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 > 线上展览 > 读者活动线上展 > “诵三秦名家,品陕西佳作”主题系列活动获奖名单

从《西岐民俗录》到地方文献征集 

姓名:刘晓云  报送单位:岐山县图书馆  奖项: 作品赏评

  近日,有朋友咨询,古时婚姻的“六礼”是什么?我有些愕然,因不知,而为其推荐了本馆的地方文献《西岐民俗录》一书,以解惑。汗颜中我自己也详细的阅读了《西岐民俗录》及其增补篇,了解了岐山地区的婚丧嫁娶之习俗。

  《西岐民俗录》一书为崔思诚老先生于耄耋之年“采万朵花蕊而酿的‘蜜’”,是他积数十年之经历和心血,浇灌的又一丰硕成果!此书以婚俗篇、生育俗篇、丧葬俗篇三部分简要而明晰地记录了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有关社会风俗民情,主要内容涵盖了从人初生、结婚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岐山所有的有关习俗和禁忌。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现了人的心态和历史不断发展前进的轨迹。是一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好书。书中文字通俗,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充分反映了岐山人民自古至今婚、丧、生育沿革习俗,可以说是有关民俗学在一个地区的缩影,是有关当地历史文献的真实记录,这是很值得收藏和阅读的一部岐山地区民俗大全。

  阅《西岐民俗录》后,我深深的了解到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基。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周礼之乡”,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地,岐山民俗是周文化渊源之流在民间的积淀。研究和宣传民俗文化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移风易俗的必由之路。作者抢救这一部分文化遗产,是为了让后世子孙热爱故乡,热爱祖国,更是让读者看清,这些习俗,从古到今,在不断变化,今天改变了昨天的习惯,明天还会改变今天的习惯,在这里看清历史不断前进的轨迹。作者把当地风俗编撰成书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要唤醒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历史记忆,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传承中融合、创新、发展,以利于当代新的道德伦理。

  阅《西岐民俗录》后,我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文献征集、收藏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地方文献的突出特点在于其鲜明的地方性和本土内涵,这也造就了地方文献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特性,它不仅有助于本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而且能够为地方党政机关决策、史志编修、有关专业研究等提供更多的本土信息和资料,并通过服务大众而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和育人作用,浓厚本土文化气息。近年来,县图书馆共征集到《西岐民俗录》《岐山方言》《岐山文史资料》等各类地方文献3000余册,从这些地方文献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仅2016年就服务读者236人次,查找资料、提供各类资料信息500多条。这些地方文献为本地决策和规划部门、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县情和历史资料,也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从中了解了本县的历史沿革、民俗民情、地理变迁、人文特征,乃至一些家族的族群、族源、人口发展等状况及其兴衰传承,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  思及地方文献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图书馆的一名馆员,自己深深的认识到征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的做好地方文献征集、传承、宣传工作,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要积极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引导全民参与,合力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只有真正做到上到政府、职能部门,下到民间组织和个人都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保存,积极主动支持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地方文献征集氛围,征集工作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二是要组建征集专业队伍,开展经常性征集工作。成立一支专业队伍,明确征集工作任务,提高征集工作水平,才能真正把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知晓率。通过媒体、举办地方文献征集相关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认知了解地方文献,逐步形成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四是实现地方文献数字化,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加快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让更多的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到地方文献资料,了解当地风土民俗。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