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游戏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对付现实的环境”。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2—3岁是“情绪脑”的发育关键期,此时,亲子游戏的价值是帮助孩子健康地宣泄情绪。

    一、亲子游戏缓解孩子情绪问题

    有时出于某些原因,比如,怕伤害别人的感情,怕父母生气,孩子不愿把在生活中所碰到的一些事情或困惑直接告诉父母或朋友。而在玩假扮游戏之时,孩子就少了这些顾虑,他们可以借助游戏中的人或物,毫不保留地说出那些不愿直接诉说的事情或困惑。尽管说那些话时,孩子借用了别人的口吻或身份,但这么做,终究比把那些话埋在心里不说要好。此外,孩子在吐露了那些话语之后,强烈的情感得到了缓解,他们内心也会觉得更好受一些。

    同时,孩子玩游戏时说出自己感受的过程反过来又帮助孩子重新认识、梳理了自己的情感,让他更明确自己到底需要表达的是什么,以后碰到相似情况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应对。孩子会有经验和自信地处理生活中碰到的事情。

    二、亲子游戏帮孩子建立自我认知

    孩子是在周围环境中通过与人互动和交往认识自我的。在和家庭成员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正确处事的方法。而假扮游戏,给孩子提供了“换位思考”的机会。

    比如,小女孩妞妞在给自己的玩具娃娃换衣服时,她一边脱下娃娃的外套,一边模仿妈妈的口气说:“看,你的外套多脏呀!换下来,妈妈给你洗洗吧。以后出去玩的时候记着,不要弄脏衣服哦。要不然,妈妈每天洗那么多的衣服多累呀!”

    妞妞和玩具娃娃玩的假扮游戏中,她是妈妈,而娃娃则是她自己。通过玩游戏,妞妞把自己置身于妈妈的立场,体会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妞妞经过不断地换位及对自我的认识,学会同情和体谅别人。在玩假扮游戏时,孩子在不经意间学习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社交礼仪、文明举止和语言。

    很多时候,父母也许只是觉得游戏是供亲子间消磨时间、让孩子开心的方式。然而,游戏这个载体,不仅承载着孩子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更是非常适合两三岁幼儿的认知情绪、管理情绪,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通道和路径。

    请两三岁幼儿的父母,别觉得和孩子玩游戏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好游戏无处不在,也无须繁琐的规则和复杂的道具。爸爸趴下身子就成了孩子最爱的那匹“大马”;妈妈把腰弯成拱形,就给孩子制造了一个“山洞”,只要父母保持一颗童心,帮助孩子发现并挖掘生活中的趣味,就很快能够发现:一切皆能成为游戏。

摘自《家庭教育》2017.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