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年味

李焕龙 安康年味

  山地安康,风习绵长;年为大节,讲究甚广。移民杂居之地,年节风俗各异;隔河不同音,隔山不同礼;入乡随俗,方能如意。深入各地,方能探知特色风习,方可体验安康年俗,既品年味,亦添节趣。 

  茨沟年火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火兆一年运,灯照一生明”。在茨沟的年俗中,“除夕之火”,是运程之兆。 

  汉滨北部为山区,茨沟夹在牛山、王莽两大山系之间。设区公所时,辖五个乡镇。因其共饮一河之水,便有共育民俗之因果。这里的山民 ,虽移自湖广、关中不同地带,但均以当地风俗为主。因此,山区的“年火”便千古不衰,成了大年除夕的要事之一。 

  当年山民多居石板房、砖房瓦时,因是平房,便有烤火的专用房。大户人家设在厢房,一般人户设在厦屋。因山区中秋至清明都要烤火,此房便比客厅重要——来客必入火炉边请坐。火炉简单,墙边挖一坑,烧柴生火,围炉而坐,吃饭聊天,喝茶饮酒,其乐融融。 

  “生火”是在除夕下午,多用巨大的树根或灌木所生的“柴疙瘩”。无论什么,须是干柴——不生烟,有火炭,利于人们共享温暖。于是,准备年火用柴,便从夏天开始。提前挖了“柴疙瘩”或大树根,置于阳坡,晒干搬回。到用时,抬进火炉边,用柴草引燃。特别大的,用斧开口,但不剖开,意求完整。 

  燃出明火,挂上吊罐,开始炖肉。傍晚将明火炭中的大块儿铲出来,分到不同的火盆之中,用于“烘屋”——满屋生火,温暖全家。同时,将小块儿火炭铲进有木架座子的火盆之中,置于八仙桌下,准备开席。 

  席上之火,两大功能:一为取暖,二为热酒。取暖之人将脚放在宽大的盆架周围,可达“以脚暖身,通体活络”之效。烤到浑身出汗时,酒酣菜香,可增酒兴、食欲,可达强身健体之效。热酒是用烧制的铜壶或土壶,二斤、五斤不等。大户人家,用“酒海子”直接煨酒,十斤、二十斤不等。酒煨热后,倒于瓷壶、铜壶之中供席上用,那热酒器皿仍煨在火中,喝着暖胃。 

  吃毕年饭,便行“分火”——再次将火炉的火炭分于不同火盆,并派不同用途:第一盆放在正堂的“神位”之下,煨上酒菜,是敬“天地君亲师”;第二盆放在长者睡房,煨上茶水,放上糖果,是为敬孝;第三盆放在厨房,供劳作者取暖、煨水或饨制食品之用;其余各盆,继续“暖屋”。讲究之人,在大门之外或离家较近的十字路口放一盆火,表达祈愿:或为消灾辟邪,或敬各路神鬼,或赐乞丐享乐。 

  之后,掌家之人去分挂于火头之上、楼棚之下的腊肉,开始“烤肉”:将过年要用的放在一起,把用于年礼的按使用顺序挂在墙壁的木钉上,然后取下留存的撒上盐面、辣面和调料粉,放在红灰边烘烤,油水泛出后,放于竹蓝里凉冷,当油与调味品结为一体,便高高挂在楼棚上,让烟火将其熏成“陈年腊肉”。 

  接着,开始“送灯火”。取若干土碗或废旧瓷碗、瓷盆,装上火炭,随“送亮”之人一块到祖坟,给先祖“送火”。将火置于墓门之内,放好酒菜,再行跪拜和敬香。 

  上述“分用”结束,开始“宵夜”:一家人围炉而座,摆上凉盘、果盘,煨上一壶土酒,一边吃喝,一边听家长安排过年、拜年事务。如有发押岁钱事项,则由女主人在此间进行。 

  之后进行“续火”:将各屋各盆之火加旺,以利各人沐浴更衣。 

  这是一件大事,丝毫不得马虎。山里之人,冬日洗澡困难,除夕之夜讲究“大浴”:用盆洗,换新衣。年轻人忙开续火、烧水之时,女主人便为各人取出过年的新衣,从里到外,从头到脚,讲究全新。当各屋有了足够的热量,各人便端上盛了热水的盆子,提上续用的开水回房洗浴。 

  洗过更毕,各自将火盆 移至床下,开始“烘床”,并出来向老者行孝:挣钱的用给老者买的东西来行孝,没钱的用语言来表达孝意。一时间,火炉边上洋溢着亲情的暖流。行礼毕了,晚辈们便去睡觉或干该干的事情。当然,睡觉时火盆熄灭,以免中毒。 

