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学习战斗在华北敌后

武继忠 贺秦华 刘桂香编









  1940年2月,抗大总校迁移到华北敌后的晋东南地区。当时的晋东南,曾遭受日本侵略军的反复“扫荡”,物资供应极其困难,抗大首先碰到的就是粮食问题。有好几个月,学员们吃的主要是高粱和黑豆等粗、杂粮,有些还是发了霉的。一时间病号大量增加。然而,就是这些粗粮也采之不易。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抗大花费了许多时间和人力,有时甚至要停下课来,组织教职学员到几十里、百余里以外的游击区、敌占区去背粮。情况严重时,还要派出武装掩护。抗大警卫连三排长宋兴儒同志,就是在掩护背粮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
  食盐、烧柴、蔬菜也很困难。学员们吃的是又涩又苦的硝盐,上山砍柴,挖野菜,也是抗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大家奋斗目标明确,同志之间团结友爱,学员们的情绪依然很高。在长长的背粮路上,只要敌情不严重,有的唱歌,有的讲故事,有的还边走边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充满了革命乐观精神。
  抗大总校到晋东南不久,我军就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抗大的部分同志光荣地参加了这次战役,并配合我军主力,直接投入著名的“高虎垴战斗”。“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军对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性“扫荡”。抗大奉命抽出五个连队的兵力,单独进行了“洪岭战斗”和“卅亩地战斗”,歼敌一百余人,胜利完成任务。随后,抗大分兵突围,转移到邢台浆水镇,使日本侵略军扑灭抗大的阴谋企图未能得逞。
  频繁的转移,紧张的战斗,是敌后生活的特点。这使非战斗部队的抗大,很难有一个安定的地方上课。第八期刚刚开学,就传来了日本侵略军“五月大扫荡”的炮声。敌人调集重兵对我根据地发动猖狂的进攻,推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抗大因此不得不暂时停课,投入如火如荼的反“扫荡”斗争。奋战一个多月,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接着,又振出四个连一个排的兵力,配合地方武装,参加反“蚕食”斗争,半个月中连续作战四次,并取得了胜利。
  敌后的生活和斗争,使抗大教职学员及毕业生中,涌现了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如大破胶济路的韩旺柱;赤手缴获敌人机枪的李希庵;善于打埋伏的李生喜;掩护主力转移,只身杀敌数十人,最后光荣战死的鲁曼;劳动英雄彭占云。还有在反“扫荡”斗争中光荣牺牲的其他一些同志,如陈健刚同志,被俘后英勇不屈,受尽酷刑,最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慷慨就义。
  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抗大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光荣传统,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延安抗大/武继忠 贺秦华 刘桂香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