鞋),一个个鼻头冻得 通红。这几个人正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那个高个子的年轻人便是张贵田,此刻,他正带着 燃烧室工程组去长辛店搞试验。如此乘着卡车顶风冒雪去做试验,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 饭了。
    张贵田和他的工程组在南苑搞设计,试验却在外地,两地相距几十千米。卡车终于到达 试验场地了,可小伙子们费了好大劲才从车上跳下来,他们的胳膊和腿都冻僵了。
    “贵田,这种敞篷车,只有在红场阅兵的时候,才派上用场吧广
    “不,咱们这个敞篷车是大型的,规格要高些!”张贵田一句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张贵田是1961年回国的。
    这一年,我们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断绝援助,撤走 专家,使进人最后阶段的火箭仿制工程遇到了极大困难,再加上我国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 真是“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航天之路似乎遇到了历史的绝壁。是进还是退 ,是上马还是下马?中国航天面临着一次重大抉择。毛泽东主席表态:“要下决心搞尖端技 术,尖端不能放松,更不能下马。’”陈毅元帅表示:“脱了裤子当,也要把我国的尖端武 器搞上去。”聂荣臻元帅说:“逼上梁山,自己干吧!”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继续抓紧 导弹研制的决策。
    这年3月,张贵田从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了。整整五个春秋,张贵田从 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图书馆,三点一线,无暇去欣赏异国他乡的风光。临行前,苏联同学 邀请他一起去游玩,去欣赏莫斯科的冬景。
    3月的莫斯科依然是冬天的景色。积雪下的莫斯科很美丽,克里姆林宫像一座水晶宫, 列宁山、莫斯科河畔的风光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此时此刻,张贵田却有点心不在焉,他的心早已飞回中国。陪同的苏联同学希望他能够 留下来,说苏联的条件好,对他的事业有利。他婉言谢绝了。回到学院,他急切地打点好行 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途。
    1991年,一个原苏联代表团来到067基地参观,其中一位是张贵田当年的同学。当这位 老同学在这深山峡谷里看到满头白发的张贵田时,两位老同学热烈地拥抱在一起。临别时, 老同学拍着张贵田的肩膀,伸出大拇指说:“张,好样的!”
    回国后,张贵田被分配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火箭发动机设计部工作。中苏反目,时事艰 难,对此张贵田心情激愤。在苏联留学5年,他感到中国人并不比苏联人笨,苏联人能办到 的,中国人同样也能够办到。他和同志们一起,向党委表示:“生是五院人,死是五院的鬼 ,我们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难造出‘争气弹’。”
      我国的导弹事业,是从仿制开始的。真正开始独立研制的
  型号是X型导弹。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XM型导弹。这两个
  型号奠定了我国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技术基础。
    在研制某型导弹发动机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重大的技术难关——不稳定燃烧问题。这个 难关不解决,不仅会影响发动机的稳定性,而且会影响发动机的研制周期。当时,张贵田担 任燃烧室工程组长。一天,他带领工程组,坐着大卡车离开南苑,风雪兼程前往外地做试验 。
    下车后,张贵田甩掉棉衣,一头扎进试验室。试验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张贵田自始至终 都“钉”在里面。休息了,大家想轻松轻松,找来了扑克牌,又去喊张贵田,却见他歪倒在 椅子上,已经酣然人睡了。扑克不打了,大家悄然离开了休息室,好让他们的组长享受香甜 的一觉。
    是的,他该休息一下了。作为工程组长,为了突破不稳定燃烧这个难关,在近两年的时 间内,他摸索出好几个技术方案和试验方案,燃料也换了两三次,前后进行了几十次试验, 从南苑到外地的酷暑严寒中,他不知走了多少越!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张贵田获得了成功。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不稳定燃烧的存在 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了不稳定燃烧问题,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增强了稳定性,从而大大 缩短了发动机的研制周期。
    接着,国家开始着手制定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计划,这是张贵田梦寐以求的愿望2当然, 等待着他的是更加崭新更加艰巨的任务。
                       戈壁驼铃
    茫茫星海,淼淼银河,面对那高深莫测的宇宙,人类产生了多少神奇的传说和梦的希冀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一个梦接着一个梦,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演绎着人类文明的历史 。
    明朝初年,一个叫万户的人,身背自制的“火箭”梦想飞进茫茫太空。然而,随着一声 巨响,他的躯体连同他的梦一起被炸得粉碎。古往今来,多少人杰为人类的梦想而慨然殉道 !
