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形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生形态 > 劳模精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切实朴素,大公无私”何维忠

张海波


  何维忠(1903—1981),1903年生于湖南省平江县献冲镇。1926年参加秘密农会,家属7人均被反动派杀害或逼死,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八军经理处会计,供给部出纳科科长,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第五十一团供给处主任,军团供给部副部长兼会计科科长,第十七师供给部部长,军团供给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南下支队供给部部长。任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时,参加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并始终在生产第一线担任具体的领导工作,将昔日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为此受到边区政府嘉奖,毛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切实朴素,大公无私”。解放战争时期,何维忠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西南军区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5月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8月18日在北京逝世。
  何维忠从参加革命工作开始,直到从总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一生所经手和管理的钱财无数,却从来未利用职权谋取过私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中,曾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何维忠一直在后勤部门管钱管物,真的没有一点问题?”结果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他身后也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个人财产,真正做到了一生清白,廉洁奉公。他不善言谈,不懂交际,但为人清正廉洁,做人做事都非常认真,为了原则甚至不惜得罪人。因而,“切实朴素,大公无私”这一题词,是对何维忠一生品德与作风的高度评价和真实写照。
  在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供给部的职责是保障全旅的物质供应,解决好官兵的吃、穿、用。供给部部长何维忠始终参与具体领导工作,拟定生产计划,开荒屯田,兴办工厂,组建运输队,创建股份制的“军人合作社”,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无数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树立了清正廉洁的榜样。
  拟订生产计划
  三五九旅返回陕甘宁边区的初期驻防绥德,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在敌人封锁下,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供给部通过向开明绅士反复做工作筹借了一部分粮食,又从各地赊欠了一些货物开设了商店,暂时解决了一点经费。可是从1940年11月起,国民党政府又停发了八路军的全部军费,有一段时间,部队几乎到了没有衣穿、没有粮吃的严重地步。中共中央及时发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号召。王震旅长找到供给部部长何维忠仔细研究,叫他积极准备,拟定生产计划。
  经旅军政委员会决定,开展生产自给运动的原则是: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大家动手,各尽所能。在经营方针上,决定以农业第一,工业与运输业次之,商业第三,其他如副业和小型手工业等,只要条件允许也不放弃。在组织领导上,决定以旅首长、供给部长、各团首长组成旅生产委员会,负责领导全旅生产自给运动;团、营、连各级亦由一定人员成立领导本单位生产的组织。另外,还规定各级要设专职生产干部,如旅直设生产副官,团设生产副团长,营设生产副营长,连设生产副连长等。全旅生产业务,由旅供给部负责领导,并提出“不让一人站到生产战线之外”的口号。全旅上至旅首长,下至炊事员、饲养员,一律参加生产。干部要以身作则,在生产中不是指手画脚,而是动手动脚。在生产时间上,除每个连队挑选在生产上有经验的和愿意长期搞生产的同志组成10人到14人的生产组,负责生产上的经常事务外,其余同志一律以8个月的时间进行训练,2个月至3个月的时间参加生产(其余1个月作为机动时间,后来也大部分用来进行生产),以保证完成部队生产自给的任务。1940年春,三五九旅在驻地绥德、米脂、吴堡一带兴起开荒生产热潮。
  开展多种经营
