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参加生产运动

武继忠 贺秦华 刘桂香编












  由于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我根据地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为了克服困难,支持长期抗战,党中央于1939年1月号召在延安的党政军机关、部队、学校,开展生产运动,以度过难关。抗大师生热烈响应这一伟大号召。为此,学校成立了生产委员会。罗瑞卿副校长提出了生产指标开垦荒地两万亩,生产粮食三千三百石;每个教职学员平均开荒二至三亩,生产三斗三升细粮(小米)。此外,还提出从事副业生产,解决穿衣等问题。
  既要实现教学计划,又要完成生产任务,学校必须作出适当的安排。首先,抗大集中全校炊事人员,在延安城南岗峦起伏的山区,办了一个“抗大农庄”,专门从事生产。他们负责完成全校生产的一半任务。各队的炊事工作,则由干部和学员轮流担任,并负责完成生产任务的另外一半;上至校首长,下至勤杂人员,全部投入生产运动。干部学员白天劳动,晚上办公或学习。
  参加生产劳动,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尤其对于那些过惯了城市生活的青年和学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他们有一颗炽热的心,懂得生产和抗日的关系及其伟大意义。因此,他们能以高昂的战斗激情,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投入生产运动。
  2月20日,生产战斗开始了!学员们冒着料峭的寒风,高唱着“开荒唻开荒”的战歌,健步走向现场。他们早出晚归,顶风沐雨,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开始,一些不懂劳动技能而体力又差的青年学生,真吃了不少苦头,也出过一些“洋相”。特别是一些女同志,举起镐头踉踉跄跄,站不稳脚跟,有时累得连工具也举不起来了。但是,她们绝不灰心丧气,依然挥镐不止。
  劳动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也带来幸福的喜悦。两个月的时间,仅“抗大农庄”就开垦荒地五千二百多亩,播种谷子四千亩,黑豆八百亩,南瓜西瓜二百亩。到四月底,全校开荒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一亩,当年收获粮食一百多万斤,基本上完成了生产任务。参加大生产,对培养学员们的劳动观点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此后,抗大把参加生产劳动列为学员的“必修课”。每到一地,只要条件允许,都要坚持进行;即使在环境比较复杂的华北敌后,也不例外。
  

延安抗大/武继忠 贺秦华 刘桂香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