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一章 四、延安精神的研究方法

郭必选,张祖兰主编


  延安精神作为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本身包括如何理解延安精神,怎样研究延安精神,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诸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方法论问题,没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就无法科学地说明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在这里从几个方面谈谈延安精神的方法问题。
  1、辩证地理解延安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面总是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忽左忽右,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特殊表现。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宣传和研究存在着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只有纠正了这种片面的认识,才能科学地全面地理解延安精神。
  第一,摆脱忽“左”忽右的困境。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动乱就是右,延安精神过时论就是右对革命传统的否定。所以在动乱后兴起了革命传统热,这正是对“右”的一种回应。那么,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会不会是保守、是极“左”的表现呢?我们认为延安精神本身不是极“左”的东西,从某一方面说,延安精神正是在反对王明教条主义中产生的,它是反“左”和反右的产物。但是,延安精神在历史上曾经被推到极端,歪曲成了“左”。如在“文革”中就是这样。因此,要防止“左”。而防止“左”,不能以右反“左”,警惕右,不能以“左”反右。总之,对延安精神的理解。要摆脱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在既反“左”又反右的辩证思维中把握延安精神的历史和现实坐标。
  那种认为延安精神是“左”的东西,是过时的东西,归根到底是右的思想在作怪,而那种认为延安精神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高喊延安精神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仍然是极“左”的东西。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些人缺少辩证思维,似乎又怀疑前几年恢复革命传统是不是有些极“左”的味道。过去有些人认为“左”比右好,现在有些人认为右比“左”好。,其实,二者都不好,都是形而上学的。我们既要反对“左”,也要反对右。这样,才能辩证地理解延安精神。
  第二,纠正“一软一硬”的偏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中心任务是把经济搞上去,这是对的。因为这个中心抓不住,我们将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办不好,这是我们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得来的科学结论。所以,一定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扭住这个中心不放。但是,经济是中心,并不是经济是唯一的东西,是一切。不能“一切向钱看”,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一齐抓,两手都要硬,不要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硬,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软。曾经在一段时间,我们出现过一手硬一手软的偏差。一些人“拜金主义”、“利已主义”思想膨胀,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什么大公无私,集体主义在这些人眼里都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讲经济是对的,但不能把人变成个“经济动物”,讲实惠也没错,但不能把人都变成庸人。一个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精神支柱,缺少理想追求,那势必走向沉沦。反过来,把马列主义挂在嘴上,把思想精神看成万能的,鄙视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生活享受,那同样把人变成非人、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抽象人”。“文化大革命”,革命口号喊的震天响,在上层建筑进行革命,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其结果,把马列主义,革命传统歪曲成极“左”的东西。把搞经济、讲效益、发奖金都看成是资本主义,那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做法正是又一个极端。在这种只抓所谓精神,精神万能的形势下,似乎无产阶级就是“苦行僧”,艰苦奋斗、艰苦朴素成了苦行主义、禁欲主义,社会主义成了“贫穷的社会主义”。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正是“文革”中最响亮的口号之一。由此可见,如果一手硬一手软,延安精神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只有纠正这种偏差,才能摆正延安精神的位置,评价它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第三,超越认识上的“代沟”。人们的认识总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认识总脱离不开它那个时代。生活在延安时代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就相对深刻,在感情上对延安精神就非常崇敬。所以,晚年回忆起那艰苦的岁月,那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激动不已,力量倍增。对年轻一代进行起传统教育来也滔滔不绝,有声有色。但是,生长在新中国的年轻一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青年人,他们没有那一段经历,没有那一种感受,自然也就没有,那一份深情。所以,延安精神,革命传统对他们来说是过去的东西,是历史的产物。今天时代不同了,没有必要象先辈那样生活战斗了。这样,就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延安精神认识上的“代沟”。我们认为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关键在下一代,在于延安精神有没有传人。要使青年一代真正继承这份遗产,必须对它重新认识,超越过去那种表层认识,片面认识,僵化认识。从而从深层找到老一辈和新一代对延安精神的认识。这样,既能抛掉那些具体的历史现象,又能继承那些本质的规律的东西。总之,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才能科学认识延安精神。尤其在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要防止因为主要是反“左”而对延安精神持否定态度的做法;也要注意在重点抓经济建设,搞物质文明,而忽视了传统教育,轻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特别要注意,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而把延安精神当作旧观念遗弃了。
  2、实事求是地研究延安精神
  在延安时期延安精神活生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的言行中,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亲切地感受到。但是在当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就不能跟着感觉走,而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延安精神。因为延安精神是一种历史文化,怎样研究它,有一个方法问题。我们认为最科学的方法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可见,理论联系实际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要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是要研究现状,其次是要研究历史,而且还要研究外国的东西,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总而言之,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是研究实际(现实实际和历史实际),二是研究理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是主观主义的方法。对延安精神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它的理论及其体系,研究它的历史发展,而且要研究它的现实应用、继承和发扬诸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在理论界,对延安精神的宣传和研究基本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但也存在一些肤浅的认识,一些人认为延安精神似乎不需要专门坐下来花功夫去研究,说什么“坐而论不如起而行”。好象延安精神是既成的东西,我们拿来用就行了。所以,对研究延安精神的人总看不起,总以为这是理论脱离实际,实际上这部分所谓行的人不一定了解什么是延安精神。这里存在着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片面理解。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末,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可见,理论联系实际不只是理论的应用问题,而且包括作出理论性的创造。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出“是”来,那种认为延安精神不需要研究的想法,恰恰否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方面,这样也就谈不上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简要地说,要继承和发扬它,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什么,而这一任务就是理论研究的任务。所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应该钻研一下延安精神,研究延安精神的历史,研究延安精神的内容,这样,就会避免实践中的盲目性,提高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自觉性。
