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形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生形态 > 劳模精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机关生产的模范”范子文

霍静廉


  范子文(1909—1975),又名范嗣淹,陕西省绥德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绥德县县委书记,1930年任县委组织部部长,1935年任西北军委会秘书长,后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1937年至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长、西北局秘书处长,1943年任边区物资局副局长,1945年任边区贸易公司经理,1946年任边区政府财政厅代厅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人事局局长,东北军后方勤务部油料管理部部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黑龙江省副省长等职,1975年病逝。
  1943年1月14日,在延安南门外西北局的礼堂里,掌声如雷,欢声笑语,22位在经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走上讲台,从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手中接过毛泽东亲笔题词的奖状和毛毯,喜气洋洋地向会场297名党的高级干部招手致谢。其中有一位被称为绥德骄子的男子汉——范子文,他获得的毛泽东亲笔题词是“机关生产的模范”。在大生产运动中能获得如此殊荣,其生产成绩和模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响应号召,勇挑重担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是国民党断绝了给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还调集50万大军,对陕甘宁边区实现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企图困死、饿死我边区军民。一方面是边区的军政人员急剧增加,不但国统区许多人因不满国民党的统治纷纷来到边区,各解放区的干部也相继来到延安参加整风,而且为了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边区的驻军迅速增加,以军队为主的脱产人员,从1939年的4.9万人增加到1941年的7.3万人,边区百姓负担愈加沉重。在如此严峻的困难面前,1939年1月,毛泽东在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讲话时指出,“如果不自己生产,则势将饿饭;如果取之于民太多,则人民负担不起,人民也势将饿饭”。只有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自救,才能解决军民的吃饭问题,并逐步达到丰衣足食。他向边区人民群众和部队、机关、学校发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2月2日,李富春在延安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再次号召边区军民“加紧生产、坚持抗战”。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指导大生产运动的顺利开展,陕甘宁边区系统成立总生产委员会。西北局为了在大生产运动中领先,也成立生产委员会,范子文被推举为西北局生产委员会主任。范子文深感责任重大,怕搞不好。秘书长杨清告诉他:“丰衣足食,是真正革命的目的”,“管理革命家务,把机关搞好,就能把国家搞好,机关搞不好,要把国家搞好,那是很难的,劳动创造一切真理,实践出真知。”范子文也认识到:自己出生入死参加革命的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自由、安康的生活。现在革命遇到艰难险阻,共产党员就应该敢于担当,勇于挑重担,机关生产在这样的困难时期,虽然难搞,但只要尽心尽力去做,没有干不好的事。①范子文是一个工作认真、胆大心细的人。接受任务后,他多处走访,制定方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经过几年努力,西北局的机关生产日新月异,各项任务超额完成,创造了许多典型经验和科学成果,被毛泽东誉为“机关生产的模范”。
  二、科学发展农业生产
  大生产运动的重点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是一个漫长的环环相接的技术活,一环不到位,一年辛苦会颗粒无收。在接受生产任务的那一刻起,范子文就告诫自己:西北局是领导西北五省,特别是陕甘宁边区的行政机关,一定要把生产建设搞好,不仅解决自身的困难,还有解决边区军民困难,气死卖国贼蒋介石。从此,大伙看到范子文,一会儿在山头观察,一会儿在沟滩测量,一会儿到老百姓家采访,经过半月的调查访问,他制定了西北局农业生产的面积、位置、品种和具体方法。他根据群众种地经验,科学合理安排劳力和耕种品种,阳坡种荞麦、玉米、土豆;山洼、圪*(左土右劳)地种糜子、谷子;较平缓的滩地,便于浇水种蔬菜。第一年,他根据政府要求男女老弱齐上阵,西北局80%的人参加到生产劳动中,就连警卫员、秘书、马夫都参加到大生产的行列。大伙早出晚归,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极大地调动了机关群众生产的积极性。第二年,他总结经验,根据中央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指示,把身强力壮的安排远处生产,身体较弱的安排西北局山坡就近生产,年老体弱的坚守工作岗位,菜地派勤恳懂务农的专人看管,做到工作、学习、生产三不误。
