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四章 二、毛泽东呼吁:“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

高新民,张树军著


  毛泽东的动员,得到了全党的相应。与1941年5月毛泽东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时有所不同,毛泽东所作的《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报告,《反对党八股》的讲演,都很快刊登在党的刊物上,并得到了有组织地反响。延安《解放日报》对毛泽东的演说都作了报道,并在毛泽东作《整顿学风党风文风》报告的第二天就发表社论,介绍这个报告的基本精神,阐述普遍开展整风的伟大意义。仅在整风动员阶段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日报》就发表了《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加强地方在职干部教育》《宣布党八股的死刑》《展开宣传工作的新阵容》《培植地方干部》《教条和裤子》《业务教育与政治教育》《发扬民主作风》《到什么地方学习》等与整风直接有关的重要社论,刊登了大量的介绍整风学习情况的文章,还发表了一些领导人和理论工作者写的有关整风的文章。《解放日报》此时迅速敏捷的反映与一年前是大不相同的。发生这种变化,当然与一年来的高级干部整风有关,也与毛泽东直接领导了《解放日报》的改版有关。
  《解放日报》的改版,从长远来说,是为了适应党的宣传工作的需要。从现实来说,是为了适应全党整风的需要,同时也是《解放日报》自身整风的一部分。
  《解放日报》是1941年3月由党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改为现名的。博古担任社长,同时兼任新华通讯社社长。《解放日报》是党中央的喉舌,代表了党中央的声音。毛泽东在为中央书记处起草的《关于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上明确指出: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通知》要求各地注意接受延安的广播。重要文章除报纸刊物转载外,应作为党内、学校内、机关内的讨论与教育材料。从这个通知可以看出《解放日报》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党中央对这个报纸给予了很大希望。事实上,在改版前,《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政策,介绍国内外形势,指导党的各项工作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成绩。但是,毛泽东、中央认为报纸还不能完全适应党的需要,主要存在着党性和群众性不强的问题。
  1942年初,中央办公厅的师哲对《解放日报》把主要精力放在报道国际新闻方面,而对国内、特别是边区的情况报道太少有些意见,便写了一个报告给毛泽东,希望能在政治局会议上提一下,以便提高党报的质量。毛泽东对《解放日报》的工作早有看法,于是在政治局会议让人念了一下师哲的报告。此事成为导致《解放日报》改版的直接导火线。但是,如果没有师哲的报告,《解放日报》存在的弱点,也会在整风中被人提起,只是时间早晚罢了。比如,有的读者来信反映说,把贵报各版读过以后,觉得它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即立论空泛,和我们边区的实际工作,似乎相距太远了些。还有的反映报纸刊登的异常丰富的关于国际问题的材料,对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联系很少。许多人建议能够多反映党政军民的生活,特别是民间疾苦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应该讲,这些意见和建议是正确的。并且,《解放日报》对配合当时的整风运动也确实不甚得力。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解放日报》也只是在第三版的右下角发了一个消息。
  1月24日,即毛泽东《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动员报告开始前一周,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解放日报》的工作时指出:社论、新闻、广播三者应并重。重视社论与专论,并出题目分配中央同志写文章,报社要组织写文章。报纸的第三版和第四版应贯穿党的政策,题材应切实,文字应通俗。要组织新闻,在新闻中表现党的路线。中央各部委应组织自己的新闻,要写新闻稿、评论稿。毛泽东在这个会上还谈了广播、宣传部的工作、干部教育等问题。
  2月11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解放日报》工作时对该报提出了批评,指出:报纸要以自己国家的事为中心,这正是表现一种党性。现在《解放日报》还没有充分表现我们的党性,主要表现是报纸的最大篇幅都是转载国内外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新闻,散布他们的影响,而对我党政策与群众的活动的传播,则非常之少,或者放在不重要的位置。《解放日报》应把注意力放在中国抗战、我党活动和根据地建没上面,要反映群众的活动,充实下层消息。过去《红色中华》是以苏区建设为中心,《新华日报》受了限制。毛泽东提议根本改变《解放日报》现在的办报方针,使它成为贯彻我党政策与反映群众活动的党报。会议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委托秦邦宪(即博古)根据会议的意见,拟出改革方案,提交中央讨论。在新方案实施之前,先进行改良。3月8日,毛泽东为《解放日报》题写了“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八个字,这是针对《解放日报》的问题提出的今后努力方向。
  3月1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改造《解放日报》的方案。毛泽东发言说:我们党有80万党员,50万军队,但党报是弄得不好的。我们自去年8月起已开始改造党的工作,但党报尚未实现彻底的改造。今年中央要抓住党校、党报、中宣部这三个重要部门的工作。党报是集体的宣传者与组织者,对党内党外影响极大,是最尖锐的武器。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的工作。报社的同志要了解经过党报来改造党的方针,现在报社的同志没有了解这个方针。报纸必须地方化,要反映地方情形。党报要反映群众,执行党的政策。党性是一种科学,是阶级性的彻底的表现,是代表党的利益。党报要允许同情者作善意的批评。毛泽东还提出发一个关于党报工作的指示,报社的同志要学写分析文章,调一些干部到报社工作等意见。
