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延安精神的科学含义

郭必选

   
  延安精神这一概念何时形成我们先不作考证,就从字面上看,延安精神是以延安这一地域名称为之命名的。它同以企业和人名命名的精神(如“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有所不同。延安精神中的“延安”一词不仅有时间地理的含义,更重要的有社会历史的意义。
  1.延安是延安精神的诞生地
  首先,延安作为地域概念,它表明延安的地理位置和空间涵义。延安地区在陕西北部,和榆林地区合称“陕北”。延安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腹部,东径107°40′到110°31′。北纬35°31′到37°30′之间,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中纬度偏南的内陆位置特点,全区总面积36713平方公里。从地质构造来看,延安属于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东面与山西省吕梁地区隔黄河而望,西面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庆阳地区相接,南面与本省的渭南地区咸阳市和铜川市相毗邻,北面与本省最北端的榆林地区相依傍。延安这块黄土地在5亿年前曾长期是海洋的领地,后来成为内陆盆地,到了二三百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时期,陕北黄土高原才基本形成。延安也是人类童年的摇篮之一,曾经是“黄龙人”(属晚期智人中的一种过渡性的类型)及其后裔生息的地方。据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也生息在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陵就在延安地区黄陵县桥山。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延安基本上是边塞要地。中国进入现代,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工农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和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现在延安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当时属于陕甘宁边区。可见,延安精神中的“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延安,它的地理范围狭义是延安市至延安地区,广义也延伸到陕北地区和陕甘宁边区。延安精神就是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诞生的,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这是延安精神如此命名的原因之一。
  其次,延安作为历史概念,它表明延安的时代区域和时间含义。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经历28年,包括4个时期,1927年6月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为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1935年1月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达成熟。同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吴起镇,从此,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立足点”。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战斗和生活了近13个春秋。1935年10月至1937年1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今子长县)和保安(今志丹县)大约1年多,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1947年3月18日撤离,历时10年两个多月。从1947年3月到1948年3月转战陕北,为期一年零五天,1948年3月28日东渡黄河转向华北。可见,延安时期跨越土地革命后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三个历史阶段,前后经历12年5个月26天,所以史称“延安时期”。延安精神就是延安时代的产物,是在延安时期产生和形成的。总之,“延安”一词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蕴涵。
  最后,“延安”这一概念根本的含义是它的社会政治意义。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只是延安存在形式的表层含义,延安的内在含义是它的社会含义。延安虽然在延安地区,但它已超越了延安的地理界限。全国著名,世界瞩目。延安时代虽然只有13年,但它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已经超越时间的局限,千秋万代,流芳百世。一句话,因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型。1942年,毛泽东找即将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任秘书长的李维汉谈话。李维汉回忆说:“我离开延安时,毛主席送到窑洞外,特别叮咛说:“罗迈(即李维汉),延安好比英国伦敦”。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它的政策影响着英国的众多殖民地。我们当时也有很多根据地,根据地当然不是殖民地,但需要一个“首都作为政策中心,则是一样的”。正如任弼时所说,陕甘宁边区对于华北、华中和抗日根据地说来,是处于一种领袖地位,即根据地的神圣地位,陕甘宁边区对于全国,甚至全世界来说,是处在一种中央发言人的地位。总之,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包括丰富的内涵:延安是政治军事之圣地;是教育文化之圣地;是思想精神之圣地;是革命人才之圣地。总之,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在延安圣地产生的革命精神,是延安革命历史的灵魂,是人类先进文明的精华。因此,不能把延安精神理解为延安地域的“地方精神”,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过时的“历史精神”,而应该理解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我们时代精神的显现。
  2.延安作风和延安传统的集中概括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往往把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延安传统等同起来,看做是一回事。甚至一些人写文章、编教材对这三个概念也不加区分,混在一起使用。其实,认真考察,既然它们是三个概念,应该说其内涵有别,不能混淆。对延安精神内容的概括是否准确,首先应当弄清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尤其是它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比较科学地掌握其内容。
  延安精神这一概念看来简单明了。其实,“精神”一词人们理解差异很大,这或许是因为这一词本身所指的含义就非常广泛。从字面上来看,“精神”一般含义是指同物质相对立的东西。即人的精神、意识、观念,甚至理论等等,总之,一切主观的东西都属于精神的范畴。实际上,“精神”可分为主观精神(即人自身的心理状态)、客观精神(即人头脑的各种对客观反映的产物,包括理论、意识形态)。那么,延安精神中的“精神”一词是指的哪一个层面呢?在理论界,有些人认为“精神”就是思想,思想就是理论,理论当然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外在于人脑的“客观精神”。正因为这样理解“精神”,所以,就认为延安精神是经验之总结,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等等。这种认识恰恰把“精神”理解为理论或学说。
