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陕西历代名人>国际友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柯棣华

责任者: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柯棣华(1910~1942)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柯棣华是华名。印度人。1930年考入孟买戈瓦德汉达斯·桑达尔达斯医学院,1932年8月因参加学潮被勒令退学。同年12月又考进孟买格兰特医学院,1936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留校担任生物学助教,后任住院医生。

  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罪行,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愤慨,柯棣华和他的青年朋友多次向执政的国大党提出:“用我们的血,用我们的汗,去支援中国人民的斗争。”1938年,印度国大党决定派遣援华医疗队,柯棣华申请加入,得到批准,于同年9月1日随队长爱德华离开孟买,9月17日抵达广州,后转至武汉。10月底,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医疗队先后转移到宜昌、重庆,并正式向国民政府卫生总署提出去延安的要求,但受到百般阻挠。柯棣华直爽地说:“我们不是来参观的,印度人民派我们来是支援中国人民抗日的。”医疗队员的名字本来都无“华”字,就是为了表示援华的决心和对中国的热爱,在离开重庆前夕,他们决定在各自名字的末尾都加个“华”字。

  可是,正当他们整装待发准备去延安的时候,柯棣华接到哥哥的来信,说“父亲去世了”。他含泪谢绝了同伴们劝他回国的建议,坚定地说:“我还是到延安去!”1939年1月22日,医疗队在艾黎的陪同下离开重庆,2月3日到西安。由于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的刁难,在西安耽误了8天,2月12日才到达延安。2月14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公学礼堂举行盛大欢迎会,毛泽东等领导人出席。五位大夫激动地登上舞台,用中文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柯棣华还用中文高呼“印中两大民族团结起来,打倒法西斯”等口号。第二天,医疗队员在杨家岭窑洞里拜会毛泽东。毛泽东关心地询问了印度的情况,并赞扬他们援华的诚意。经过几天参观,柯棣华被聘为八路军野战医院的外科军医。这是设在距延安以东十多公里半山腰上的一个窑洞医院。柯棣华和大家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并立即投入医院扩建工程的劳动。他拿起铁锨为窑洞医院铲土,然后一筐一筐将土抬走,经常累得满头大汗。他看到医院里医生与护士、领导与士兵互称同志,互相尊重,经常开会、交谈,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感动地说:“这是全世界罕见的制度”。经过一段艰苦努力,八路军医院成了名副其实的模范医院。柯棣华与爱德华、巴苏华一起,上午查病房,给伤员治疗;中午是窑洞手术室光线最好的时刻,他们就给伤病员做手术;下午到门诊室为战士和老乡看病;晚间还经常参加中国同志的学习讨论会。柯棣华在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还向年轻的医护人员传授外科手术;平时经常与中国同志谈心,听讲抗日故事,向讲抗日故事的同志学习汉语和学唱抗战歌曲。大家都亲热地称他为“同志”、“自家人”、“国际友人”。

  1939年7月10日傍晚,周恩来在延河边意外地从马上摔下来,右肘的小臂下端骨折。当晚11时,柯棣华等人闻讯后,拿起药箱和听诊器,连夜赶到杨家岭周恩来住的窑洞,与在延安的第一流医生进行了会诊治疗。以后,每隔两天就去探望一次伤势,为周恩来换药包扎。

  医疗队员了解到抗战前线缺医少药的严重情况,便多次提出到前线去的请求。八路军卫生部批准他们的请求后,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了欢送会,柯棣华激动地走上讲台说:“同志们请相信,我们绝不辜负中国共产党的殷切期望。”同年11月4日,柯棣华等三人和德国青年大夫米勒离开延安,12月21日到达山西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总司令的热情欢迎。柯棣华在晋察冀前线工作了三年。他以白求恩为榜样,既参加战斗,抢救伤员,又给驻地老乡看病,为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学生讲课,生活极为紧张。期间,1942年7月7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9日不幸病逝。

  噩耗传到延安,中共中央和边区人民无限悲恸。12月30日举行追悼会,朱德宣读祭文。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出处:陕西省志.人物志.中册/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