  在别人洗浴过程中,掌家之人要干一件神圣之事:观火。即取十二枚大小相同的火炭,放于火炉边的石板上,以熄火的程度来分析各月的气候:早熄者多雨,迟熄者干旱,适中者风调雨顺。由此判断收成、年景。有懂推算之人,还用火炭预测儿女的运程及自己各月的健康。 

  对于年景而言,结论不在于丰欠,而在于精巧安排:如何利用不同的作物倒季、不同的季节倒茬,趋利避害,争取丰收。此为“算火”,算计好了就红火。此时,谁都希望自己算得准,可为来年创下“丰衣足食”的全家幸福。 

  当然,测出家人及自身吉凶者,不宜说,便用“反火”来补。刚才是由左至右的“顺火”,此时则由右至左,选择块大火旺的火炭来添福添祷添财喜,亦为“补运”。 

  把来年的所有祈愿、计划在火炉边完成之后,掌家之人便敲下“柴疙瘩”上的火炭,架一大盆,放于堂屋正中,是为孝敬诸神及列祖列宗的“过年火”。此火一夜连两年,意即“连年红火”。 

  过了子夜,掌事之人才在火炉边沐浴更衣。 

  然后,取来烟茶糖果放于炉边的小方桌上,开始“守火”,也叫“守夜”。后半夜,各处不再用火,炉火不宜再旺,守火之人便不时敲下火炭,用水浇湿,便为自制的木炭。到了东方破晓之时,木炭多达百斤,用竹筐或木厢盛好,可供年节来客、就餐时使用。 

  初一早,各屋端出火盆,在冷灰之上铲些火炉的红灰,倒于通往牲口圈舍的路上和家门通往四方的路口,既利于干燥,也借“红灰”表达红火、辉煌之意。 

  然后,架起柴草,让火炉燃起熊熊“早火”,迎接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来临,寓示新的生活红红火火。 

  松坝年酒 

  “三天大年到松坝,不懂年酒莫说话”。 

  松坝是条街,位于汉滨北山的傅家河中游。从前是安康至长安大道中的一个驿站,有旅店、饭店、盐店、粮店和马店、料店几十处,有学堂、庙堂、祠堂十几处,有钱行、剽行、洋布行上十处,从盆地的下场到坡台的上场,号称五里长街。想当年,可是秦岭南部的繁华之所。解放后,省长来此划界,修了“八一水库”,淹了下河街,迁出两千人,只剩机关单位和百户乡民了。再后来,撤区并乡,松坝并入谭坝,集镇成了村街,尽管规划整齐,楼房林立,却无了先前的威势。西康高速通车后,松坝街成了“谭坝站”,有了上下高速的出入口,一时间大兴土木,水库成了游乐场,宅院成了农家乐,游客纷至,商贾云集,虽无政权机构,仍为商贸重镇。逢年过节,探亲访友者,回乡敬老者车来人往,好不热闹。 

  最富人气的,还是过年;最讲人情的,还是年酒。不论世事如何变迁,古镇自有古风,风习积淀文化。于是,松坝的特色文化,便浸润于年酒之中。 

  过年头遍酒,是在团年饭间。因是驿站之地,便是集了四方风俗而成自家的习俗。故此,松坝的团年饭,在南北兼俱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依常理,除夕团年,即为年饭。松坝人的团年饭,要吃除夕夜、初一早两顿饭。因是秦岭以南的南方人,除夕夜的团年饭是吃米饭,菜为八大件;因是山西、关中迁来的北方人,初一早要吃饺子,菜是四个凉盘,两荤两素。两顿团年饭,均得喝酒,且喝法不同。除夕之夜,全家入席,有多少人坐多少席,席为八仙桌,只坐八个人,只可少,不能多。喝酒很讲究,先由上席的长者“请酒”——讲几句话,喝一杯酒,连过三旬。再是“敬酒”,按辈份,分年龄,给长者敬酒。是否喝清,视酒量而论,但每次必须点满。若有三代人,一圈敬过,基本喝好。初一早的“早酒”,是坐在火炉边上喝的。一方小桌,摆上凉盘和调料,长辈边喝边吃,子女只喝头杯不宜多喝——因为吃了早饭要出门拜年的。 

  两顿团年饭,不待外人,都是闭门吃喝的。而除夕夜的团年饭后,如果来了客人,一般也不大喝,只用四个凉盘,只敬两三杯酒,既行了招待礼又保证客人清正。因为此夜客人应归其家,在家中团圆、守岁。 