    历史的车轮驶到了公元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用一枚RM洲际导弹 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尔后,美国、法国等国家相继发射了卫星。人类终于 把一个长久的梦变成了现实,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头顶那滚滚星河献上朵朵美的浪花。
    中国的星呢?
    1965年,国家正式下达了X工程,即发射第一颗卫星的任务。张贵田承担了二级火箭发 动机的研制工作。主攻高空点火问题。火箭发动机级与级之间的配合,就像田径运动的接力 赛,一级工作完之后由二级来接力,而一级火箭发动机工作完之后,火箭已经到达高空,高 空气压低,温度低,这对二级发动机点火非常不利,容易产生爆燃。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关 键摆在了他和同事们的面前。
    这不仅仅是技术难题。
    工程开始的第二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上下像着了魔,一片疯狂 ,负责高空发动机试制的某单位,厂区空荡荡的,听不到一丝往日的机器轰鸣声。斑驳陆离 的大标语、大字报铺天盖地,上面写着被揪出来的“走资派”。“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特务 ”的名字。一派恐怖气氛。
    科研任务刻不容缓。张贵田和同事们为此皱紧了眉头。不久,七机部实行了军管。一天 ,军代表找到了张贵田。
    “运动你可以不参加,发动机搞不上去我找你!”军代表对张贵田说。
    “困难再大,也要让卫星上天!请组织放心。”张贵田信誓旦旦。
    在当时这需要何等的勇引 派性斗争异常激烈,张贵田又是原苏联留学归来的。“苏修 特务”、“以生产压革命”、“白专”的帽子,随时可能给他戴上。把他当成专政对象,打 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随时可以变成现实。
    张贵田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日把高空发动机搞成。因为卫星 最后要进人轨道,需要它那奋力的一举。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解决高空点火这个难题,张贵田在设计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改进燃烧室头部设计,加大喷管,千方百计提高性能。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张贵田的眼 圈黑了,两腮陷了,他多么希望卫星上天那一刻早日到来啊!
    我国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前夕,发射了一枚试验弹。为了对发射卫星用的发动 机的可靠性进行分析评价,必须找回试验弹发动机的残骸。
    春节就要到了。
    除夕的晚上,张贵田年轻的妻子领着3岁的女儿放完一串鞭炮,从厨房端出一小盆肉馅 ,开始包新年的饺子。小女儿独自在给一个布娃娃穿新衣,小嘴还嘟嚷着:“乖孩子,穿新 衣了。要过年了!”窗外,不时传来一阵爆竹的欢闹,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举家团圆的天伦之 乐中,小女孩似乎想起什么,放下手中的布娃娃跑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你不是说爸爸过 年要回来的么,怎么……还不回来呀?”“乖孩子,等着吧,爸爸会回来的。”母亲回答道 ,她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觉察到的泪光。她心里明白,张贵田此刻已经到了酒泉。
    大年初一的酒泉机场,停机坪上银鹰的身上披着一层军用帆布。已经没有过往的旅客了 ,候机楼里显得冷冷清清。邻近的宿舍里,桌子上摆着饭菜杯盘,张贵田敞开衣襟,端着酒 杯,正和设计人员一起同几名解放军战士碰杯祝福新年。翌日,张贵田和几名设计人员以及 部队的解放军战士又将骑上骆驼。奔向茫茫戈壁。佳节思亲,张贵田何尝不是如此,但全国 人民正在翘首期待着第一颗中国卫星上天啊!
    大漠孤烟,戈壁清泉,前人留下的画卷令人心驰神往。张贵田像许多未到过戈壁滩的人 那样,怀着诗一般的想像。然而,眼前的景象使他那心中的意境荡然无存。
    戈壁滩的清晨,寒风冽卧 中午,骄阳似火;一晚上,气温骤降,穿毛皮鞋不行,还要 穿毡鞋。
    天色暗淡下来,夜就要来临了。这支小小的队伍停了下来。他们要安营扎寨了。张贵田 一把甩掉了棉衣,这是他的习惯或者说是风格吧。他抄起一把铁锹,招呼大家道:“来呀, 给自己做窝了!’”
