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二 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马新发 雷莹


  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使长征得以取得胜利的一切可贵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长征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①
  (一)长征精神是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惊心动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规模之大,行程之远,历时之长,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悬殊之大,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观,是20世纪中国革命传统的一块丰碑。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碰到了数不清的困难。天上有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轮番侦察、轰炸,地上有数十万的反动大军围追堵截,红军指战员每天都要行军,与敌人作战,得不到休整。路途上有时找不到粮食,饿着肚子行军作战。许多伤病员得不到安置,缺医少药,只能随部队前进,不少伤病员在途中牺牲。不少的指战员英勇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饥饿、严寒、疾病、敌人的追剿,都时时威胁着红军的生存。许多红军指战员在战斗中、在爬雪山、过草地中倒下了,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许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他们英勇地牺牲了,后面的战友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与天斗,与敌人斗,战胜困难,打败强大的敌人呢?是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正如张闻天在《论青年的修养》一文中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件事震动了全世界。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
  红军的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红军的信念,就是对革命事业、对北上抗日的坚定信念。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长征途中困难再多,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仍然坚贞不渝,他们坚信中国革命必将胜利。遵义会议后红军指战员们对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更充满信心。长征途中许多红军战士为了实现理想,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们信仰的共产主义和革命事业。
  共产主义理想给红军指战员战胜困难以无穷力量。红军老战士吴兴回忆说:“我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我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翻不过这些山了,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我坚信,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中途失败了,那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会继承我们未竟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②
  长征途中,任总书记的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师生的报告中说:“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困难……困难几乎是不能克服的。然而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过党岭雪山时,有位战士冻僵的遗体被埋在雪地里,在雪外露出一只手臂,并紧握着拳头,路过的战友上前把手掰开,手里握着一张党证和一块大洋。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后来的红军战士替他交了最后一次党费。临死前也不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这是对革命理想多么坚贞的崇高精神!长征那么苦,谁也不愿到别的地方去,仍跟着党和红军队伍走。因为他们深信: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一定能够取得胜利。长征沿途红军写的标语上,常有“一定要胜利”的字样。红军宿营离开农家时,总不忘记说声“革命胜利后再来看你们”、“革命胜利后再见”。他们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
  (二)长征精神是勇往直前,气吞河山的英雄主义气概
  红军长征不是在平常环境中进行的,而是在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下的战斗行军,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国民党政府动用了精锐嫡系部队和地方军阀势力,依靠人力、物力、交通、军事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山川险阻,以逸待劳。而红军在远离根据地、粮弹俱缺的情况下,以无比坚强的毅力,步行在崎岖的山径栈道,峭崖险川,行程1.25万公里,足迹踏过10多个省,平均每天走30公里至40公里,最多时一昼夜在战斗中急行军120公里,打了许多空前剧烈的激战、恶战。
  红三军团第五师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在湘江之畔进行了顽强的阻击战,以一个师打退了敌人两个师的多次进攻,使敌人没能前进一步。在激烈的战斗中,师参谋长、两个团长、政治委员及营、连、排指挥员大多牺牲或负伤,战士伤亡也相当大,剩下的指战员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人在阵地在,直到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才撤退。红五军团第二十四师在湘江阻击战中,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和飞机轰炸,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杀伤了大量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敌人的进攻。他们的战斗口号是:“誓与阵地共存亡,坚决打退敌人的进攻,保证中央机关和兄弟部队抢渡湘江。”这支部队从师长到战士同敌人血战数日,绝大部分都牺牲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开辟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道路。
  红一军团第四团在突破乌江战斗中,当乘坐第一只竹筏的八位勇士被翻入江底后,又一批勇士跳上竹筏向对岸冲去;中央红军干部团在突破金沙江战斗中打出了威风,声名远扬,敌人特别是川军,在以后一见到头戴钢盔的干部团,便望风而逃。突破天堑腊子口战斗,担负强攻的红六连在一夜之间连续向敌人发起多次冲锋,桥上桥下铺了厚厚一层手榴弹碎片,由28人组成的突击队,最后仅剩下两人,且也负了伤。第二天夜里,又组织突击队向敌展开攻击。迂回部队的勇士们在漆黑的夜中,用手摸索着石缝,用四把刺刀交替着插向石缝,四肢并用,向几十米高的悬崖爬去。草鞋很快被刺刀割破,白亮亮的刺刀染成了红色,鲜血浸透了衣服,他们终于奇迹般地攀上了崖顶,与正面攻击部队一举击败了守敌,砸开了这个铁门关。
