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疙瘩面

作者姓名:黄安荣   报送单位:三原县图书馆

  疙瘩面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老黄家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其特点是:面细而长,柔光筋韧,臊子别致,汤酸适口,是臊子面中的佼佼者,深受人们的喜爱。疙瘩面的选料,制作要求严格,风格独具。制作方法如下:

  一、面的计量,以疙瘩论,这也是此品名字的由来。也有把一疙瘩叫“一拨”的,如两疙瘩在一个碗里叫“双拨套”。面是人工擀的,以水加碱合面,水温和碱的多少,按季节而定。一般水和面粉的比例是0.3 : 1,要掌握好拌粉、揉搓、醒面三个过程。面粉要上好的,先倒三分之二的水将面粉搅拌成絮,再将剩下的水徐徐加入,揉搓成面团,要反复揉搓,使面团中形成密致的面筋网络,盘起回性(醒面)后,再反复揉搓,然后擀薄,离成一米多长,二、三毫米宽的面条,传统的面,是用约五度向外倾斜的吊案擀面,用特制的面扑,切面时,左手手指带指套,右手拿特制的“摆刀”,蹲刀离成细面。

  二是,独特的干烂臊子。硬五花肉,肥瘦分别切,由条横截改口而成,细切粗剁;也有将肉翻正两面都切麦穗花刀后再剁,剁成小粒。肉入锅干煸出油,醋炝后,投放酱油、料酒、姜、八角、元桂等调料和适量的开水,小火煨焖。肉八成熟时,加入适量食盐,肉熟烂后,煸干水分。如果给臊子中加有葱花,则这种臊子被称为“长兴”。

  其三,酸汤清爽、营养丰富。酸汤是特别加工而成,是疙瘩面的突出特征之一,为疙瘩面专用。在吃之先,舀上一小碗酸汤,谓之“开胃汤”。这碗尝鲜的“喝汤”,欲饮,酸得出奇;欲罢,香醇难舍,细品慢咽,回味悠长。那股酸香的呛劲,通关利窍,沁人心脾,惹人留连,引人食欲。

  熬制酸汤,过去都是用自制的陈醋,且要用二淋醋,因其酸而不暴,香醇适口。锅内水沸后,投入猪骨头,烧开撇去浮沫,再放醋和调和包(内装:八角、小香、桂平、花椒、生姜),水和醋的比例是1 : 2。用小火熬约二小时。食用时舀入碗内,滴荤油即可。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