    “嗨!这有点像挖墓穴。”旁边的年轻人应声答道。
    “等我们完成任务,你就躺在里面安息吧!”张贵田笑道。“那会变成木乃伊的!”不 知谁又接了一句,引起一片哄笑声。
    夜里,大家都睡在挖好的沙窝里、张贵田试探着伸出手,真是不见五指!沙海里一片沉 寂,听不见乌儿和蛐蛐儿的叫声。他翻过来倒过去,总算睡着了,可不过十几分钟又冻醒了 ,他起来跑一跑,跳一跳,暖暖身子,再接着睡。
    几天过去了,经过苦苦搜索。终于找到了残骸,大家欣喜若狂,好像找到了一颗世界上 最大的蓝宝石。张贵田被抬了起来,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向空中…··。
    张贵田终于解决了高空点火的关键问题,我国自行研制的高空发动机诞生了。这型发动 机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后来又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等 多颗卫星。
    imp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一举发射成功。举国上下,一 片欢腾。张贵田遥望星空,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他能不激动么?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的梦想,在一瞬间变成了辉煌的现实!
                        艰难的旅途
    199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当年惟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将在这里颁奖。受奖的项目 是长征四号火箭。张贵田代表研制人员接过奖杯、奖状和证书。此刻他显得很激动,满头白 发似乎格外引人注目。记者们拍下了这一历史性的镜头,《光明日报》把它刊登在头版的位 置。
    为了研制新型高空发动机,为了这一天,张贵田在秦岭南麓的深山峡谷,一干就是20多 个春秋啊!
    秦岭蜀道,宝成铁路从这里穿过,构成我国连接西北西南的交通大动脉。这条铁路一直 在超负荷运转,列车)门流不息,每天把成千上万的旅客从南方送到北方一,从北方送到南 方。
    一天,一趟从成都开往北京的列车在秦岭南麓一个三等小站停了下来,从月台上气喘吁 吁地挤上来几个旅客,他们穿着劳动布工作服,每人身后背着一个大行李包,领头的是个大 高个的中年人。看他们那身土气的打扮,多半是小贩吧?不,他们,就是我国当代的火箭专 家。那个高个中年人就是张贵田。
    张贵田放下行李包,刚擦了一把汗,一位列车员就与他们打上招呼了。“包里什么东西 ?”列车员例行公事地问道。
    “机器部件。”回答道。
    列车员掂了一下,行李包一动不动。“这么沉啊!超重了,罚款!”一张罚款单据马上 递到了张贵田面前……
    他是在完成某工程任务之后,来到秦岭腹地中的p基地的。那时“大三线”的序幕已经 拉开,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建设战略后方基地。张贵田被任命为067基地设计室主任,负责新 型高空发动机的研制。当时国家的通信手段很落后,外交、军事都迫切需要改进通信手段, 研制发射地球同步卫星迫在眉睫。三级发动机X-X-X的成败,关系到地球同步卫星发射的 成败。
    这种发动机即便是在现在同类的发动机中也属于佼佼者,可以想见当年研制工作刚刚起 步时的艰难程度。为了提高性能,特别是解决高空二次启动等技术关键,张贵田付出了超乎 寻常的努力。
    当时,生产厂家距基地有 1500千米之遥。他的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2岁,全靠妻 子带着,而妻子也承担着科研任务。为了让他一心搞研制,妻子默默地承担了家中的一切。
    1985年3月的一个早晨,7点钟左右,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手术室。无影灯下,医生正在为 一位病人做手术。病人就是张贵田的妻子。她患了中耳炎,病情严重,鼓膜、听骨已经化脓 。手术到中午12点才做完,整整做了5个小时。手术后她3天不能下地,陪伴她的是同病房的 6位病友。她们都感到不可理解,竟然没有一个亲人来看她!那天,张贵田终于来了,但他 是陪部领导去发射场路过这里的。他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妻子,心里一阵难过,也仅仅难过了 一阵,又匆匆地走了。临别他望着妻子深情地说:“我欠你的账太多了.这一辈子恐怕是还 不清了”
    妻子说:“只要我不是你的负担就好了,去吧!我一个人的事情好克服。你要是不去, 多少事情不好克服哇!”
