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逛庙会

蔡永超 优秀奖

  正月十五一过,就意味着年已经过完了。但人们似乎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没缓过神来,回味着,咀嚼着……这时乡村里的庙会来的正是时候,农村人又可以热闹一回了。 

  我的家乡在西府凤翔。离我的家不远处有座寺庙,当地人称“马兰滩”,正月二十一“挂灯”,二十三“正会”,连唱三天四晚上大戏。自打我记事起,每年如此。 

  关于马兰滩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明嘉靖年间,凤翔府竹园村秀才毕联考取功名,官至云南大理任按察副使。他在任时,当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加之毕联为官清廉,口碑很好。他见当地百姓有供奉关圣帝君的习俗,便想让家乡的老百姓也受关圣帝君庇护,遂不远万里运送一尊关圣神像回故乡。岂料,马车刚到凤翔府就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马车行至萧史宫与竹园两交界处时,马累得一卧不起,动弹不得。秀才知此乃天意,只好做罢,下令在此处修建寺庙;供养神像,“马难滩”由此得名。后来,不知何时因寺庙周围长满马莲花儿又叫“马莲滩”,再经千百年演变成为今天的“马兰滩”。 

  马兰滩庙会正会这几天热闹非凡,大半个县城的人都赶过来跟会。寺庙内修建大殿两座,偏殿两座寺前有一株古槐,高大参天,造型怪异。人们来到戏场第一件事当然是进庙敬神,向关老爷及诸神跪拜焚香上布施,保佑全家安康,讨得红布一尺拴在身上图个吉利。大殿内香火缭绕,木鱼声声,善男信女们一副神秘虔诚的姿态。相反,现在“伐神”的神婆神汉少见了,却兴起了在大殿前跳广场舞、扭秧歌及打腰鼓的新式祭祀活动。按惯例,正会这天要唱本戏,今天也不例外唱的是本戏《下河东》。“河东城困住了赵王太祖,把一个真天子苦苦困住”。戏台下老是坐着一批忠实的秦腔戏迷,俗话说得好,懂戏的看门道;不懂戏的看热闹。你看那叼着旱烟,戴着黑石头眼镜的老汉,和头顶手帕拎着布袋的老婆,他们神情专注地看着戏台上的精彩表演。看到高潮处拍手叫快,看到悲情是默默无语、潸然泪下。更有甚者,摇头晃脑地竟学着戏台上的一板一眼哼着唱着…… 

  庙会上的美食也是值得一提的。吃货摊上热气腾腾、香气扑鼻,食客们围坐一团,吃的得是有滋有味。油辣辣的面皮、热腾腾的醪糟、黏糊糊的甑糕、黄灿灿的水煎包、白嫩嫩的豆花儿,还有叫人欲流口水的臊子饸烙、羊肉泡馍、油膏、麻糖等等。如今,人们经济富裕了,在庙会上想吃啥就吃啥,不像我们小时候,兜里没钱看着诱人的吃货只能咽咽唾沫,就连心爱的玩具耍货大人也很少买。 

  正月里的庙会似乎比平日里的庙会热闹一些,除了传统的风俗以外,还融入了现代的气息,比如:农业科技信息、现代农机具、优良果树花卉苗木及其粮食品种等。其实,农村的庙会也是一个小型的物资交流会,五金日杂、日常用品、礼盒水果、头帽鞋袜……凡是和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乎是应有尽有。 

  年过得人们也许有点慵懒,出来逛庙会,散散心、接接地气,何尝不是件好事呢?你看熙熙攘攘的会场上,年轻小媳妇大婆娘拾掇得格外惹眼,少男少女们悠闲地享受着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娃伙们拿着糖葫芦玩着闹着…… 

  在我看来,正月里在农村逛庙会胜似在大城市逛商场超市,农村原始古老的风俗与西府特有的文化积淀都在这里一一呈现出来,这实在是平日里少有的景象。 

  在城里待久了,正月回农村老家逛逛庙会,我的心灵似乎得到了久违的安宁,也重新找回了儿时看戏的感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