  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范子文学习其他单位的生产经验,经领导同意,开办了3个农场,由懂农耕并吃苦耐劳、廉洁奉公的干部组织管理。为鼓励生产热情,调动生产积极性,范子文根据中央“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原则,农场采取合作经营,单独核算,定量交粮,公私两利的办法。每垧地交西北局192斤,剩余部分劳动者多收多得。既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开支,增收了粮食,一举多得。在农场获得成功后,范子文经过走访,发现大量的移民或劳力强而多的农家,还有剩余劳力,他广开农耕门路,实行了与农户伙种的方法,西北局投入土地、农具、牲口、种子,农户投入劳力,合伙开荒种地,按4:6比例分成,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在农业生产中,范子文坚持要求科学种地,在谷子地里套种苜蓿,苜蓿根上含有氮的瘤菌,促使谷子增产。用光华农场科研的狼尾巴谷种、金皇后玉米种,每垧地增产200余斤。正是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使西北局机关的粮食产量大增。4年收获粮食230石,自给达到71%,第一年收获细粮55石,自给达到5个月,比建设厅规定的3个月超额2个月,还收料草1.3万斤。②
  在农业生产的同时,为改变机关干部一日三餐水煮土豆加白菜的伙食,丰富餐桌,改善生活。范子文特地选择了方便浇水的13垧菜地,抽专人管理,勤施肥、勤浇水、勤除草,并科学合理安排了种植蔬菜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豆角、辣椒、茄子、萝卜、土豆、甜菜等,他还指导菜农以草木灰给西红柿施肥,使西红柿个大、酸甜可口。不仅是餐桌的佳肴还是餐后的绿色环保水果。为了让同事们能提早吃上新鲜蔬菜,又害怕春寒冻死菜苗,他就将西红柿苗培育在自己住的热炕上,自己住地铺,用自己的辛苦,换取大家的美味,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他们激动地说:“范处长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哺育着西北局机关生产。”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西北局机关生产迅速发展,1940年收获蔬菜1.28万斤,1941年收获4万斤,1942年收获4万斤,蔬菜的自给率达到75%。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当干部们望着丰富多样的佳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敬佩这位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生产主任。③
  三、以身作则,增产节约
  延安的隆冬,非常寒冷,而从各地来延安的干部,住不惯热炕,冬季取暖只有用木炭。过去取暖都由政府提供或购买。范子文为了减少开支,增产节约,经西北局机关生产委员会决定,自己动手烧木炭。烧木炭是一个又累又苦又寂寞的差事,远离集体,待在深山老林,吃住就地凑合。范子文不畏艰难,亲自带领部分人员到大背沟里,选窑址、找住地,砍树木。以亲身经历,掌握时机,合理使用劳力,做到不窝工,不影响烧窑,按时供炭。经过实践,他掌握了烧木炭规律。初冬时节,他多组织些人员进沟,打柴、锯木、打捆、挖炭窑各组并举、各负其责,当这些工作基本就绪后,就留少量人员烧窑、浇水、出窑、运回。这样,既节省人力、财力,还提高了效率,同志们协调配合,每年都圆满完成任务。1940年烧木炭1.8万斤,1941年烧制出1.9万斤,1942年烧制了5.2万斤,节省了开支,满足了西北局各机关使用,还支援了其他兄弟单位。④
  与此同时,西北局还成立运输队,主要是运盐。盐是边区最大的财源之一,又是人们少不了的生活必需品。自淮盐、潞盐产区沦陷后,陕、甘、晋、豫等省军民食盐,完全靠边区食盐接济。加之国民党停发八路军军饷后,边区用陕北土特产品来换取法币,再通过地下组织或办事处购买急需物资,而土特产品中90%的是三边的食盐。军委从留守兵团和保安部队中抽调4000名指战员,到三边建设盐田,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盐运输到口岸。边区交通十分落后,从产地到口岸一般在500华里以上,山大沟多,道路崎岖,没有汽车,马车都很少,主要靠牲口驮。边区政府发动群众运盐,专门成立督运委员会。为了解决西北局运盐的任务及机关生产运输所用,西北局成立了运输队,初建时只有两匹牲口,以承担短途和生产运输。为使运输队规范操作,节约开支,范子文不顾起早贪黑,跟着运输队一块踩点,途中到哪儿休息,每头牲口草料多少,运输人员吃饭多少钱,住店多少钱?精打细算,一丝不苟。在范子文规范合理的安排下,运输队生意十分兴隆。他以赚的利润,购置牲口扩大生产,到1942年已由2匹牲口发展到17匹牲口,2辆大车,运输员8人。除完成西北局及所属运盐任务外,还把西北局所属各单位煤、炭、粮、草四大生活用品及其他机关供给都由其包干免费承担。仅这一项就为西北局节约资金近百万元。⑤
  四、多种经营,发展经济
  大生产中,为扩大经济收入,改善生活,各机关、单位和农户大力养猪、养羊、养牛、养驴、养马、养骡子等等,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使屠宰行业生意兴隆,利润颇丰。范子文看好这一商机,立即组织成立了西北局屠宰坊,重点屠宰猪、羊、牛等,宰一头牛,除去雇工和其他费用,可净赚15—20元,宰一头猪可净赚5—6元,宰一只羊净赚2—3元。同时还可赚部分牛、猪、羊的油、头、蹄、肚肠等下水。第一个月就净挣了7000元,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利润。范子文抓住时机,及时扩大屠宰坊,加强管理,每月净挣达1万元,3个月就净挣了3万元。特别是还赚回部分牛、猪的油及头、蹄、肠、肚,经厨师巧妙加工及烹饪,就成了西北局机关灶房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炒菜的油水也大了。到1942年,屠宰坊的利润,给机关人员每人每月提供2斤大肉。人们吃上香喷喷的饭菜,积极性和热情更加高涨,⑥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减轻群众负担,改善群众生活,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支援革命战争。
  随着大生产运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范子文的经济意识越来越浓厚,也越会精打细算。大量的农作物丰收之后,还需要深加工才能使用。为了节约开支,多种形式地发展经济,范子文经过调查访问,详细核算,做出了利用资源、合理配置,节约资金,发展经济的一套办法。西北局有一支运输队,配备有骡、马、驴等,运输队春、夏、秋季较忙,冬季较清闲,而对于这些牲畜,不管忙闲,都要按时喂草料。而磨坊及其他小作坊春、夏、秋季较闲,秋收后各种加工较多,才繁忙起来,闲置的骡、马、驴刚好利用起来,既节约了开支,合理利用了骡、马、驴,又发展了机关经济。于是,他组织成立了磨坊、粉坊、豆腐坊和养猪场。磨坊忙时,闲置的骡马驴得到合理利用,磨坊生产剩余的豆渣、粉渣、米糠,又成为养猪场极好的饲料,变废为宝,直接、间接地增加了经济收入,形成科学合理的良生循环,配置了资源,扩大了经济,增加了经济收入。到1945年,西北局机关经费支出2380.8623万元,自给1700.63万元,占71.5%,除完成组织预定的各项经济生产任务外,还有了结余,真正实现丰衣足食。⑦