    泰戈尔说,理解是爱的别称。一还有人说,事业和爱情是人生的两只翅膀。
    张贵田觉得很充实,他有事业,还有一个温暖的家。
    067基地所在的地方只有一个三等小站,卧铺车票很难买到。到生产厂家出差,没有卧 铺张贵田就坐着,有时连坐位也没有,就只有站着。任务在身,说走就走,赶上什么车算什 么车。当时,由于保密的需要,产品要有专门车皮押送,但审批手续复杂,而研制时间又紧 ,张贵田和同志们背着产品挤火车,一个涡轮泵几十千克,一个燃烧室更重,难怪列车员要 罚他们的款。
    出差的途中要经过北京,那时北京的副食品比较多,他们就采购一些精、肉、面粉等食 品带到生产厂家,送给协作单位的工人师傅,补充他们的精力,以便早日完成任务,而他们 自己的孩子在深山里,却难得吃到这些东西。
   X—X—X 发动机终于研制成功了,可张贵田却掉了十几斤肉,魁梧的身材变得修长了。
    80年代。
    ——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风云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X—X—X发动机是长征四号火箭的第三级。张贵田是研制这种发动机的功臣。在庄严的人 民大会堂,张贵田激动地举起了手中的奖杯。
  ·‘黑又亮7”记者纳闷了~
    张贵田的家住十一所,离机关约20千米。他数年如一日,上下班同职工一起挤班车。尤 其在冬天,出家门天刚蒙蒙亮,进家门夜幕已降临。职工们诙谐地说他是“黑又亮”。基地 几次提出派车送他上下班,他都婉言拒绝了。
    车到站了。小李领着记者来到一栋灰色的二层楼房前.用手一指说:“二楼那头就是。 ”
    年轻的记者瞪大了眼睛:“这就是国家级专家的住所?是不是在开玩笑?”
    20多年来,张贵田一家就住在这“三线”建设初期建成的简易楼房里,一八墙结构,没 有卫生间,没有阳台,40多平方米,4口人。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岳父有一段时间也住在 这里。
    记者若有所思地离开了张贵田的家。
    老外就更感到玄乎了。在他们眼前。没有高大富丽的现代化建筑群,没有结构新颖的专 家楼,也没有豪华舒适的专用卧车,只有一片灰色的“火柴盒”散落在峡谷两岸,这样的境 界恐怕只有在洋人的童话里才能找到。直到张贵田领着美澳专家参观了试车台、总装厂房以 及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后。专家们才由衷地竖起拇指说: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
    不久,中国长城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正式签署了中美“澳星”发射合同。中国将用新一 代大推力火箭——“长二捆”——发射“澳赛特B-1”通信卫星。这是美国休斯公司为澳大 利亚制造的一颗第二代通信卫星,重达7石吨。当时,离合同规定的火箭首次发射试验时间 仅仅18个月。
    “长征二号卫”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丙” 的基础上改进的新型火箭,由于它采 用捆绑技术加了四个助推器,所以称为“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简称“长二捆”。这是我 国当时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火箭。
    1989年是我国航天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也是p基地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长M捆”研制 周期为18个月,这已是航天史上所罕见的。可“长二捆”所需的五种发动机要在l4个月里研 制成功,更是史无前例的。美国人讥讽说:-“中国人吃了鸦片,产生了幻觉、”因为在正 常的情况下研制这种高难度的发动机,在美国也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困难摆在了(M人面前 ,摆在了067基地的领头雁张贵田面前:一是时间紧;二是技术关键多,“长二捆”发动机 有十几项新设计、新工艺,其中二级喷管、推进剂利用系统既是关键的关键,也是难中之难 ;三是风险大,发动机要在一年内进行7次高难度试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出现一 次失败,整个计划就可能落空,倒排的时间表上没有一天反复时间。
    夜深了,张贵田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办公桌上散乱地堆放着技术报告和各种资料,案头 的烟灰缸里烟头狼藉,刚掐落的烟头还冒着缕缕青烟。他背着手,神情严肃地从办公室的一 头走到另一头,又从另一头走回来。满头的白发在灯光映照下闪闪发光,仿佛那既是一团智 慧,又是一堆不容推卸的责任。一切都在表明,这位不是将军的将军正进人一场大战的前夜 ……
    会议室里,坐满了基地下属厂所等单位的领导,张贵田在慷慨激昂地作动员报告……
    这是一场决战,067基地没有回旋余地,只有背水一战。一场奋战“长二捆”的大会战 开始了。
    夜,安谧,窗外不时地传来夜莺的啼叫,还有昆虫的瞅瞅声,车间机器在轰鸣……
    80吨重的试验平台在定位……
    5米多高的试验台架在紧张地安装……
    张贵田戴着安全帽穿梭于车间和实验室之间,他已经连着3天没有回家看一眼了,吃住 都在机关,数过家门而不入。
    1990年7月6日,特大洪水、泥石流袭击了067基地。一时间,交通中断,房屋倒塌,车 间被毁,机器设备被淹没,国家财产和基地职工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损害和威胁。当时, 张贵田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长二捆”试飞任务。听到这不幸的消息,张贵田禁不住 老泪纵横……
    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首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曾讥讽“中国人吃了鸦片” 的美国火箭专家称赞道:“中国人行!”