  五天之后,中宣部发出了《为改造党报的通知》。《通知》指出: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要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的党报。如果报纸只是或者和以大量篇幅为国内外通讯社登载消息,那么这样的报纸是党性不强,不过为别的通讯社充当义务的宣传员而已。《通知》明确了改版方向,要求必须将党报的主要力量放在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配合当前革命斗争与边区建设进行舆论导向,这样才能发挥党报的战斗作用,而不应大篇幅刊登国内外通讯社登载的与我们关系不大的消息,因为这不仅脱离了当前革命斗争的需要,也不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通知》还指出,要使党报的质量有所提高,就必须要采用整风的精神来检查和改进党报工作。
  3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宣传委员会议,检查《解放日报》边区栏和边区《群众报》。会上许多同志发言指出,《解放日报》边区栏的内容还是相当贫乏,公报性的多,教育性和批评性的少;本市新闻多,外县新闻少。李卓然在总结中说,报纸的组织作用和推动作用弱,宣传部门也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一武器,报社本身和通讯员的联系也很差。同时,报纸对整风的反映很差,没有具体的从各方面揭发工作缺点,配合党的当前政治任务。
  对来自中央和群众的批评,博古和报纸编委会成员十分重视。博古在办报方针上,开始时确有一种办成大报的想法,认为要面向全世界,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第二是国内新闻,第三是边区新闻,第四是本地新闻。这种想法恰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说的,写文章作报告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是一种不看实际情况,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毛泽东的批评使博古受到很大震动。特别是经过1941年的高干整风和1942年春全党整风动员,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开始清算王明“左”的路线错误之后,博古作为这条路线的主要推行者和执行者,内心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但是,他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认真清理了自己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观点,检讨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并且深刻地认识到《解放日报》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办报指导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一方面进行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又承担起改版的领导工作。3月17日,《解放日报》召开了编辑部全体人员大会,博古在会上检查了办报十个月以来的主要缺点,即贯彻党性和群众性不够,联系实际不够,缺乏党报应有的战斗性。他提出了今后办报的方针是贯彻党的路线,宣传党的政策,反映群众情况,报道国内外动向和整顿三风,并且提出了改版的初步方案。
  《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召集延安各部门党内外负责人和作家开座谈会,谈《解放日报》改版问题。博古首先作了自我批评,认为报纸办得不尽如人意,报纸没有能够尽到它应尽的责任,没有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艰巨任务,自己应负主要的责任。他还列举了报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诚恳地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办好《解放日报》。毛泽东在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说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现在共产党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就是合乎人民公意的政策。在执行这个政策中,常要遇到许多障碍,比如,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为了纠正这些不良作风,我们提出了整顿三风。但要达此目的,非有集体的行动,整齐的步调不能成功。今天这个会,大家发表了许多意见,今后就可在共同的目标上,一致前进。毛泽东提议,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能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最后,毛泽东还提议,这样的座谈会以后要经常举行。
