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 > 线上展览 > 读者活动线上展 > “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征文活动获奖名单及作品展

别样的“特殊” 名片

姓名:邓钧健 报送单位:华州区图书馆 奖项: 三等奖

     在美丽的少华山脚下,有一所华州人人人皆知的“特殊学校”。

  远远望去,高墙铁网、哨所警兵,俨然一副森严、恐惧的模样,许多人看到她都会畏而远之。其实这里之所以要摆出这样的姿态,是为了时刻警示人们和彰显人民律法的威严。而这份恐惧,我的理解是:人不仅仅需要保持不触“底线” “红线”的恐惧,并要时刻充满对法律和生命的敬畏。

  这里,不是人人都愿意去接受教育的地方,但凡来的人又不得不接受这种“特殊教育”的礼遇,这种教育也叫“再造教育”,是给社会输送“合格产品”的国家机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这所“特殊学校”在风雨的洗礼、考验、提升中,不断呈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张力,更是体现不断进步的中国人权司法保障的一个缩影。前身曾冠以劳改队的“特殊学校”,如今,已嬗变成为关中东部乃至全省系统响当当的“再造摇篮”,其管理和教育方式也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教条走向人性。

  初到这所“特殊学校”,立刻被优美的校园环境、“慎独”“笃学”等深厚的文化理念所吸引,我暗暗地问自己:这是我要抵达的地方吗?眼前的景象会不会是一种错觉?

  当润物细无声的“园丁”在我思想的前沿,执着地点亮一盏灯的时候,更是颠覆了我之前,想象中的“生冷硬争”的“园丁”形象。四十年前,曾在电视、小说里的“特殊学校”,环境要比现在简陋许多,管理也比现在生硬很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到那时,我这个单薄的新学员,不知道该如何战战兢兢地去面对那样 “糟糕” 的现场?毕竟,历史随风而去。

  现在,受到这种宽严并济的教育“熏陶”,我当初的“紧张”心理也开始慢慢地消除,并逐渐地自信起来。时至今日,经过两个半学期的“深造”,一些曾经流传在社会的、关于“特殊学校” 的偏见和传闻,也在我的亲身经历中不攻自破。虽然“特殊学校”有着独有的神秘,但并不妨碍“国家教育”阳光的投射。

  相信党,相信这个向好的时代。

  今天,我所在的“特殊学校”,已经树立了新时代的标杆和榜样。这是一所安全的校园,“霸凌主义”无处藏身;这是一所法治的校园,“学员”的人身权利得到了充分保护;这是一所阳光的校园,“校务公开”让一切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一所让“家长”放心、让政府满意的校园……

  这里的学员“立志成才”,这里的园丁呕心沥血。

  所以,我想说:在人生转折的特殊时期,是这里给了我创造人生第二个春天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我也想对我的家人及其他学员的“家长”们说:“身虽在特殊的环境,但我们的人格在这里得到了尊重,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体现法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全面诠释,请你们放心!我们会成为这里优秀的学子。”

  2018年,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诞,“特殊学校”用“大手笔”向共和国献礼:“让亲情回家”奏响了家国情怀的最强音;“5+1+1”教育改造新模式,开启了文化育人的成功范例;全国 “特殊学校”示范创建,激发着追赶超越的时代热情;爱国及法制教育常态化,弘扬着新时代的法治精神,尊法、守法、护法的旗帜在少华山高高飘扬……

  今天的“特殊学校”之所以结出如此丰腴的硕果,离不开共和国每一次法治进程的进步和完善。做为“特殊学校”的一员,我愿讲好感同身受的每一个“中国故事”,撩开神秘的面纱,这里依然阳光四射。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这所“特殊学校”的身上,我看到了国家人权保障的又一次跨越,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可期,民族复兴必将在“法治中国”的护航下阔步向前,我也将乘着这股强劲的“中国风”,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