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陕西历代名人>教育与文化人物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高培支

责任者: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高培支(1881~1960)名树基,字培支,别号悟皆。祖籍陕西富平,生于陕西陇州(今陇县),后定居西安。幼读私塾,后考入乡庠。陕西高等学堂毕业,例奖拔贡。清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年10月西安起义成功后在秦陇复汉军政府总务府充任铸印官,1912年7月改委督署秘书厅一等撰铸兼编辑员,12月又任全国读音统一会陕西代表,参加制定“注音字母”讨论时,理服群雄,终于争得“万母存其音”。1913年8月任陕西省模范巡行宣讲团团长,1916年2月复充省公立模范通俗教育演讲所所长,5月兼陕西省图书馆馆长。这一年,他以“有功社会教育”,先获二等金色嘉祥章;又以“办事精敏,成绩卓著”,获五等嘉禾奖章;120年再晋四等嘉禾奖章。以后去京、津、沪、杭购买图书,易俗社的《二十四史》等书,亦由高顺道代购。自1920年到1960年,曾在多所中学、师范、职业训练所任国语、国音、算术教员。
  高在从事教育的同时,于1912年7月与李桐轩、孙仁玉、杨西堂、薛卜五、范紫东、王伯明等,以振兴西北文化、提倡西北实业、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创办了陕西易俗学伶社。此后数十年,他热心于戏剧事业,把戏剧事业当做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辛勤耕耘,乐此不疲。他在自述中说:“社会教育刻不容缓。又须知所学技艺,即是化妆讲演,所负责任,即是改良社会。改良即是革命,革命即是易俗。时间无停止,革命无停止;社会无停止,易俗无停止。任大责重,来日方长。”他一生编写了54个剧本,其中的大本戏,在易俗社的编剧史上首推始元,《陕西易俗社第三次报告书》中有本社“长本戏之编,高培支《鸳鸯剑》始。其为戏也,善以积复杂之事实,错综变化,似将合而复离,意欲完而未尽,再接再厉,层出不穷。评戏者有‘长江大河,波澜壮阔’之誉”。其所编优秀剧目,可推《夺锦楼》。该剧立意为“劝忠实戒轻浮”,戏中除提倡婚姻自主、爱情坚贞外,还贯穿了忠奸斗争、爱国主义。词中有:“明知豺狼卧当道,岂为五斗米折腰”;“豺狼当道无公理,奴才也来把人欺”。这出戏至今仍演红于易俗社舞台上,各秦腔团多有效演,越剧、豫剧相继移植,还搬上了电视荧屏。另一出《人月圆》,立意戒烟、戒赌、戒嫖。一演出,就收到社会效益:浪子观剧后戒烟、戒赌,从妓院回了家,其父母、妻子携子偕夫,提上点心到易俗社感谢对其子、其夫、其人的教育,真是起到了“革命即易俗,易俗即革命”的效果。还有《亡国影》《纨袴镜》《尖头棒》《谈星》《今债热》《宦海潮》《鸦片战争》《侠凤奇缘》《崖山泪》《端阳苦乐记》《二郎庙》《暖玉佩》等剧目,都是寓意戒赌、戒嫖,反对外寇入侵,提倡科学民主,唤起民族志气的佳作。
  高从1922年起,先后三次主持易俗社社务,历经1926年“围城”、1929年年馑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困难岁月。他还在社长任期外任过该社评议长、教务主任、社务主任、剧务主任、编辑主任等职。他把剧社当学校办,除抓学生的技术专业外,对文化课亦抓得甚紧,要求甚严,就是在防日机空袭、疏散到城南观音庙村,在土壕、树荫下,还按时按节上课,排演抗日新戏。期间,他还创办了文史进修班,提高演职人员文、史、诗、韵知识。他以勤、俭、洁、整四字为社训,考核操行,培养美育,并实行民主管理,后台、食堂、教练、教员、财务、缮写、外交、票务、场务,都让演员兼任,锻炼学生管理才能,又避免人浮于事,保证业务实体的坚固。
  1938年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租易俗社剧场宣传抗日救亡。高让减收租场费,还派人排戏、帮演、赠戏剧行头衣装,颇尽其力。1949年西安解放后,高仍任易俗社副社长,同时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省、市政协委员、文联委员、剧目修审会委员。1950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此后,他勤奋阅读革命书籍,戴着老花镜再加放大镜,精读、细读,加“点”、画“圈”,以标文义重要。他以“永不退惰”为座右铭,继续实践自己“革命无停止”、“易俗无停止”的誓言。1960年1月3日逝世。

出处:陕西省志.人物志.中册/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