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左铁


  延安枣园旧址管理处 左铁
  在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九十余年的历程中,延安占据着最辉煌、最光辉的一段篇章,而中国共产党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就是做好群众工作。这一时期,也是党的群众工作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其间,党用理论的力量、政策的力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共产党员的模范行为,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我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今天,发扬延安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仍是我党工作的重心所在。
  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及观点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再次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才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只有依靠群众,动员群众,不仅能解决战争所需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能造成陷敌人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指出:“我们的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坚固的团结,是为着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目的。”“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还须要我们长期坚持的、百折不挠的、艰苦卓绝的、耐心而不怕麻烦的努力。没有这样一种努力是一切都不成功的。”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他明确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1939年5月,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中对青年和知识分子提出希望和要求:“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全国民众奋起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在这里,毛泽东反复强调民众对于抗日战争的重要性,抗日战争需要全国民众的动员,动员民众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抗日战争胜利,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当年的陕北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在历史上就灾害频繁,有十年九害之说,加之匪患丛生,生产力极其落后。中央到达后,大批的爱国青年、部队随之而来,急剧加重了财政困难和人民负担,进而加剧了边区干群关系的紧张。在这种局面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成为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恢复边区经济、提高边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党中央首先在土地问题上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虽然没有根本解决土地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农民的支持。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的组织形式,使群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和精兵简政的实施,使群众的负担大大减轻。边区人民群众真正感觉到中国共产党是关心群众疾苦的,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进而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血肉联系,真心实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使我们党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党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也日益成熟。
  1945年5月,党的群众观点正式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题为《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的报告中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在当时,这个表述无疑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党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党与人民群众应当保持的基本关系。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我党坚持贯彻执行到今天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党群众路线得以形成、发展的基础
  1939年2月,毛泽东在致张闻天的信中,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观提了出来。信中评价陈伯达的文章《孔子的哲学思想》,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直属机构和中央警备团为追悼张思德的大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篇讲话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党我军一切革命同志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党正确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一)推进民主政权建设,让人民当家做主
  要真正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让人民当家做主,行使主人的权利,赋予人民主人的地位。延安时期我党为推行民主政治,做了极大的努力。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当时全国最民主、最廉洁的政府。
  毛泽东指出:“要挽救中国,战胜日本,避免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唯有实行民主政治,给予人民以参政的自由,才能实现。”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开展了广泛的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感和参加抗战及各项建设事业的积极性。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达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目的。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首先根据这一原则进行了改选,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颁布,到1942年基本实现。1944年以后,“三三制”的范围由政权机关扩展到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机关。
  中国共产党还非常重视根据地群众的民主选举问题。1937年5月,毛泽东提出:“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应从改变国民大会的选举和召集上违反民主的办法,实行民主的选举和保证大会的自由开会做起,直到制定真正的民主宪法,召集真正的民主国会,选举真正的民主政府,执行真正的民主政策为止”。1937年、1941年和1945年,陕甘宁边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选举。为了保证选举的普遍、平等、直接,根据当地实际,还对投票方式做了创新,识字的选民采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采用画图、画杠法,不识字的选民采用“点豆子”“烧窟窿”等方法。这些形式活泼、公开透明的选举方式建立了真正代表民意的政权组织,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政、议政热情,群众更加信任、爱戴中国共产党。
  (二)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首,让人民真正得到实惠。
  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落脚点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毛泽东讲,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陕甘宁边区政府始终把“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充分展示出我们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为民的形象。
  1937年,洛川会议提出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改为统一战线性质的“减租减息”政策。随后,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土地政策的各项指示和规定,明确了实施“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办法,保障了该政策的顺利推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减轻了人民所受的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1939年,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了开展生产动动的通知,要求“全边区人民及各机关部队工作人员广泛发展生产运动,以达到财政经济上能自给自足”,随后,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起来了。同时,边区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极大地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工商业,奖励私营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发展。鼓励垦荒,推广植棉,发展畜牧业;调节劳动力,引导农民互助合作,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不足;实行政府贷款,开展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开展春耕引导,表彰劳动英雄,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些政策为发展边区经济,缓解生活危机提供了物质保障,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当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这些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时候,群众自然而然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保住这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当然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全力以赴,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进而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于是,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感激,竭尽全力地投身于中国革命,与共产党、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结成了同呼吸、共命运,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牢不可破的党群联系。
  三、坚持群众路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八年时间里,由一个仅仅五十余人的小党,成长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成功,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在西方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胜利变为现实,最终根源便是我党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众,贯彻执行正确的群众路线及观点。毛泽东指出:“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
  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处境异常艰险,正是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众,才使党中央在陕北站稳了脚跟:西北苏区广大军民积极筹粮筹款,踊跃参军参战,参加战地勤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陕北群众做军鞋8486双,袜子553双。延川县在四天内赶制军服3000套。有的地方还组织妇女洗衣队、缝补班,为红军伤病员服务。可以说,陕北的父老乡亲对中央红军的拥护支持,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重要条件。
  我们党在革命战争中取得的历史成就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1947年,当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施重点进攻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劝毛泽东离开陕北,他深情地说:“长征后我们就像小孩生了一场大病一样,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我们恢复了元气。现在是陕甘宁边区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怎么能离开他们?”
  党中央、毛泽东等转战陕北一年多时间,经过十多个县、三十多个村庄,但基本上一路平安无事,完全得益于良好的群众基础。沙家店战役胜利后,中共中央机关由佳县的梁家岔迁驻朱家寨。有一次,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来朱家塞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问他:“再打一仗,能不能支持下来?”张俊贤回答说:“能!”他扳起指头,详细地汇报了全县的粮食、草料储备情况和存栏的羊、驴、牛数字,接着说道:“粮食不够吃,可以杀羊,吃完了羊还可以杀驴杀牛,反正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战争支援下来。”听到这里,毛泽东不禁问道:“驴和牛都杀了,明年生产怎么搞呢?”张俊贤回答说:“解放前,穷人那有牛和驴,种地全靠一把老钁头。只要能打胜仗,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保证把明年的生产搞好。”毛泽东听着这位陕北汉子的回答,显得有些激动,坚定地说:“部队再困难,也绝不能杀群众的一头牛、一只驴。”
  “最后的一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铺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在兵荒马乱、天灾频繁、粮食极度匮乏、人均口粮不足90公斤的情况下,英雄的陕甘宁边区人民在1947年共献出粮食246000多石,比战前1946年送交的公粮188000多石,整整多出约58000石。为了支援前线,边区人民不仅挖出了粮食,甚至掰下地里的青苞谷棒子,割下刚刚成熟的谷穗,用热炕烘干后,就送到子弟兵的手中。
  从1947年3月到1948年1月,全边区动员随军担架6633副,临时担架15500多副,随军牲口5440头,缝制军鞋584000多双。从1946年11月到1948年4月,全边区有1万9千多名青壮年参加主力部队和地方兵团,有1万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地方游击队。这组数字是陕北人民对革命满腔赤诚的证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众、贯彻执行正确的群众路线及观点的胜利成果。
  我们党来自人民群众,始终以人民群众为靠山。回顾党的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我们党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研究/王长寿,樊为之,王天丹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