  初一至初三,四方去喝拜年酒。先拜母亲的娘家至亲,再拜族中长上,后是平辈或旁亲。年轻夫妻,三天大年全拜娘家,三天年后再拜本家和旁系。 

  喝拜年酒,最大的讲究不在咋喝,而在咋敬。以外公家为例,如果外孙辈来的客人多了,主席只坐外公外婆,舅姨之辈可坐旁席。主席之上便由外孙辈年龄大的率先敬酒,敬法为:先替母亲敬,答谢养育恩;再替父亲敬,答谢帮扶恩;后为自己敬,答谢教育恩。如是不讲“敬因”,只端杯“瞎灌”,是没人喝的。要是父亲没来,还须替其到“旁席”去,给舅姨长者敬酒。如果父母就在“旁席”,可以“隔席不照管”。 

  如在本家待客,讲究“全敬”。不论家中有多少人、是否在席间座,每个家人须按辈份、年龄分先后给客人敬酒。无论敬多少,心意要尽到。讲究的是“礼多人不怪,缺礼客多心”。 

  如被晚辈接去喝酒,千万莫急于入席就座,一定要弄清主家的长者及客人中的班辈、年龄,然后再选自己的席次。要是却之不恭,非入上席,第一杯酒切莫急于自己先喝:如果主家有年老体弱不宜上桌的老人,应先端去敬了;若主家长者去世,应先敬天地宗祖。如此,客主相融,其乐无穷。 

  平辈同席,不讲敬酒,是讲“转壶”——每人提壶倒一圈,毕了再转。即就打关,也莫“抢壶”,此为“夺礼”,即失大礼。遇上讲究人,会起身离去;遇上强硬者,会将你猛灌,让你现场直播,当众出丑。 

  过了三天年,重要亲戚或族中长者基本拜完——不拜完也不行,迟了人家会多心,认为你把人家没朝正位上放。所以这三天,拜年的要抓紧跑、分头跑,那怕一天跑十家、喝十家也得为“奔年”而忙。该讲的礼节基本讲了,该学的规矩基本学了,就开始喝“转门酒”。 

  转门喝酒,是为四邻拜年,只讲敲锣打鼓,不拿任何礼品。到了谁家,鞭炮相迎。锣鼓队必有唱花鼓的高手,讲究唱进唱出。不在饭点上的人户,有酒则为礼,只上凉盘,一般只喝几杯酒,互为拜敬。到了饭点上,便是正餐,讲究开席,却为“乱席”——菜不分热凉晕素,够吃就行;人不分辈份高低,热闹就好。尤其当爷孙辈的坐在一起,说笑打闹,敬酒唱歌,会让主人大为高兴,这酒也就喝的尽兴。 

  喝过“转门酒”,便到初七八;该出门的就出门,该干啥的就干啥。这时,不外出的人,除了白天忙事,晚上若有闲心,就请人来喝“行礼酒”——对乡邻中的掌事者、先生们(教师、医生、文人)工匠师或有威望、有恩情的人行敬酒礼,为的是报恩还情、和谐相处。这种酒,不在于被请人如何,而在于陪客咋样——请其将你要表达的谢意、敬意巧妙道出,让被请之人显出尊贵,而不至于落下“酒肉之交”的口舌。 

  最后就是“往来酒”,首先为拜年者“回礼”,其次是邻里互相来往。“有来有往为亲,来而不往非礼”。如此走动,接上元宵。灯节一过,年节则毕,“年酒”喝完了,各家各户方进入日常生活。 

  焕姑年画 

  到焕姑镇过年,便走进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陕南风俗画。 

  张家在杀年猪,那猪不是说杀就杀的。只见主人烧了一大木梢的开水,梢里冒出滚滚浓烟。此时才见杀猪匠从案子上摆好的工具中取出一把片刀,提到香炉前祭过又用黄裱擦过刀口,才提到梢前,大口吹了水雾,在水中划了个十字,便将刀噙于口中。当他大手一挥,就见四条大汉把早已捆好的肥猪从猪圈拉出,拉至案前,扯起四腿,咚地一声丢在案上。说时迟,那时快,不等那猪动弹,杀猪匠一刀进入,猪的叫声已由高喊变成闷吼。刀抽出时,一股浓血喷于案前木盆之中,盆内已放了豆腐,热血一喷,成了血豆腐,那是年节的一道美味。当猪四肢松软,即被四人抬入木梢;杀猪匠手执石锤,噌噌几十下,猪毛脱光,成了白条。吊于木架之上,杀猪匠口噙片刀,手拿砍刀,边划边砍,不到一分钟,变戏法般取了猪头,开了猪膛,肚里的杂碎被他三下五除二地摘入木盆,架子上只见两大块白条肉。此时,他就着方桌上的香火点燃香烟,问清主人拜年用多少、敬祖用多少,便用刀尖在肉上砍了码子,一码一斤,一刀砍去,要几斤是几斤。先砍了要用的,挂于香火边的木架之上;再砍项圈,交与主人做胞汤肉。吃胞汤是吃大喜,四邻必请,连过路乞丐都有份的,其做功很简单,就是连油胞带鲜肉调上萝卜、洋芋一块煮了,连肉带汤,边吃边喝。旧时那叫享大福,如今叫做吃新鲜。吃过胞汤肉,亲戚提了被敬的、杀猪匠提了被谢的大肉方子各自回家,准备过年。 