  在博古和解放日报社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毛泽东的意图得到了实现。4月1日,改版后的第一张报纸与群众见面了。这天的报纸头版头条还发表了“致读者”的社论。社论说:今天我们的版面以新的姿态呈献在读者面前,我们愿趁此机会总结一下过去十个月来的工作及提出今后本报的方向。社论提出了几个问题:什么是党报?报纸如何才能成为集体宣传者、集体鼓动者、集体组织者呢?究竟怎样才能成为党手中最锐利的武器呢?社论回答说:第一,要有坚强的党性。第二,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要和要求,记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的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第三,洋溢着战斗性。第四,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或者根据党的方针提倡各种群众运动,经常注视和指导运动的展开,具体地帮助群众运动和工农大众的斗争。社论根据这四条检查了过去四个月的工作。社论还强调,报社的工作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真正成为党的机关报。社论还提出希望广大群众批评和监督。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整个版面有了很大变化。过去第一版是国际新闻,现改为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都有,而以国内新闻为主。国内新闻中主要是报道边区军民抗日斗争和边区建没,报道边区英雄模范的事迹,以便树立典型,指明方向,鼓舞斗志。第一版的社论也以此为重点展开。第二版过去也是国际版,现改为边区版,详细报道边区军民战斗、生产的消息。第三版改为国际版,报道一些国内外、敌占区情况动态。第四版原来是边区、副刊各占一半,现全部改为副刊,使文艺为现实斗争和建设服务。
  《解放日报》改版后,有了很大的变化,仅就社论而言,从4月1日改版到9月30日,共刊登145篇,其中有关国内的社论21篇,有关边区及根据地的社论69篇,有关整风运动的26篇,而有关国际的社论只有29篇,这就大大改变了过去重国际、轻边区的倾向。
  在《解放日报》开始改版后,中央为了加强《解放日报》的领导,调陆定一任总编辑。9月5日,陆定一在新华社编委会举行的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对《解放日报》的具体意见。大意是,毛泽东认为《解放日报》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尚未成为真正的党中央机关报。“七七”宣言以后的社论、印度问题、参议会、自卫军等几篇社论有错误,有些消息如党校学生自杀是不应该登的。报纸仍未和中央息息相关,虽然总的方向是对的。报纸不能有独立性,自由主义在报社内不能存在。以后凡有重要问题,小至消息大至社论,均需与中央商量。
  陆定一的传达在与会者中引起了震动,报纸不能有独立性实际上是一个相当重的批评,尽管这个批评是从总体上针对宣传工作而言的。
  博古对毛泽东的批评承担了全部责任。他在编委会上说,《解放日报》没有成为“完全”的党报,主要指的是我,责任完全在我。他认真作了检查,说自己决没有向中央闹独立性的想法,但在客观上还缺乏及时请示报告,因此有些问题便不可能不出政治差错,这主要是组织纪律性不强所造成的后果。
  对于毛泽东的新的批评,博古竭力改正。他和陆定一一起,多次召开编委会,讨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央的批评,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今后如何增强党性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如何更好更有利地置于党中央领导之下等问题。报社还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以制约报社工作、报社工作人员能够符合党的需要,真正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9月15日,毛泽东和博古谈话。博古汇报了编委会讨论的情况和制定的一些制度,毛泽东表示满意。当天,毛泽东致信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何凯丰(即凯丰)说:“今日与博古谈了半天,报馆工作有进步,可以希望由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的党报。他向200余人作了报告,影响很好(据舒群说),报馆人员在讨论改进中。谈到各部门利用报纸做工作的事,我想还要讨论一次,以促中央各部门同志的注意。各根据地当局也还未把报纸看作自己极重要武器,我想要写一电报(或须用书记处名义),提出此种任务。”①
  9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提出报纸是党的喉舌,在党报工作的同志,只是整个党的组织的一部分,一切要按党的意志办事,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要顾到党的影响。党报不仅要忠于党的总路线、总方向,而且要与党的领导机关的意志呼吸相关、息息相通,这是党报工作人员的责任。社论还说党报工作人员对于党的每一个工作部门,对于实际工作中的同志,不可以自以为是,做“无冕之王”,而应该去做公仆,应该有恭谨勤劳的态度。这表明,《解放日报》在党性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
  《解放日报》副刊曾经刊登过一些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有许多是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但也有些作品,如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在整风中受到严厉批评。报社领导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加强了对副刊的改革力度,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使副刊的文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加大众化、通俗化,更符合群众的要求和口味。为了解决副刊的稿源问题,毛泽东起草了《<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并亲自替副刊约稿,甚至在枣园设宴邀请了16位撰稿人。
  在毛泽东的督促、帮助下,《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终于完成。《解放日报》解决了群众性与党性两大问题,在成为真正的党报的同时,也解决了自身的思想问题,使自身的整风顺利开展起来。《解放日报》在动员全党整风、介绍整风工作的经验、指导整风工作的具体进行方面,起到了它的职责范围内应起的作用。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页。
  

延安整风实录/高新民,张树军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