  我们认为,延安精神和雷锋精神中“精神”一词的一般内涵一样,主要是指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一种人格。这里精神不是指社会意识的某种形态,而是指一种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如我们说“鲁迅精神”,这里精神并不是指鲁迅思想,而是作为民族灵魂的一种气派、性格、骨气。所以,我们说,思想(理论)和人格是不同的,延安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那种革命精神,无产阶级集体的群体性格、道德情操。这里,我们明确地看出,精神和思想是有区别的,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可以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而精神,作为一种人格,它是人内在的东西,不是以理论形态存在的。总之,延安精神不是延安理论。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这并不是说人是要有一点理论、学问的,而是指人应有一种积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即一种健康的人格。延安精神指的正是这个层面。
  其次,延安作风和延安精神有什么不同。我们认为这二者有内在联系,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一个东西。如:艰苦奋斗的作风。但是精神和作风在这里所指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混为一谈,不讲二者区别。作风通俗一点说就是一种做法,而这种做法形成一种模式或一种风气,就是所谓作风。作风有明显的实践性,它主要是指人的行动规范,实践操作模式。这样一来,作风和精神相比,区别是显然的。因为精神主要指人的内在东西,不一定要行为操作,而作风必然要做。所以,有人说精神和作风有内外之分,实际上主要区别在精神是主观活动,作风是客观活动。但是这种区别不是对立,精神作为人格它是作风操作的灵魂,而作风又表现精神。如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而作风也有不同的方面,如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领导作风等等。如果从总体上看,党风、官风、民风,也是作风的一种泛化表现、整体表现。不管怎样,作风一定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规范性。就是思想作风也是如此,思想作风并不是思想活动、主观状态,它必然行,如理论联系实际作风为思想作风,它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这就是做。因此说,延安作风体现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决定延安作风,但二者不是一个东西。所以,我们概括延安精神内容时,不能把延安作风原原本本搬到延安精神中去,必须对其概括。
  最后,延安传统和延安精神的区别和联系。传统一词,其中国古典含义,是指代代延传下来的,具有根本性模型、模式,是准则的总和。
  “传统”是取“传”的相传继承和“统”的世代相承的某种根本性的东西之意。传统不是单纯的、保守的东西,不是落后的、过去的东西。传统传统,不流传,就不成统。所以传统不是一个过去时。按照现代解释学的意义,传统是流动于过去、现在、未来这整个时间性中的一种过程,而不是在过去就已经凝结成型的一种“客体”。可见,传统不是向后看,而是向未来的。它虽然发源于过去,但是它经过现在,指向未来,也就是说传统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不是纯粹过去的东西。传统是中性的,有优良传统,也有不良传统。这可能就是传统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延安传统是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传统、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至今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发展着,这就是活的传统。延安革命传统可以有许多方面,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的、精神的。一是道德价值方面的。我们通常指的延安传统主要指精神方面。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延安精神可以成为延安传统,如果这种革命精神在今天、明天还发展着,它就是传统。但是,延安传统总比延安精神的外延大,内容更为丰富,这是其一。另外,延安精神是指延安时期革命历史文化中的本质,延安传统却是从动态角度对文化的传统的一指谓。所以,延安精神和延安传统的关系相当于民族精神与民族传统关系一样,前者指本质的东西,后者是规律的东西。实际上,“精神”一词在汉语本身就有“本质内涵。”总之,延安精神是延安传统的灵魂,延安传统是流动的延安精神,这是其内在联系,但不能因这一联系,就否认二者区别。所以,了解延安精神、延安作风和延安传统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我们科学地理解延安精神。
  3.延安精神科学概念的由来
  延安精神形成于延安时期,它根源于延安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革命实践。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延安精神是延安革命实践的反映和积淀。应该说,在延安13年间所产生的革命精神,有一个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一般说来,这种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客观存在于革命实践中。但是,人们要自觉地认识它,并用一个科学的名字来概括它,又是另一回事。前者是“延安精神”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后者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确切地说,延安时期虽然有“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但还没有明确地用“延安精神”这一概念,来概括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
  但是,延安精神的内容是在延安时期不断地被提出来的。1937年初,毛泽东亲自为抗大提出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同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会上号召学习“鲁迅精神”,鲁迅先生的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的远见;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10月23日毛泽东给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进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1938年洛甫在《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组织问题》报告提纲“结论”中指出,如何建立强大的统一战线,如何使党成为强大的党,概括起来,必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甲)坚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乙)灵活的革命实际主义,(丙)前进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丁)大众的民主主义的作风。从这些精辟的论述和概括中,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所具备的革命精神的基本点。