  娄山关战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直罗镇战役等,红军指战员勇于战斗,不怕牺牲,将勇兵雄,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枯拉朽,英勇无敌,打出了震惊世界的威风。他们前赴后继,披荆斩棘,抢险飞渡,所向披靡,谱写出了一曲时代强者的壮歌,表现出勇往直前,气吞河山的英雄主义气概。
  (三)长征精神是无私无畏,饮苦若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人类历史上,至今还没有哪支军队像红军这样能吃苦。红军在没有后勤保障的万里征途上,夺关隘,渡险川,爬雪山,过草地,在超常态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栉风沐雨,饥寒交迫。长征路上条件再艰苦,部队中总是充满乐观情绪,红军指战员始终表现出一种无私无畏、饮苦若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指战员们在长征路上无论遇到高山险水、雪山草地,他们都视为等闲,大家互相鼓励,振奋精神。毛泽东朗诵“万水千山只等闲”诗词;朱德经常号召大家唱革命歌曲,边走边唱;周恩来鼓励大家:“加油吧!翻过雪山就是胜利。”红军宣传队的战士们在最艰难的时刻永远是一支最活跃最积极的力量。环境越艰苦,他们的情绪越高昂。在雪山顶上,他们高呼:“同志们,坚持住,坚持住就是胜利。”③红军战士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红军宣传队员们自编自演节目,在频繁、紧张的战斗生活间隙表演文娱节目、出墙报、演戏、编快板。长征“四老”(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徐特立)在宿营时爱讲革命经历,许多战士都爱听。他们处处起表率作用,时时关心着别人,用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去感染和鼓舞干部、战士们。在过草地的艰苦日子里,大家围着篝火,煮饭、烤衣和取暖,甚至开起了篝火晚会,有的吹口琴,有的唱歌,有的讲历史故事,有的叙革命经历,有的还谈论未来共产主义建设的宏图④。
  一天,红军越过北盘江到了云贵两省交界的盘县,休养连支部正在山脚下开支委会。这时,敌机来了,在呼啸而过时丢下了一颗炸弹。这炸弹正好掉在开支委会的人圈中间,一头栽到土里,泥土四溅。支部书记董必武及正在开会的徐特立、谢觉哉和休养连连长侯政等,望着炸弹默不作声。如果炸弹爆炸,躲闪根本来不及,血肉横飞的惨相将目不忍睹。奇迹出现了,炸弹未炸,它——是个哑弹。停了一会儿,徐特立说:“这是马克思在天之灵保佑着我们。阎王爷查了查生死簿,说这几个老家伙该向我报到来了。大胡子马克思不同意,说他们的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哩。”哑默的炸弹边爆发了一阵笑声。这是瞬间可以丢掉生命的人们在奇迹般地活下来之后发出的笑声。而徐老幽默的笑谈,正是为了革命把生命置之度外、心灵里没有阴影的那种人自然的独白。
  红十五军团在徐海东、程子华率领下渡过黄河,连续作战,杀向太原。军阀阎锡山害怕自己的老巢被红军端了,急调大军压向红十五军团。阎锡山还下了一道特别命令:“凡击毙徐海东者,赏洋五万元。”徐海东听到这话后,摸着自己的脑袋哈哈大笑,他说,“阎锡山比蒋介石小气,蒋介石说过,谁杀下了这颗头,给十万呢!”徐海东的笑谈里,分明有一种蔑视敌人的浩然正气、献身革命的坦荡胸怀和无所畏惧的乐观精神。
  (四)长征精神是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
  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同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还要同强大凶恶的蒋介石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作斗争。在这种极其艰险的境地下,只有加强革命团结,顾全大局,形成坚强的战斗力量,才能战胜敌人。党内的团结,红军的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为全党、全军的团结做出了表率。遵义会议后,中央对犯“左”倾错误的领导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广泛地团结了党内犯错误的同志,仍然安排他们以适当的领导职务,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毛泽东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多数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着重解决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对政治路线问题待以后有适当时机再逐步解决,避免在党内引起大的震动。此举有利于增强全党团结,共同对敌,完成长征。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张国焘公开分裂党和红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局为重,一方面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斗争,坚持党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多方面地做张国焘的工作,以最大的耐心进行教育、挽救,争取张国焘北上。为此,还作了必要的让步和妥协。朱德总司令留在四方面军,同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作坚决的斗争,并利用同部队接触的机会,耐心地教育红一方面军的指战员,“我们一定要坚持真理,坚持斗争,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路线,但要有正确的斗争方法,要顾全大局,讲革命,讲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都是好的,革命的,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所以同志们要注意和他们搞好团结,切不要上少数人破坏团结的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加强全体红军的团结,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争取革命事业的胜利”。⑤同时,朱德总司令又做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强调只有在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合,才有出路。
  红二方面军在贺龙、关向应、任弼时等同志的领导下进行长征,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经朱德、刘伯承、贺龙、关向应、任弼时等领导同志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坚决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红四方面军同红二方面军北上。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战胜了长征中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实现了全党、全军的大团结。在这以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开始了八年的抗日战争。
