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三 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马新发 雷莹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升华,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红军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这笔人类历史上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长征精神不会过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扬长征精神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发展目标的中国化概括。“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①
  因此,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②的奋斗目标。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第一次伟大的征程,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更艰巨的新长征。发扬长征精神是走好新长征,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
  第一,发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坚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它决定着我们事业的成败。红军长征是在革命面临严重危机和极大困难情况下的被迫远征,红军将士就是抱定对共产主义和革命前途不可动摇的信念和理想,才能够战胜强敌,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前赴后继,勇往直前。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③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国内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和科技占有一定的优势。而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以至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当年毛泽东在革命潮流低落,敌我力量悬殊的长征时期,仍然科学地预见到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现在,当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也绝不能动摇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必须坚信它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历史终将证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曲折。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是历史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正确结论已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深深扎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否实现,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无法预料的新困难,但历史是一面镜子,长征是一面旗帜。既然红军在长征中把那么严重的艰难困苦都克服了,难道今天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吗。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多少险滩暗礁,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实干、苦干,就一定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第二,发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克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奋斗。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全面小康社会是全面性和均衡性的统一,它涉及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不仅要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尚的精神文明;不仅要建设健全的政治文明,而且还要建设和谐秀美的生态文明;不仅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而且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医疗卫生体系。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重要的原因是红军指战员具有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要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也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长征精神。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⑤
  这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历史经验,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牢牢记取。新长征的征途上充满了如同当年令人生畏的“雪山草地”,横亘着道道“乌江天险”和“腊子口”关隘。我们应当像红军那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怕苦、不怕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路线,调查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大胆创新、敢于创新。只有这样,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的道路,我们才能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像红军长征一样,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发扬长征精神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⑥
  因此,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扬长征精神,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一,发扬长征精神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长征中,红军指战员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在群众的信赖与支持下,胜利完成长征。历史证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处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岗位上,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使党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即为谁掌权,是继续为人民服务,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还是颠倒这种关系,像过去剥削阶级那样,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这是关系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性质,我们党就有蜕化变质的可能,以致丧失执政党的地位。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⑦
  邓小平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⑧
  但是,近几年来,不少党员干部头脑中的群众观念明显地淡薄,同群众的联系明显地削弱,不倾听群众意见、不关心群众疾苦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现象,损害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违法乱纪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有的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很不协调,有的搞得很紧张。这种状况,严重妨碍了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声誉,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长征精神,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发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提高党的抗腐拒变能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党的抗腐拒变能力。近年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公款吃喝等腐败现象在部分党员干部中滋生蔓延。产生腐败的原因很复杂,丧失共产主义信仰和艰苦奋斗精神是重要原因。
  部分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漠,极少数人丧失了精神支柱,变成了金钱的奴隶,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前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就是这样一个腐败分子,他就是因为怕社会主义“搞不长”,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才去贪污的。现在共产党人战胜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有力武器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仍然是共产主义信念。如果丧失了共产主义信念,也就丧失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正如江泽民所说:“改革开放还只有十多年,有些干部、党员在考验面前就已经打了败仗,有的革命意志衰退了,有的走到邪路上去了,有的甚至堕落成为社会的蛀虫和罪犯,归根到底就是这些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出了问题。”⑨
  一个人具备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在战争年代,他会不怕流血牺牲,压倒一切敌人;在和平时期,他会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为党建功、为民造福;在滔滔商潮面前,会不为金钱所动,一身正气。只有树立了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信念,才能使个人理想服从共同理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实现自我完善,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为国为民开拓进取,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多做贡献。
  部分党员干部缺乏红军长征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公款吃喝、挥霍浪费、贪图享乐,严重破坏党的形象。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长征精神是抵制这股歪风的迫切需要。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要自觉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要执行厉行节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决反对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当前,党员干部尤其要关心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和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带头过紧日子,并切实帮助这部分群众尽早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三)弘扬长征精神是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⑩“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一代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11)
  但是,青年学生缺乏政治精神和社会生活经验,思想心理尚未成熟,在他们中间,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倾向。一些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扭曲的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青年人中滋长,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缺失。这样的青年不可能担当起建设现代化国家、振兴中华的重任。因此,很有必要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倡导长征精神,用长征精神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年,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把国家的命运同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为实现国家的强盛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第一,促使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成才的崇高理想,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首要环节。崇高的理想能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促使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中国历来认为“志”的大小决定着人的成长、发展水平以及成就的高低,强调人生要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就要坚持把立志作为成才和成就事业的开端和基础,注重早立志、立大志、立恒志。正如吴运铎所说,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青年人一定要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12)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青年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不同程度地沾染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他们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满足生理本能的需要,主张“人生在世,吃喝玩乐”,“青春不乐,一生白过”。他们孜孜追求个人享受,说什么“人生在世没有别的追求,唯一的追求就是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对象漂亮一点,生活浪漫一点,日子过得幸福一点”。这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非常不利。因此,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理想,并坚韧不拔地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
  第二,激发青年学生刻苦学习、艰苦创业的精神动力。刻苦学习是青年学生实现科学成长成才的主要途径。正如华罗庚所说,在寻求知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竞争实力只能通过刻苦学习获得。部分青年学生不愿吃苦,不少人仍然抱着“60分万岁”的观念,得过且过。红军长征是一部艰苦奋斗的英雄史诗,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推动力。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草根等等动人事迹数不胜数,这些光辉形象和感人事迹是激发青年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动力。
  艰苦奋斗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加强长征精神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克服害怕艰苦,贪图安逸的思想,在实践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挑战困难的品格。这不仅为他们完成学业提供保证,而且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磨炼思想意志,树立逆境成才的艰苦创业理念,而且能使他们从立志到成才的过程中坚定信念、不懈追求。
  ①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
  ② 同上。
  ③ 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文献出版杜2003年版,第199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04年9月19日。
  ⑦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34页。
  ⑩ 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11) 同上书,第295页。
  (12) 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42页。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马新发,雷莹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