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酒”越醇的年味——陕北年俗之浑酒

田敏 三等奖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每当想起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这句诗词时,我的脑海里便泛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大红的灯笼和家家户户饭桌上那一碗碗热气腾腾酸酸甜甜的浑酒。”它将我带到了儿时每年回老家过年的日子里...... 

  儿时的年味才是真正的年味。从“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乱拾翻”,一直要忙忽到“大年夜”。盼望已久的除夕终于到来,一年的劳顿在年味中释放,家家户户已经办好了年货。一年过一次年啊,一生又能过几个年!买鞭炮,割猪羊肉,办菜蔬,揭年画,贴对联,摆浑酒...... 可谓家家飘香,户户欢腾。大人孩子个个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笑容,那份热闹、惬意、浓香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要说什么最能代表家乡的年味?我看莫过于那一碗碗含着淡淡酒香的浑酒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差异等原因,黄土高原自古就不生产糯米,因此也就没有用糯米为原料而酿制的“米酒”。但是,聪明的家乡人却发明了用一种叫作“酒谷米”的小米酿制出另一类米酒——浑酒。 

  旧时每到农历腊月,陕北家家户户就像制作年茶饭一样制作浑酒,浑酒甘醇香郁,口感爽滑,浑厚饱满,是城乡人过年待客的最好饮料。在正月,人们看完红火和串罢门回到家中,感到又乏又渴,这时就想喝浑酒。浑酒既解渴又解乏,喝过之后感觉非常舒服。 

  有的地方也把浑酒叫黄酒或稠酒。陕北民歌中唱的那“热腾腾的米酒”,就是这种浑酒。浑酒其实并不是酒,应该算做是一种饮料,用本地产的软米和黄米做成的黄糊状的饮料。多呈米黄色,也有的是淡红色,其甘甜清醇,味美柔和。具有解渴充饥、暖身润神、益胃壮阳和生津壮胆的作用。 

  由于气候的限制,做浑酒只在冬日时节。浑酒,一切纯手工制作,每一道工序里都是简约的乡情。做浑酒前,先是每家院墙上都有一个大簸萝,里面晒的就是酒曲芽子。做浑酒时要用黄米、软米或谷米加麦芽,按照一定比例兑好,用开水浸泡一个时辰,放在碾子上压成细面,然后入笼蒸熟,取出放凉,再加入酒曲麯,也可以倒入少许白酒,一块搅好拌匀,放在密封的坛子里或盆子中,放置热炕头发酵。无论何种浑酒的制作方法,顶重要的是发酵。发浑酒的那些天,土炕一定要烧得热热的,如果温度不够,就做不出好的浑酒。熟练的老人会依照发酵的程度来判断发酵时间的长短,发好的浑酒舀一碗,倒入锅中,掺些水,烧开即可喝。还有一种做法是将米和水按一定比例兑好,放入锅内煮成半熟的黏糊状,然后趁热加入适量酒麯和白酒,同样倒入密封的坛子中,放置热炕头待其发酵。将发酵好的浑酒用箩过虑,取其汁兑适量水滚沸,即可饮用。发好的浑酒,在揭盖时就能闻到股香甜的味道,颜色是淡黄色的粘稠状,微酸,略有一点酒味。酒一发好就要放屋外冷藏。天气越冷酒越甜。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冬日做的主要原因。 

  过年前后,有时吃腥荦过多,人们不思茶饭时,滚上一锅浑酒,美美地喝上一碗,酸酸甜甜,混上一点淡淡的酒香味,浑身舒服,比什么饮料喝着都带劲。榆林城内的人喝浑酒时还习惯泡一把熟米,暖暖和和的,也别有风味。浑酒要做得足够多,起码要够腊月和正月家中来人待客时喝。 

  这几年,各种饮料变着花样,来到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家乡的浑酒都被这些一花钱就现成的东西所代替,于是这宝贵的家乡浑酒的制作随着时代将要销声匿迹了。 

  浑酒,时代的产物,烙刻着在那个特定年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款待亲朋好友的一种质朴、憨厚的礼俗文化。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我们或许只能靠喝一碗浑酒,来追忆那似水的流年,追忆那温馨的乡情,追忆那越“酒“越醇的年味了。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