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形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生形态 > 张思德精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郭必选,杨延虎,任学岭

    
  1944年是抗日战争的第七个年头,为了把日寇彻底赶出中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边区军民继续组织起来,发展生产。
  这年春天,中央机关和枣园警卫人员又组成一支小分队,到距离延安七十多里的安塞县石峡峪开荒种地。张思德曾在南泥湾开过荒,在土火沟烧过炭,这次他又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小分队。
  来到石峡峪,张思德被选为农场生产副队长,负责生产工作。在农场生产过程中照旧是哪里活最苦,他就在那里带头干。每逢节假日,他总是留下来看场部,清扫院子,修理工具,给同志们洗衣服,或赶上骡子到五六里远的山沟里驮水。到了农忙,他又号召战士们放下自己的活,先去帮助附近的老乡,特别是那些缺乏劳力的困难户。昔日一片荒凉的石峡峪涌起了一股军民团结,共同向自然开战的热潮。
  夏天过后,天气渐渐转凉。农场生产不像前一阵子那样繁忙。生产农场决定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人力上山烧炭。因为张思德烧炭有经验。因此烧炭组就由张思德负责。临行前,队长向张思德交代任务时说:“思德,这活儿很辛苦,有什么困难吗?”
  “没问题。为革命吃点苦、受点累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更何况我是共产党员,保证完成任务。”
  满怀希望,满怀信心,张思德带着烧炭组的八个同志来到离石峡峪不远的庙沟山,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战斗。
  庙沟山的山洼上,渐渐堆满了黑油油的木炭。在张思德的带领下,烧炭组的同志们昼夜奋战,在短短时间里完成了大半的烧炭任务。
  9月5日清晨,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为了争取时间,烧炭组的同志们决定再挖几眼新窑,以便让延安的同志们更多地烧上木炭。张思德带着全组战士,一路高歌,踏进了雾蒙蒙的山林。
  到了山上,大家分成三组,在三处挖窑,张思德和小白在一组。
  打窑口是挖一眼炭窑过程中苦最重的一段活儿。张思德便让小白在外面铲土,自己钻进洞里,猫着腰,使劲地刨了起来……好几次,小白见张思德全身沾满泥土累得满头大汗,对张思德说:“组长,你出来歇歇,我进来刨一会。”张思德总是在窑里瓮声瓮气地说上一句:“不用了。”便继续刨起来。
  窑越挖越深,窑膛也越挖越大。忽然,山坡上传来一阵秋雨打在山林叶子上的“唰、唰”响声,斜射下来的雨点淅淅沥沥地落在洞口,张思德见状急忙从窑口钻出来,拿起一条背木炭用的麻袋披在小白肩上,并说:“雨下大了,到窑里先避一下。”说着,便拿上两条麻袋向后山走去……
  小白知道组长一定是给其他两组的同志送“雨具”去了,他总是这样处处关心战友,便立即钻进窑里,拿起小镢,发疯似地刨了起来。不一会儿,张思德冒着雨回来了,小白央求着说:“组长,让我刨一会儿。”他的意思是想让组长休息一下。张思德说外面正下着雨,窑内已能容下两人了,决定互相轮流,便说了一声“好吧”。立即钻进洞里,拿起铁铣铲了起来。他俩一边干着,一边还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昨天晚上的政治学习……
  临近中午时分,眼看一眼炭窑就要挖成了。张思德开始用小镢找平室内四壁,小白在用铣清理室内的浮土。这在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山坡土质松散,加上雨水的浸湿,两米多厚的窑顶突然坍塌下来。就在窑顶刚掉下来几下片碎土,小白还没有任何反应的时候,张思德眼急手快,大喊一声:“有危险!”顺势将小白一把推出窑外,轰隆一声,小白在窑口被浮土压住了下半截身子,张思德却被整个坍下来的土埋在了里边。
  “张思德!张思德!”
  小白从土里爬出来大声地呼喊着。
  四周的同志很快赶来了……
  几分钟后,张思德静静地躺在了战友们的怀里,由于伤势过重,他安详地永久地闭上了双眼。
  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战友的安全,年仅二十九岁的张思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他的光辉誓言:“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要敢于献出自己的一切!”