  (五)长征精神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红军长征的被迫转移和长征初期中央红军极端危险的境地,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造成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教条主义,一切从本本出发,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出发,而不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从而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935年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系统地批判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全面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他批评博古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于敌强我弱的客观因素上,他指出,正是军事上的“左”倾冒险主义才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造成红军在长征中的重大牺牲。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也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考虑行军走的是什么路,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地图上一画,限定时间打,这仗当然打不好。毛泽东有理有据地指出“左”倾教条主义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一是堡垒对堡垒,使敌人的堡垒主义持久战的战略战术达到了目的;二是分散兵力。对“左”倾领导者在战略转移、突围行动以及领导方法等方面,毛泽东也给予了尖锐的批评。毛泽东的发言,实事求是,尖锐深刻,得到了与会者大多数人的赞同和支持。
  遵义会议及通过的决议从实际出发,集中全力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否定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军事路线。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极力推行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这次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实际上抵制了共产国际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路线和选择自己的领袖。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路线的胜利。毛泽东善于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因此遵义会议也就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胜利。
  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根据长征途中的形势变化,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连续取得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胜利。红军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正确制定和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少数民族的理解和支持,顺利地通过了这些地区。中央红军最后突破天堑腊子口,落脚陕北。这并不是长征初期“左”倾领导者的计划和安排,而是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过多次变更战略方针,才确定并取得最后胜利的。
  遵义会议后,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六)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为红军制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规定了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长征过程中,红军经过了11个省及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物质供应极端缺乏。红军战士们发扬了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终于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援。
  由于国民党的歪曲宣传和人为破坏,加上红军大多走的是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地区,红军的物质供应得不到保障,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但不管多么困苦,红军都不会损害群众利益。他们经常风餐露宿,天当房,地当床,有的就露天站着睡觉,用野菜充饥,用篝火御寒。在爬雪山过草地时,没有野草就吃皮鞋、皮带。有的战士因误吃毒草而被夺去了生命。一部分第三次过草地的战士们,沿途没有吃的,只能吃别人粪便中没有消化的青稞。为了抵御草地的风雨和寒冷,战士们不得不穿起各种各样的衣服、鞋帽。有的穿单衣、夹衣、毛衣,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兽皮,有的头上戴着斗笠、草帽,有的顶着油布,有的穿着羊毛或兽皮制的鞋子,有的甚至赤脚,形成了一支光怪陆离的队伍⑥。为了解决穿的问题,年近六旬的徐特立老人曾用路上捡到的破烂红布做裤子穿,引得众人大笑。“衣服自己缝,马儿牵着走”,这是红军指战员称赞徐老的诗句。⑦到达陕北时,红军战士的头发胡子都很长,衣服破烂不堪,瘦得皮包骨头。
  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访贫问苦,关心群众生活,沿途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召开会议,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的宗旨。打富济贫,开仓分粮,用实际行动教育群众,动员群众,武装群众。买卖公平,处处保护群众利益,使群众相信红军是工农子弟兵,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队伍。红军在行军打仗宿营的地区,都要帮助群众担水,打扫卫生,挖掘厕所,临走时,还要检查纪律,送门板、绑禾草等,尽量不给群众增加负担。有些地方,红军纷纷把自己的衣物、毛巾送给贫苦的各族人民。毛泽东曾把自己身上的毛衣、行李中的被单及一部分粮食,送给乞讨的苗族老妇和小孩。⑧为了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红军战士甘愿献出自己的衣物,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军民之间保持了鱼水深情。人民热爱红军,为红军抢救伤员,照养红军后代,保守红军机密,为红军指路带路,送药送粮,万里长征的红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战略转移。
  ①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② 陈宇:《长征精神万岁》,黄河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③ 李安葆:《长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253页。
  ④ 周贵卯:《长征精神简论》,见《二十世纪人类的奇迹——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408页。
  ⑤ 《红军长征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60页。 
  ⑥ 周贵卯:《长征精神简论》,见《二十世纪人类的奇迹——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413页。
  ⑦ 李安葆:《长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页。
  ⑧ 李安葆:《长征路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马新发,雷莹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