  在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整风运动普遍开展,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也进入了高潮,这时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这些和“抗大精神”都可以看成是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尤其是延安整风精神和南泥湾精神对延安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延安整风运动精神主要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这是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际精神。大生产运动精神主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创造精神和主体精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42年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提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这个概念,一些人认为,延安精神的概念就来源于此,认为这就是“延安精神”概念的提出。毛泽东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在他们的思想中、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完全不怕困难,他们像生龙活虎一般能够征服一切困难。我们看,延安同志们对于工作是怎样充满了负责精神的:‘一九四二年农具贷款人放迟了一个时期,早一天多开多少荒地!’‘抓紧时间,迅速解决各种问题是必要的,迟一天少开多少荒地!’‘制订每个农户的生产计划。”“领导上抓得紧,检查严,对于完成任务是决定作用的。”“这种精神,对于那些不遇困难就唉声叹气,就缩手缩脚的人们,对于那些办事不认真,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人们,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这种精神下,延安同志们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他们对于他们所领导的延安全县人民群众的情绪、要求及各种具体情况是充分了解的,他们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有很好的调查研究工作,因而他们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群众的艺术,他们完全没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党八股。这种情形,对于那些处理问题不根据群众要求而根据主观想像的主观主义者,对于那些完全不作调查研究,工作三年五载、下情一点不知的官僚主义者,又是怎样呢?岂不又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吗!我们希望全边区的同志都有延安同志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工作态度,这样的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的调查研究工作,因而也学会领导群众克服困难的马克思主义的艺术,使我们的工作无往而不胜利。”这里,毛泽东指出的“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就其本质而言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就其内容看基本上有三点,一是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二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精神;三是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从字面上看,把“延安县同志的精神”简称为“延安精神”未尝不可。但是它同后来人们说的“延安精神”还有所不同,就是在延安时期,“延安县同志精神”也只能是“延安精神”的一种原生形态,不能概括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延安精神”不是指延安县精神,而是指中共中央在延安创造的革命精神。我们不否认延安县同志的精神体现了“延安精神”,但我们不同意把两者等同起来,这就是“延安精神”的科学概念的提出。
  虽然延安精神概念在延安时期没有提出来,但有关它的内容已充分提出来了。毛泽东对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就作过论述。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给延安人民复电中指出:“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出来的”。1957年说:“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一般把艰苦奋斗称之为延安作风和延安革命传统。据查有关资料,“延安精神”这一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才明确提出来的。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第一版发表了社论,标题是《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副标题是:热烈欢呼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成立。社论中指出“在长期斗争中用毛泽东思想培养起来的延安精神,代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代表了无产阶级的艰苦奋斗精神”。社论不免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但正是在这个社论中明确地提出了“延安精神”这一概念。关于延安精神的内容在“文革”中被极左思潮所歪曲,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接见知青代表时说,要恢复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73年6月陪同越南党政代表团访问延安时又说:“一定要发扬延安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大加快延安建设步伐。”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1989年9月江泽民视察延安时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1990年4月他为《共产党人》杂志题词:“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综上所述,延安精神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还没有提出,到了60年代后期才提出,7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至于延安精神的涵义,建国后人们对它的理解最主要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延安精神论纲/郭必选著.—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