  1941年春,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后,为了全面解决部队的供应问题,何维忠带领三五九旅供给部人员开动脑筋想办法,组织人力开展多种经营,兴建了纺织厂、制鞋厂、肥皂厂、造纸厂、榨油厂、酒厂,挖煤、烧炭、熬盐,只要是部队需要的就千方百计自己动手生产。
  为了解决部队穿衣问题,在1940年下半年试办了一个大光纺织厂,并在延安掀起了纺纱热潮,上到中央领导、下至普通家属,每人都承担了一定的纺纱任务。为了提高纱的产量,何维忠仿照自己家乡湖南平江的样子,制造了一架纺车,又仿照湖南浏阳的纱锭,制造了锭子,起名叫“平江式纺车”。王震旅长亲自参加纺车试验,他从各方面对这架纺车的性能作了考察,从晚八点钟一直搞到第二天早晨五点钟。最后,他高兴地说:“马上集中工人仿造,制好后先送一架给毛主席。”由于“平江式纺车”性能良好,很快推广到各团。原先三尺长的一手纱,车子要摇六七转,现在只摇三四转就够了。原先每人每天只纺一两至三两纱,现在可纺织四两至十二两纱。随军家属也利用一切空隙时间,纺纱支援工厂。毛泽东就是用“平江式纺车”超额完成了自己的纺纱任务。
  1941年1月至3月,何维忠每天到大光纺织厂亲自抓职工教育和生产制度建设,很快建成了一整套半军事化管理的兵工制度,工厂生产迅速走上了正轨。到1942年春,大光纺织厂已有有铁机45部、木机66部,此外还有织毛织品木机23部,共计有棉毛纺织机130部。平均每月出宽面布千匹左右,毛巾约五百打,毛毯约一千五百条。织出的毛毯和毛巾,大部分卖给边区老百姓。织出的布,除自制军服以外,为了鼓舞边区群众生产自给,还抽出一部分低于市价出售给群众。织布厂建立以后,每年供给全旅指战员棉衣一套、衬衣两套、单衣两套、帽子两顶、粮袋一个、绑腿一副、子弹袋一条,另外还补充了一批棉被。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南泥湾,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认真贯彻朱总司令的屯田政策,开发和建设南泥湾。全旅确定各团副团长任生产团长,在供给部的具体指挥下,开展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多种生产。同时也发展手工业、小户工业和商业。全旅上下开展了开荒种粮、养猪养羊、自办工厂等大生产运动。后勤部还采取了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团与团之间根据各自的生产计划,互相开展劳动竞赛,取得了各业大发展。据何维忠后来回忆说,当时为了落实毛主席提出的供给方针,部队主要是开展农业生产,工业主要是供给部负责,各团也开展一些小型的主要是毛巾、织布等的生产。他回忆到,纺织厂开始在绥德,后来搬到甘谷驿。起初只有一小部分洋纱,我们办了司务长训练班,有个司务长说他会织布,就让他用那点儿洋纱试织,织得很好,我们就想办法搞。没有纱源就发动老百姓纺,可他们都是用手捻的,粗得不能用,我们就改用纺车纺纱,后来,国民党知道了,对机线进行封锁,我们就全部自己动手纺线,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何维忠意味深长地说:那时搞纺织,机器很困难,我们在绥德时已有半自动化的铁机40多架,当时迁家都运到甘谷驿,其中有2架是铁制的,其余都是铜铸的,因为铜铸的自己可以修理。纺织机的样式是在山西搞来的,然后仿制而成。当时就织出好几十种布,但染花布的技术是日本工农学校学员帮助搞的。我们给他们些制服,并帮助他们开荒种地。染军布则是我们自己搞的,开始用煤烟灰染成灰色,一洗就发白,不行。后来用黑格兰树根皮染,发动部队上山挖,七一八、七一九两个团就挖了万把斤。布是在延安染的,把黑格兰树根的皮用水煮,再加矾、加碱,染成黄绿色,还不褪色,很好。每年都这样搞,终于克服各种困难,渡过难关,
  1942年冬,战士们穿的棉衣,就是用自己织的毛布做的,穿起来不但很暖和,而且很好看。一次有几个战士到老乡那里帮助开荒。一群刚从河南逃到陕北的难民,用惊喜的眼睛看着战士说:“这还是第一次看到穿黄呢子的军队呢!”当时全旅人员,人人都有一套毛衣,有的还有两套。战士们的手套、袜子、鞋面子,都是利用闲暇时间捻毛线自己打成的。
  “大光肥皂”在当时和“日光皂”一样受人欢迎,大光肥皂就是三五九旅自己的肥皂厂制造的。当时大光肥皂厂出产的肥皂、擦枪油、粉笔、牙刷、牙粉等日用品,现在看来很简单,但它在当时边区被敌人经济封锁的情况下,解决了军民生活的必需品,换取了边区缺乏的物资。这对部队供应和繁荣边区经济等,均起了不小的作用。
  部队办公离不开纸。后勤部从西北请来了技术工人建立了造纸厂,开工后的头十天就生产了粗纸320刀,接着又用几百斤烂麻绳头作原料,生产了大、小两种麻纸。随后又制造了可供制鞋、包点心、制书皮、制纸盒等用的厚草纸,大量出纸后,原料又发生了问题,为了解决原料,找到了代用品。在南泥湾茂密的野草中,有种马兰草,它的繁殖力特别强,到处都是。于是就用这种草制造马兰纸,原料的供应就源源不断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部队初进南泥湾时吃油和照明用油都很困难,不仅要跑很远的地方买油,有时因为部队需要量大还不易买到,同时经常买油也增加经费开支的困难。后勤部建立了一个小型榨油厂,把自己种的麻子、豆子等原料榨成油,于是部队吃油和照明用油的困难也就解决了。
  为了把三边的食盐和工厂生产的布匹、毛巾、肥皂、纸张等推销出去,满足广大军民的需要,旅供给部组建了骡马运输大队,全旅营以上各级指挥员的乘马全部集中,旅运输大队共有健壮骡马八百匹和骆驼一百多头。运输大队常年往返于边区的延安、延川、绥德、米脂等地,又冲破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将边区土特产品运往国民党统治区的口岸临镇、马头关等地,换回药品、工业品和日用品。骡马运输大队保证了陕北高原的运输和贸易,受到边区军民的普遍欢迎。
