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专家做客陕图揭秘丝路申遗背后的故事

时间: 2014-07-15

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  周魁英

讲座现场

听众提问

  大漠孤烟,驼铃古道,一条承载文明和历史记忆的大动脉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翻开崭新一页。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成为中国首例跨国合作申遗的典范,而我们陕西作为此次申遗的中坚力量,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非一般人可想象,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7月12日下午,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省文物局申遗办主任周魁英先生在我馆报告厅,为广大“陕图讲坛”的听众作了题为《丝路申遗中的陕西故事》的精彩讲座,讲述了跨国丝路申遗的艰辛历程,特别是申遗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巡视分别从世界遗产的概念,如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以及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讲述了此次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背后的艰辛历程。周巡视坦言,像丝绸之路这样超大规模的文化线路遗产跨境联合申遗是从未有过的,中、哈、吉三国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面临重重困境。 

  首先,是遗产点的选择问题。最终的申遗文本中公布的3个国家共有33处遗产点。涉及中国的有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个省(自治区)的22个遗产点,这与《中国丝绸之路首批申遗大名单》公布的申遗点相比有了较大调整。其次,跨国沟通也是丝路申遗的困难之一。仅语言一项,中哈吉三国签署的协议文书就涉及中文、英文、俄文、哈萨克文和吉尔吉斯文5种文字。“各国的申遗基础也参差不齐,需要不断协调。”为此,三国都成立了由两名专家和一名政府官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用英语、俄语、中文三种语言进行沟通。“除了语言上交流困难,国际专家之间对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认知也需要不断地去沟通、协调,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据理力争。”当然周魁英巡视也表示,虽然困难重重,但此次中国方面不仅完成了本国工作,还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职责,成为跨国申遗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周巡视同时认为,目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在此规则之下,我们还有许多文物遗迹在短时间内不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与我们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还很不相称。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熟悉和适应由西方人制订的申遗规则,积极做好申遗基础性工作,加快申遗步伐,使我们有更多的文物遗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最后,在互动环节,听众就丝路申遗的名称、丝路东段北道的申遗情况等问题与周巡视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反响热烈。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西安市长安北路14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57号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