  张思德,一个多么好的战士!革命需要他的冲锋,他舍生忘死,奋不顾身;革命需要他送信,他勤勤恳恳,不知疲劳。革命需要他烧炭,他兢兢业业;革命需要他开荒,他拼命苦干。革命需要他当班长,他认真负责,身先士卒;革命需要他当战士,他毫无怨言,勇挑重担。那里工作最艰苦,他就到那里去战斗;革命需要他到哪里,他就到哪里去。
  他是革命战士的典范,他是共产党员的榜样。
  张思德一个多么好的同志!一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朴素,乐于助人;关心同志,热爱群众;群众工作,一丝不苟。
  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传到了枣园,传遍了延安城,传到了首长和战士们的中间,大家都为失去这样一个好同志、好战友而悲痛万分。警备团政治处的张主任听到消息后,连着几天吃不下饭;团里的战士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哭红了双眼……
  枣园的庙梁山一片寂静,低首向英雄致敬!
  延园的幸福渠流水呜咽,唱起忧伤的挽歌!
  天地为之悲哀,山水为之哭泣!
  要开追悼会的消息传开了,每位战士都默默地去采集野花,编扎花圈。他们很审慎地选择那些最好看的花朵,他们努力把花圈搞得又大又好,甚至为了一朵花的好坏、插这朵还是那朵而争论起来,他们说我们心中难受就放在这上面有的战士聚集在一起追述烈士生前的事迹,还有的战士挥笔写下大幅的挽联,以倾诉心中的悲哀。
  多少深情的怀念!多少真诚的敬佩!
  1944年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召开了“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会场设在枣园园后沟山脚下张思德生前和警卫班战士开垦的那片菜地上。
  下午,枣园后沟渐渐集满了人。中央首长、警备团的干部、战士、张思德生前好友、枣园的群众,陆续前来参加追悼会。土台子上面摆满了花圈和挽联,中央悬挂着毛主席的亲笔挽词:
  “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两时许,大会在哀乐声中开始,政治处张主任介绍了死者的光荣历史后,毛主席缓步登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示敬意,并致悼词,对张思德精神作了精辟的概括。
  毛主席首先讲道:“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①这既说明了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性质和宗旨,它是革命的队伍,是完全为着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队伍,它完全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旧的政党和军队。同时,这也更是对张思德精神,对张思德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集中概括。完全地为着人民的解放,彻底地为人民利益而工作,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人民,这就是张思德的人生目标,这就是张思德的价值标准。无论是在长征路上,还是在圣地延安;无论是北桥沟还是土火沟,他的人生目的,他的价值目标,他的道德原则全部凝聚在九个字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正因如此,张思德早已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地与人民的利益连在了一起。“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就是他的生死观,正如毛泽东在悼词中说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要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的,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从川北战斗到黑水河畔,从尝百草到烧木炭,一次次的战斗里一次次的任务中,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解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②是张思德的一贯作风。从学校到警卫连,从北桥沟到枣园,从延安到石峡峪,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自身思想的改造,一时也没有松懈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为了人民的利益,即使小小的疏忽、小小的闪失他也从不马虎,而是深刻反省,立即改正。因为,在张思德看来“我们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③就应立即改正。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使我们这个队伍兴旺起来。
  生活中的张思德是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困难中的张思德是乐观进取、刻苦耐劳的。从长征,到延安;从开荒,到烧炭,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从不叫苦,从来是充满信心,充满欢乐的。给战友以鼓励,给同志以榜样。对此,毛主席在张思德的悼词中是这样论述的:“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④因为“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需要努力奋斗。”⑤这就是张思德的生活观和苦乐观。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⑥因此,“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里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⑦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同志们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解放,张思德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时关心同志,宽人严已。送信中是如此,烧炭中也是如此;当班长是如此,当战士更是如此。正如他的战友们所说:“他心中总是想着别人,却忘了自己。”
  张思德以他自己的实践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人的地位是有高有低的,一个人的职务是有大有小的,但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的,是永恒的;一个普遍的,一个平凡的人,同样可以为人民服务;一个普通的人,只要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那他也是一个伟大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张思德精神的核心所在。因此,毛泽东在悼词的最后作了这样的阐述:他说,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是死了谁,即使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的,我们也要给他送葬,也要纪念他。不仅革命队伍里是如此,老百姓当中也应该如此。这样才能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使革命不断地走向胜利。
  听了张思德的事迹介绍和毛主席的悼词,一千多与会者都为张思德的精神深受感动。一个同志回家后,就挑了几十担水,有人问他为啥今天特别加油。他说:“解下了,解下了,挑水也是为人民,也是有功的,为啥不加油呢!”一个原来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干部,在开会后就订了一个争取当选模范工作者的计划,会后,当年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显著位置报消了张思德生前事迹,伟大精神及追悼会的盛况,一时,张思德的事迹和精神在延安,在整个陕甘宁边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平凡的,但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是永存的、不朽的!⑧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5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5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5页。
  ⑧《解放日报》,1944年9月21日。
  

延安精神探源/郭必选,杨延虎,任学岭著.—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