  这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也就是说,理论联系实际是双向的,一方面实际要联系理论,以理论作为指导、另一方面理论要联系实际让理论产生实效。如果只进行纯理论的延安精神研究,只研究它的历史,不研究现实,那就是无的放矢。所以,从事研究延安精神的人也不要轻视和看不起从事实践的人,身体力行延安精神是从实践中发扬延安精神。我们知道,延安精神有它的历史,也有它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延安精神有它的现实价值,只有把延安精神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联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研究,那末,延安精神就会永葆青春。从这个意义上说,搞研究的人多向实际学习,这样就会减少片面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我们就比较全面地理解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其基本精神是:一是作出理论创造,二是作出实践创造。简言之,一是“求是”,发现真理,二是“求实”,收到实效。但是,社会的人有不同行业、有各自分工。我们不能强求专家、教授不要研究延安精神,而去专门实践延安精神,反之,就认为是脱离实际。我们也不能强求人人都来研究延安精神,研究清楚了,才去发扬延安精神,反之,就是不要理论。这种看法,都是不实事求是的,片面的。实际上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研究和实践延安精神本身就是言行一致的,研究者本身也就是自觉的实行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更深入的研究延安精神。而实践者也应当是认识者,只有从理论深刻把握了延安精神,才能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由此可见,口头上讲理论联系实际是很容易,实际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很难的。因为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认识新事物和创造新事物,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了研究延安精神,实际上还有一个方面,即历史和现实。延安精神是历史的产物,它具有历史的特征,今天继承和发扬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联系现实,给延安精神注入时代精神的活力,这样才能激活传统,使延安精神再生。所以,我们要研究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也要研究延安精神的再生形态。但是,联系现实研究延安精神,并不是改头换面,把延安精神纯粹打扮成现在的东西,什么时髦就说什么是延安精神等等。总之,实事求是研究延安精神既要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也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者不可偏,这样,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3、全方位地透视延安精神
  邓小平1983年10月1日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①延安精神的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教育目前面临着世界性时代性的挑战。所以,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延安精神才能永放光芒,传统才能被激活。可见,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这是一种跨世纪的超越,延安精神的前景只有在全方位的视野中才光辉灿烂。研究和宣传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就应当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落在实处,延安精神“三个面向”就是最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其一,延安精神要面向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和今年三月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时说,我们要在九十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可见,延安精神已经蕴涵在基本路线之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才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延安精神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江泽民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着我国人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焕发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果说在过去,延安精神主要是为革命战争服务,那么今天,延安精神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那种认为延安精神只讲政治价值,不讲经济效益,只谈精神,不谈物质的观点,不仅完全割裂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而且不符合延安精神之本义。
  其二,延安精神要面向世界。延安精神是否具有世界性的意义,这已被历史所证明。在延安时代,我们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埋葬了蒋家王朝。从民族精神看,延安精神战胜了日本精神、美国精神,也和俄国精神区别开来。所以,在那个时候,延安精神就传播于世界。因为越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就越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延安精神的中国特色并没有否定其国际性的意义。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延安精神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文明的精神财富。
  甚于这种认识,我们研究延安精神,就要心胸开阔一些,气派大一点,不是闭门造车,把延安精神局限在狭隘的个人圈子里,而是把它放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研究。实际上,从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延安时代,就有外国人研究延安,求索延安精神,后来形成了一门“延安学”。小米加步枪,何以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宏伟业绩和革命经验对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个人都有着某种启示。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功,在商战中战略策略的运用,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经验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都有着借鉴的意义。所以,延安精神应该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其三,延安精神要面向未来,延安世界是一种传统,而传统在一些人看来就是过去的东西,保守的东西。其实现代人的传统已发生了变化。传统传统,不传就不成其统。传统关键在传统,而传统就是发展、创新。由此可见,传统不是一个“过去完成式”,而是着眼于未来。确切地说,传统是流动的,所以它在三个时态中,它确实从“过去”开始,又经过“现在”走向未来。所以,传统本质在于新陈代谢,在于创造。
  延安精神作为革命传统,它的价值不在于把它作为“偶像”供奉起来,而是让它燃烧,让它流动。本来在现代化过程中,“寻根心态”回归意识是其心理障碍。但是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不是纯粹“向后看”的寻根,而是创新,而是超越。只有面向来来,在延安精神的传统上吸收现代世界文明,我们就能激活传统,创造出新的时代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现代化是文化的大变迁,也是本土文化的振兴运动,民族的复兴和崛起,也就是民族精神的复兴,一种新的人格的诞生。延安精神从过去中来,它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总而言之,研究延安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延安精神导论/郭必选,张祖兰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