  西北局机关扩大生产,给大家带来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所得盈利改善机关伙食,弥补办公费的不足。特别是西北局的灶房,有了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屠宰坊的牛、猪、羊等的油、头、蹄、下水的充足供给,磨坊还提供当年新加工的米面,加之厨师们粗粮细作,用黄米加工做成黄米摊黄、黄米馍;用软米加工做成米糕、油圈、糕撷;用荞麦加工做成恰饹、圪坨;土豆加工成粉条,等等,使西北局机关的灶房伙食远近闻名。毛泽东和其他同志到西北局开会,看到他们的机关灶办得非常好,从而了解到他们机关生产建设搞得如此多样和丰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解放日报》整版专题作了《西北局机关生产经验介绍》。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纷纷前来取经效仿。西北局的机关生产正是因为有了范子文这样一个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勤俭持家、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的生产主任,才更加精彩、更加引人注目。
  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毛泽东亲笔给范子文的奖状题词是“机关生产的模范”。范子文在西北局机关生产中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他以一人的辛苦,换来百人、干人的笑容,值得。正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
  时代造就英雄,国民党置边区军民于死地的手段,却造就了一大批握笔杆子、枪杆子的书生勇夫,成为发展生产、掌控市场,巧用商机、繁荣经济的特殊人群。范子文就是在这场生产自救运动中,被推上了经济建设的风口浪尖,又在生产建设的惊涛骇浪中,造就出的发展经济的特殊人才。1944年后,西北局安排他担任边区政府物资局副局长、贸易公司经理等职,他更以满腔的热情,积极协助西北局和边区政府领导人,遵照毛泽东“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扩大生产,发展工业,繁荣商贸、运输,向围困边区的国民党顽固派展开机智、灵活、激烈的斗争,逐步实现贸易出超、金融稳定、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同时,为实现贸易由孤立、单一的部门管理向综合运用贸易、金融、财政手段,促进生产发展的统一管理转变。他深入调查研究,整理出各项工作漏洞和困难接点,整顿财政,合并商贸,统一管理。为发展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做出了显著成绩。1945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范子文以他的聪明才智、率先垂范和科学摆布机关经济建设,使西北局的机关生产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机关干部参加大生产运动,不仅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带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我党我军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经济建设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工作干部,成为中国革命经济建设的无价之宝。
  解放战争时期范子文历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代理厅长、西北财经分会委员。他日夜操劳、尽心竭力,为保障部队和地方政府的供应,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做了大量工作,受到西北局的表彰。1949年8月,范子文作为西北解放区代表,赴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范子文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人事局局长、东北军区后方勤务部油料管理部部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黑龙江省副省长等职。尽管工作调动频繁,但他善于学习,干一行、专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即使在被审查期间,他还调查研究黑龙江经济发展方向。后回到北京,1975年病逝。
  范子文以他光辉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延安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模范人物,都是一面鲜艳的旗帜,矗立于人们心中,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霍静廉
  ①《西北局机关生产经验介绍》,《解放日报》1943年5月1日。
  ②《西北局机关生产经验介绍》,《解放日报》1943年5月14日。
  ③《西北局机关生产经验介绍》,《解放日报》1943年5月14日。
  ④《西北局机关生产经验介绍》,《解放日报》1943年5月14日。
  ⑤《西北局奖励22位生产英雄》,《解放日报》1943年2月3日。
  ⑥《西北局机关生产经验介绍》,《解放日报》1943年5月14日。
  ⑦《西北局机关生产经验介绍》,《解放日报》1943年5月14日。
  

联系群众的楷模——毛泽东题词表彰的22位生产英雄/陈燕楠主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