  由于三五九旅全军上下辛勤劳动,生产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使部队供给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如1942年前,部队每天每人吃两餐杂合饭(即用南瓜、山药蛋、蔬菜拌上小米做成的饭)。1943年起改为每天三餐。在副食方面也大变了样。开始每人每天五钱油、五钱盐(有时还不能保证)、一碗菜,以后就改为每人每天六钱油、六钱盐、两碗菜、一个汤。开始吃肉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杀一口猪,就要想办法保证一百人以上的伙食单位吃五餐,以后每月每人则照例能吃到三斤大秤(每斤二十四两)的猪肉;鸡、鸭、鹅、兔等肉还不算在内。从前陕北不种西红柿,经过战士们的努力,西红柿大丰收,成为大家喜欢的食品。①另外,由于各单位司务长和军需同志的刻苦钻研,有些单位,每星期订一次饭谱和菜谱,做到两天不重样,逢年过节,饭菜就更加丰富。
  创办股份制军人合作社
  在王震旅长的具体指导下,何维忠带领三五九旅供给部开办了军人合作社,并且实行了在当时看来具有开创性的股份制经营模式。全旅军人拿出两个月津贴,全数入股。皮革工人、纺织工人、铁工、木工们,也都高兴地把自己在劳动竞赛中得来的奖金入了股。股金既可是现金也可是实物,如节省下来的衣服,自己制造生产的各种用品,都可照价折钱入股。所有股金、利润,皆以小米价格折算,以保证社员股金不致因物价涨跌而受影响。合作社的私人股金占全部股金的63.3%。
  军人合作社的管理委员会,由全体社员(股东)选出对革命忠诚而又熟悉管理的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确定营业方针,考勤职员的工作、检查账目等,直接向社员大会负责。大家公推王震旅长为管理委员会主任、供给部政委罗章为副主任、供给部部长何维忠为总经理。
  军人合作社除保证按期发给社员红利,还从红利中抽出一大笔钱来,专做抚恤、慰问伤病员之用。有些同志在战斗中牺牲或病逝,家属要办丧事,合作社便拿出钱来补助用费。逢年过节,合作社还要慰劳休养员,给他们送去猪肉、挂面。对年老退伍的军人,也从经济上给予照顾,帮助安家。军人合作社为部队积累了资金,活跃了当时的边区经济,便利了军民生活,并且也为革命战士实行社会保险创造了条件。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到1944年,三五九旅的供应全部自给,而且节余一年,真正做到了毛主席号召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2年12月,陕甘宁边区准备召开西北局高干会议,毛主席要看南泥湾生产情况的材料,王震让两个大学生写了一个汇报,交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后未通过。王震又让何维忠写一个生产建设总结,何维忠赶写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一早王震就来催要,何维忠说:“太乱了,誊抄一遍吧。”王震说:“来不及了,主席要得急。”王震赶紧送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后很满意。因为毛主席要了解的是具体的生产数据和事例,而所有的数据事例全装在何维忠的心中。毛主席在高干会议上作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详细引用了“三五九旅三年以来在生产建设方面的总结”。
  在大生产运动中,何维忠始终站在第一线,参与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的具体领导工作,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到一九四二年,三五九旅供给部已经掌管着年产土布九千匹、毛毯近千床、毛巾两千打的纺织厂,年产单鞋两万五千多双、棉鞋一万两千双的鞋厂,年产香油两万斤的榨油厂等等,真是要钱有钱,要物有物,但是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出不拿一分钱、一寸布、从来没有占过公家一点便宜。一九四三年旅供给部筹办了一批被子,尽管许多同志已经有三四年没有换过被子,原来的被子已经破烂不堪了,但是他们仍然提出‘先连队,后机关;先战士,后干部;先群众,后党员’的分配原则”②被官兵们誉为模范供给部。
  ★张海波
  参考文献:
  [1]何维忠:《南泥湾屯垦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何维忠画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①《南泥湾屯垦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四八七〇部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学习毛主席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光辉思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联系群众的楷模——毛泽东题词表彰的22位生产英雄/陈燕楠主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