  王家在做年礼,那礼不是在商店购买的,而是自己制做的。按照焕姑习俗,讲究的是二封茶、四色礼。茶是焕古贡茶,自然名贵。相传,从前有一秀才,进省城考举,乘船路过这里,见此处水域宽,山势缓,江边小镇与茶山美如画卷,便信步船头,引吭高歌。正唱着,见吊脚楼上推开半面窗,露出美人面。他一激动,伸手向前,不料落身水中。那女子破窗一跃,潜入水中,将其救起。但因体力不支,他刚被人拉上船,女子沉入水中。美女之父识大理,知其要赶路,命其快走。秀才悲壮而去,发誓成仁,以报救命之恩。两年之后,秀才以头名状元在其辖区稳了江山,便带随从前来谢恩。此时,已过次年清明,美女坟头茶树刚发新芽。秀才去时,茶香阵阵,比皇上恩赐之茶还香十倍。于是,采了此茶,亲手制了,献给皇上。龙颜大喜,赏他官升两阶,入了二品。这二品高官,位高不忘恩人,富贵不弃贫地,便带了银两再返此地。他以救命美女之名命名此地为焕姑镇,此茶为焕姑茶,并广施银钱,号召村民广植良茶。连续数年,他亲购焕姑茶上贡,使焕姑茶成了朝廷内外享誉盛名的贡茶……如今,此茶虽非贡茶,却是名茶,所以年节送礼,是必备的上品。包了二封茶,再包两根筋条构成的礼吊子、一只羊腿和一斤香姑(或木耳)、八块血豆腐干,就有了晕素搭配的四色礼,送与至亲好友,既实惠又讲究。 

  李家开始做年饭了,这饭既不是南方的米饭,也不是北方的饺子,而是蒸盆子。紫阳蒸盆子,是陕南美味,其讲究程度尤以焕姑镇为盛:需有五谷丰登,更要十全十美,还得吉庆有余。五谷丰登是指面片要含五谷杂粮,用麦面、米面和玉米、碗豆、荞麦面包制不同的饺子,饺子里要包猪、牛、羊、鸡、鱼、鸭、鹅、兔及山珍野味等十种肉料和油、盐、葱、蒜、姜等十种调料;那“吉庆有余”不仅是指整鸡整鱼,而且要包出十个鸡型鱼状的大饺子。这些制好后,分别蒸熟,再放于熬有鸡汤的吊盆里煮。到了香气扑鼻,满屋弥香时,一家人便围于火炉之旁,边吃边喝酒,是为大餐。 

  赵家在布年景了,这“年景”亦不同于别处的只贴春联。他们于天黑之前吃了蒸盆子这道团年大餐,就打着红灯笼张贴对联、门画、窗花,扮靓门窗等任何地方,还要照亮房前屋后的所有道路。之后家人兵分几路,分别拿了香火、鞭炮去敬各路先祖和诸神。一时间,祖坟的各个墓门和山上的土地庙、江边的龙王庙及茶园、船头、灶边、古树、十字路口都焚香燃炮,一片喜庆。自家的“年景”布置完了,老赵就净了手脸,换了新衣,到学堂去敬圣人,到祠堂去敬族祖。有办厂开店的,还要去敬财神。如此这般,需用一两个小时,便到除夕之晚的上十点钟。此时的焕姑镇,鞭炮阵阵,人游四方。这是“送年景”——老赵和各户的主人一样,率领孩儿们提了鞭炮和年礼,四处拜敬、回敬乡亲,这个回合,直持续到午夜。 

  子夜时分,年关交替,各户敞开大门,把最好的礼花、鞭炮放在院坝上敬天神、祈平安。一时之间,天空灿亮,江水灿明,天地之间亮光四起,炮声不绝。整个焕姑镇,一片光明,人们在祝福声中辞旧迎新,处处洋溢着祥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