    然而,1992年3月22日,正当长城公司正式履行发射“澳星”合同时,一场意想不到的 惊险发生了。
                        重振雄风
    1992年3月23日,发射澳星失事的第二天。
    发射塔周围黄烟仍在弥漫,有毒的气体仍在挥发,故障核查分析工作却刻不容缓。张贵 田立即组织试验队员,参加对容器内推进剂的泄出工作。火箭燃料刚刚泄完,张贵田又迫不 及待地带人检查发动机。如果是因为发动机故障,那他该有多大的责任啊!残存的毒气仍然 刺鼻,张贵田毫不顾忌。
    打开2、4助推器发动机,一股残存的氧化剂迅速从燃料输送管道中流出,而打开l、3助 推器时,其发动机喷管的烧蚀程度明显不一样。看来l、3助推发动机未能正常工作,是由于 没有得到正常的燃料供应。
    4月14日,经我国7名高级火箭专家组成的故障分析审查委员会审定,得出如下结论:
    这枚“长二捆”火箭发射失利的原因是助推发动机点火后,l、3助推器发动机氧化剂副 系统断流活门电爆管识爆,使1、3助推器发动机关机。电爆管识爆是因为点火控制电路中的 程序配电器工作电流较大的火药启动器控制接点上有铝质多余物而造成的。
    铝质多余物的存在,使接点闭合后接触不良,产生高温引起爆燃现象,形成银离子流, 导通了相邻的氧化剂副系统断流活门控制点而使该电爆管识爆。
    这个事件纯属小概率事件,与发动机的质量无关。
    作为火箭发动机专家,他亲手研制的发动机不是造成发射失败的原因,张贵田本可以吐 一口长气,但作为发射场副总指挥的张贵田,仍然轻松不起来。要知道,这是中国承揽外国 卫星发射业务,其利害关系非同一般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次失利,如同在国际大赛中 让对手先进两球,我们面临背水之战。”
    是的,067基地主任、“长二捆”火箭发动机专家面临的又是一场背水之战。
    “澳星”第一次发射没有成功,但从长城公司与休斯公司签订的整个“澳星”发射合同 来看,中方仍然有一定的回旋余地。由于中国是用一种全新的火箭来发射美国一种全新的卫 星,因此美国选择了再发射和交叉再发射的条件。经双方协商决定再次发射的时间定为1992 年8月。
    一份急电从航天部发到067基地,部里指示:067要全力以赴完成再次发射用的8台发动 机的生产任务,时间为两个月。
    火箭发动机不同于飞机发动机。飞机发动机可以使用上百次、上千次,直到不能再使用 ,火箭发动机只能是一次性使用。所以,第一次发射失败尽管与发动机无关,但火箭上的发 动机却因此一次报废了。如果要换新的火箭,就必须重新生产发动机。
    8台发动机,两个月时间,谈何容易!航天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台发动机成 千上万个零件,成百上千道工序,有多少生产部门,多少人围着它转啊!
    但张贵田对北京的记者说:5月底之前保证拿出8台合格的发动机,否则,去做“杨继业 ”。他立下了军令状。
    张贵田连夜主持党政领导联席扩大会部署任务,要求基地生产总调度室24小时值班,接 着又一屁股蹲在了车间和试验室,他要现场办公,亲自督战。
    交织着汗水和心血的54个日日夜夜过去了,p基地提前6天完成了8台发动机的生产任务 。
    晨曦初露。装着发动机的车辆徐徐驶出了基地。张贵田潇洒地挥动手臂,目送着8个新 生的“孩子”奔向卫星发射场。霞光洒在他脸上。他瘦了,也黑了,满头白发显得更白。
    8月14日晨6时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朝霞满天,白云朵朵。等待观赏“‘长二捆”又一 次发射的人群,盖满了四周的山头。
    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大型屏幕两侧的显示图板上,数据、图表频频变化,调度口令 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屏气凝神,正在完成最后几项工作。
    摄像机镜头又一次对准了观察席前排的张贵田。这个镜头持续了好几秒钟。张贵田脸上 的神色明显地比上一次凝重多厂,抬腕看表的频率也比上一次明显地加快。他也许比所有场 外的观众都更紧张。是的,如果说第一次发射的成败意义重大的话,那么第二次发射的成败 则将决定中国航天的命运。
      “牵动!”
      “开拍!”
      “点火!”
      “起飞!”
      随着一连串短促有力的指令,“长二捆”火箭尾部喷射出
  8条火龙,顶部托举着“澳星”,扶摇而上,直刺蓝天。
      “助推火箭分离广
      “整流罩分离!”
      “火箭调姿!”
      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张贵田绷直身子,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盯着大 厅显示屏上火箭划出的轨迹。直到“卫星人轨”的消息传来,大厅里顿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 鼓掌声和欢呼声。
    “成功了!成功了!”
    美国休斯公司代表和中国工作人员一次又一次相互击掌相庆,澳方代表姜森连声说道: “太棒了!太棒了!”
    张贵田此刻却显得异常平静,但我们可以想像平静的海面下面有多么巨大的洋流在涌动 。他扬起头,似乎望着深送的太空,深深出了一口气。
                        壮心不已
    斗转星移,时间的车轮走到了1993年。067基地移师西安,进行战略性的大转移。经过 二次创业,在西安南郊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航天城,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呕心沥血苦 苦奋斗了一辈子的张贵田退居二线,不再担任基地主任的行政职务。按说他也该喘口气了, 可是他没有。他身兼数职:航天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067基地科技委主任。1995年11月15 日,陕西省政府、中国工程院在西安举行隆重仪式,为在陕的张贵田等著名科学家颁发证书 。祖国和人民将崇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冠授予这位航天专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张贵田担负起了关系中国航天加速发 展的又一项重大使命,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同事们一起向代表世界航天尖端水平的大推力火箭 发动机这一新的科技高峰发起冲刺。
    像每个从事航天动力系统研究工作的航天专家一样,张贵田深深地感到:在航天高科技 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始终在世界航天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不断地向 航天高科技的前沿阵地发起冲击。为此,他把自己的才智和心血奉献给了全新的航天动力技 术——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的攻关。
    近几年来,他像当年在秦岭山谷里工作时一样,来回奔波于一个新的大三角——西安、 北京和秦岭试验基地之间。
    一次,张贵田又回到了秦岭深山参加一项十分关键的试验,试验前一天,他很晚才人睡 。夜里,他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试车台的控制间里观察显示屏上的试验曲线,突然 ,那个曲线发生了异常,并且变了形。张贵田急得大叫起来。同宿舍的人连忙叫醒了他。
    第二天在试验时,张贵田特别关注曲线的变化。但并没有出现梦中的情况。他这才放了 心。事后说起这件事,他打趣说:“真是梦有所思,日有所想啊。”
    苍天不负有心人,1999年2月6日16时51分,我国一个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试验在秦岭深 山获得圆满成功。这不是一般意义的试验,它标志着我国航天动力装置将发生脱胎换骨的转 变,预示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张贵田还在航天科研第一线忙碌着,他正梦想着那一天的的到来。
    人生有多少梦!人类又有多少梦?生命犹有完结的时候,而梦是永无止境的。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